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国跃 《中国广播》2007,(12):40-4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在“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上演讲时,针对“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以及当前许多广播人看不清广播自身特点,毫无方向地与报纸、电视、新媒体竞争的状况,提出了广播“回归”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广播媒体首先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善做的事、能做的事,然后再谈更高层次的开拓和创新。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回归”上,应该做好三个基本种类的节目:一是做好新闻,二是讲好故事,三是放好音乐。  相似文献   

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从1994年10月1日开播以来,仅仅半年就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名节目评选中获名牌奖。在“新闻纵横”节目一周岁之际,中央台于1995年10月20日特别邀请了中宣部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部分热心听众进行了交谈。现将1995年10月21、22日“新闻纵横”节目关于这次座谈会的广播录音整理刊登,供同  相似文献   

3.
如何宣传好经济改革,使改革更加深入人心,这是农村有线广播的一项主要任务。我们广播站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提高本站编播人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和完善责任制,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发展乡镇企业的宣传,为加快我们县改革的步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一、不断搞好播出节目的改革。过去我们每天有半小时文学节目,内容主要有新闻、文学创作、政策宣传、农业技术、群众生活、科普知识等。从1983年以来,我们每天播20分钟新闻,10分钟的专题节日。1984年为了加强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宣传。年初对节目的安排又进行了调整,除了要求在20分钟的新闻和综合节目中,要  相似文献   

4.
王均 《中国广播》2005,(8):72-73
如何加强广播评论的写作是摆在我们广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而要强化广播评论写作,就必须与时俱进,走创新的道路。为充分发挥广播评论的作用,积极探索广播评论的改革,勇于创新。我们丹东电台在2000年,推出一档体现时代特点的评论——“一分钟论坛”节目,并为固定栏目,在《丹东新闻》节目播出。“一分钟论坛”的推出给广大听众以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5.
山西晋城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94年12月30日,如今已走过了整整11个年头。11年来,晋城广播走过了一条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发展之路。现在,这个不到50人的电台办有新闻综合广播和交通健康广播两个专业频率,全天播音36小时,节目覆  相似文献   

6.
在’96中国广播改革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有这样一种看法:“未来广播发展将以新闻改革为龙头,以夜话和音乐节目为两翼。”这一看法将“夜话”节目视作电台非办不可的节目,恰巧与“电台不应该再办夜话节目”的看法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后者的出现原因在于有的电台夜话节目粗制滥造,缺乏吸引听众的魅力,甚至成了闲聊、漫谈、废话连篇的节目。人们不愿让这样的节目充斥空间、占领时间,渴望听到高质量高品味的“精品”。那么,未来的广播发展中有没有“夜话”的一席之地?听众究竟需不需要夜话节目?我以为:以夜话为主的“情感交流节目是…  相似文献   

7.
二月新春,连续半个多月阅听了两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两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电视台)的头题新疆,很受启发,颇受鼓舞。 这里讲的头题新闻,指的是两报的一版头题新闻(含头题前)与两台《早新闻》、《新疆新闻》节目的头条新闻。透过半个多月来两报、两台的近百条头题新闻,令人欣喜地看到了自治区级新闻单位在当前宣传报道中树起的一面又一面旗帜,同时一次又一次地听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要声音。这些头题,显现了各新闻媒体的宣传思想,展示了它的专业水平。一条条头题导向正确,基调健康,宣传有“度”,有一定的章法。 一、头题的鲜明性,是新闻舆论的一面旗帜。 头题,如同“龙头”,是报纸版面或新闻节目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8.
在对台湾广播中,“新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目,又是一个比较难办好的节目。台湾同胞冒着风险收听大陆广播的,希望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听到更多的消息。特别是海峡两岸和世界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台湾当局不是封锁就是歪曲,台湾同胞很想从大陆的广播中了解真相。由于这个原因,中央人民电台对台湾广播部每个整点都播送新闻;海峡之声电台也根据台湾听众的反映,将“要闻”节目改为“新闻”节目;我们江苏台对台广播从1982年7月开播以来也很重视“新闻”节目。不可否认,有些重要新闻,对内、对台都是适合的。如“粉碎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六五计划提前超额完  相似文献   

9.
“记者写稿,编辑编稿,播音员播稿”,这种采访、编辑和播音相分离的、传统的广播节目生产模式,在我国广播界延续了多年。随着广播改革的深入和广播事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采、编、播合一”的广播现象。 所谓“采、编、播合一”,是指广播新闻性报道或节目的采访、编辑及播音(或主持)等不同环节上的工作,由同一工作者完成的广播新闻产品生产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创作者的同一性。 “采、编、播合一”在我国广播界实践中较早的探索,可以追溯至南方一些地方广播电台“主持人节目”的创造及其发展。伴随着全国广播界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采、编、播合一”被广泛推广、引用,“采、编、播合一”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现在,它不仅在广播专题节目、板块节目中被广泛使用,并且作为一种手段,它已大量为各地新闻节目、新闻评述类节目所采用。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在 “八五”期间上了一个 台阶,从3个频道发 展为7个频道,并通 过卫星覆盖全国,节 目播出时间从50多 个小时发展到120多 小时。“八五”期间对 外电视宣传也有很大 发展,从给海外电视 台寄播出带,到1992 年开办第四套节目, 发展到即将可以通过 3颗卫星覆盖全球。我们还在芝加哥开办了“北美东方卫星电视台”,我们的节目已从1994年起进入洛杉矶有线网。现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全天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100多个国家可以收看到中国新闻,对树立中国的光辉形象、扩大中国的影响起到很大作用。 我们认为新闻改革真正有所突破是在“八五”期间。以往的改革主要是着眼于提高时效、增加信息量等,而这几年我们在节目的内容、深度上认真作了改革。1992年开办了“经济信息联播”、1993年开办了“东方时空”,其中的“焦点时刻”采用纪实的手法报道热点问题,受到大家欢迎。但这样的节目敢不敢从白天拿到晚上的黄金时间?我向新闻评论部的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考虑了两周时间,表示同意办。因此创办了“焦点访谈”,在黄金时间播出。经过一年的实践,大家认可了,这是真正的改革。还有一些节目也体现出改革,比如“人与自然”、“第二起跑线”、“曲苑杂谈”等等。  相似文献   

