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同是写“绿” 风格各异──朱自清《绿》与宗璞《西湖漫笔》对比谈广西武鸣县教师进修学校潘福坚朱自清的《绿》和宗璞的《西湖漫笔》都是散文中的佳作。前者是高中教材的常选篇目,后者也一度选作高中课文。“绿”是这两位作家在这两篇文章中着意描写的景色。阅读这两篇...  相似文献   

2.
蒋君花 《现代语文》2013,(11):69-69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语言凝练、文字优美的文章,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将绿描写的美轮美奂,令人陶醉。《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  相似文献   

3.
提起朱自清的散文,读者自然会想起《背影》。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阅读上的美感,《绿》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绿》写的是游温州仙岩的所见所闻,朱自清对梅雨潭的评价是:“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人们读罢本文也会由衷地惊诧于朱自清的《绿》来。朱自清的《绿》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不妨探讨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绿》在写作上分两个层次:一是写梅雨潭的瀑布;二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开门见山地写他第二次到仙岩,使他惊诧的是她的“绿”。这是全篇的“眼”,也是全篇的点题。《绿》的第一层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朱自清的《绿》和陆蠡的《囚绿记》可谓两个描写“绿”的散文名篇。但因各自的创作宗旨与风格的迥异 ,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境界。从创作背景来看 ,朱自清的《绿》写于1924年2月 ,当时的朱自清虽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却未参加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 ,甚至对革命有些许的不理解 :“呀!黑夜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么走好!”这就表明了他迷惘的情绪。在这种背景下 ,他试图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的天地 ,于是将这种心情带到《绿》中。他将梅雨潭的“绿”同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及西湖和秦淮河…  相似文献   

5.
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细腻温婉的女性情结洋溢在他的作品之中。而荷塘月色》一文,不仅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而且也是一篇无处不闪现出一种浓浓的“女性”意识的文章。说它体现了“女性”意识也许言过其实,但如果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审视它的时候,我们会或多或少惊奇地发现:无论是从文章中作者对月亮的描写,还是对江南旧俗的回忆来看,荷塘月色》都以它特有的“女性”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一、排遣压抑求独处相传,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原因是因为和“内人”吵了架,心情十分沉闷,为了排遣这种压抑的心情,于是就想到荷塘…  相似文献   

6.
体验作者激情学会表达方法江苏张勇朱自清先生的《绿》是一篇饱蘸激情的散文。作者以细腻深情的笔调,描绘了梅雨潭美丽醉人的景色──绿,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如果说写梅雨亭、梅雨瀑等陪衬物是作者淡淡的一笔的话,那么在第三段作者对“绿”的正面描写则是...  相似文献   

7.
《绿》与《荷塘月色》同是朱自清先生手笔,这两篇文章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描写一样形象细腻,文辞一样秀美可人,笔调一样清新脱俗。但是,过细体味,深入比较,我们便会发现,这虽同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差异何在?概括地说,就是前者“浓”,后者“淡”。《绿》的浓和《荷》的淡首先从景物描写的色泽表现出来。《绿》中,作者为了显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和《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两篇著名的写景散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体会朱自清先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理解和学习景物描写的手法和语言上.当然,景以孕情,研究景物描写不可能不涉及景物描写的意义与旨趣,因此,除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写景的几个段落,自然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在必要时对这两篇散文的写作背景与动机还应作适当的交待介绍。《荷塘月色》导读步骤:拟导语——创设意境  相似文献   

9.
一、作品与题解这篇课文节选自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中的第二篇《绿》。《绿》这篇散文是1924年2月,朱自清在浙江温州十中任教时,第二次游览仙岩后写下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此文。《梅雨潭》是《绿》的第二自然段,节选时又把这一段分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绿》中,在对景色进行描写时,语言精准优美、质朴天然,将自己当时的内心情感与眼前看到的景色完美的结合起来,给读者们呈现出了一幅清雅秀丽的山水画。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绿》进行了仔细地品读和分析,为朱自清先生完美的描写方式和娴熟的表达技巧所折服。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散文作家。《绿》和《荷塘月色》是他写在二十年代的两篇为人传诵的名作。这两篇散文,写景细腻逼真,设色与情致俱佳,文采斐然,达到了高度和谐的艺术境界,很能代表作者的风格。本文试图就这两篇散文探讨一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情恳辞切,娓娓而谈,不尚浮华,不摆架子,这是朱自清散文为人所称道的特点,也是这两篇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曾在《歧路灯》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话:“写得虽简,却能处处扼要,针针见血。这种用几根有力的线条,画出鲜明的轮廓的办法,有时比那些繁琐细腻到使人迷惑的描写,反要直捷些、动人些。”这虽然是朱自清先生在评论清人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时所说的话,但同样也适合于他自己的作品,其描写父子情深的散文名篇《背影》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3.
刘鹤林 《学周刊C版》2010,(9):160-160
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多产,尤以散文著名,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等。就其艺术而言,《春》和《威尼斯》这两篇散文,也是受人喜欢的名篇。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是一篇值得推崇和借鉴的写景名篇。全篇仅一千余字,构思精巧,描写细致,情景交融,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读来使人如临其境,美不胜收。其中的第三节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以奇异的感觉,大胆的联想,写出了“梅雨潭的绿”的美。文章第三节开头写作者为梅雨潭的闪闪绿色所吸引,循踪探索那“离合的神光”。站在汪汪一碧的潭边,“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瀑布虽在“襟袖之间”,但他的心中“已没有瀑布”,足见梅雨潭的绿比瀑布更美,更使人心驰神往。这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的《绿》是一篇极美的记游散文,它既是阅读教学的经典范文,也是学写作文的精妙范本。那么,学写游踪比较简单的游记,《绿》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大约就是“三个一”吧:一条游踪、一个景点、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有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是为“忆江南”)。这段文字一直以来都不为选编者和欣赏者所看重,甚至部分段落都被中学教材拒之门外而视为可有可无。这其实是践踏了经典,轻谩了作者。笔者认为,“忆江南”段落,绝非可有可无,也不是作者随意为之,它存在于这篇精美的散文中,应是作者之苦心孤诣,无论是从结构意义,从美学价值还是从作者的思想层面上分析,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绿》是朱自清散文《温州的踪迹》中的第二篇,是记述他于1924年第二次游览浙江省瑞安县仙岩山梅雨潭的一篇优美