11.
翻阅刚评出不久的“’94中国广播奖”获奖新闻作品,一股生机盎然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1994年,是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重点突破的一年,是各行各业、亿万群众以极大热情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一年。在这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检阅广播新闻成果,我们发现:热情地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作舆论先导,是贯穿在诸多获奖新闻作品中的一个鲜明主题。 一、发挥广播传播信息快捷的优势,弥补广播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杨惠 《新闻采编》2001,(5):26-28
交通广播电台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广播 宏观整体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也可以说是广播宏观整体改革的产物。所谓“宏观整体改革”与以往的节目制作改革、新闻改革、节目调整不同,它开拓了广播的新功能,创造了广播的新模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省经济战线及包括新闻单位在内的相关行业,正在全面贯彻实施“名牌战略”,力图以创造、培植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省经济改革与发展。同样通过创造、培植一批名牌节目、名牌主持人、名牌记者、名牌节目策划人,也是一条全面推动广播电台的改革和发展之路。一、以“名牌战略”为重振广播的突破口,是基于广播改革发展现状的必要选择。现代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三大主要媒体之一的广播,在媒体竞争中陷于明显的弱势和被动。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危机面前,广播人被迫奋起改革,踏上了艰难的改革探索之路。首轮广…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广播虽然赢得了听众,但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有必要找出新的对策,使刚刚振兴起来的广播势头继续保持、发展下去。一、节目结构调整要突出广播主体新闻是广播的主体。不论怎么改革和设置什么栏目,都不能忽视新闻这个主体。尤其在当前,人们对走向市场经济的新闻更加关注,希望传播信息最快的电台多提供受众需要的“时代新闻”。因此,广播  相似文献   

15.
石泉县在过去近十年的广播新闻创优工作中.有70多篇(组)稿件或节目在地区、省、国家获一、二、三等奖,广播站五名编、采、播人员,入人都在省上有获奖作品.并取得了省广播奖“六连冠”的喜人成绩。近些年,我们始终把提高宣传质量.争创名优节目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抓紧抓好。我们一致这样认为:“广播电视多出精品,提高稿件和节目质量.这是听众、观众的期望.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县一级新闻单位自身求生存,谋发展.参与竞争.赢得市场的需要.还是激励、锻炼、提高队伍,发挥广播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一项措施”。局站领导把…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文中说:“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传媒抗衡。”笔者认为,在广播方面,2004年1月1日悄然登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胆改革创新,以其前卫的现代传播理念,开拓了广播新闻许多新的节目样式,节目形态和节目运作模式,其中,开创的一种新闻模式——互动新闻,对包括时政报道在内的广播新闻改革是一个突破点,它既值得人们称道,又应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以当代电子高科技为手段的新闻传播媒体.人民台具有传达政令、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开展舆论监督等多种功能,“喉舌”功能是它的主要功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它的根本任务.人民广播电台的这种属性决定宣传工作是电台一切工作的中心,而新闻则是宜传工作的龙头.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凡是抓住了中心和龙头的,就保证了新闻改革的正确方向,使广播事业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反之,就会使改革出现偏差,影响广播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对报纸、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体的激烈竞争,广播工作者卧薪尝胆,奋起改革,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广播事业的新局面,在一部分地区掀起了新的“广播热”. 尤其像上海、北京、山东、辽宁、江苏、广东等兄弟台的改革成就使我们倍受鼓舞.尽管各台的改革办法有所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他们以宣传为中心,以新闻为龙头的改革思路,以创优带动创收的成功经验,使我们深受启发.他们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领导可以聚精会神去办台,记者编辑可以堂堂正正地办节目,抓精品.他们以提高整体宣传水平来大大改变广播电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威望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18.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定,在广播、电视的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包括各种知识性节目和教学节目)、文艺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中,新闻性节目是主体;要以新闻性节目的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各类节目的改革。胡乔木同志在1946年写的《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正是辽阔无限”。今天,我们重温这个正确的论断,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新闻的确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它最迅速、最广泛、最真切、最敏锐地反映着时代的脉搏,已经在亿万人民每天的生活中占着十  相似文献   

19.
改革节目,拓宽领域是搞好通联工作的前提。近几年,为适应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我们在坚持每天集中办好10分钟的“本县新闻”节目的同时,对每天20分钟自办专题节旧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将原来每周的“各条战线”、“大众科学”、“对农广播”三个专题,每专题设置两次,现改革为每周的“各条战线”、“理论学习”、“信息与服务”、”大众科学”、“对农广播”、“法制园地”六个专题,每周循环一次。在改革大  相似文献   

20.
广播热线电话利弊谈江苏省广播电视厅张一才近年来,随着电话进人寻常百姓家,全国许多省、市广播电台开办了“广播热线电话”节目,或者称为群众参与的谈话性直播节目。对于这一节目,听众褒贬不一,有人为之叫好,说“这是新闻改革深人发展的结果,是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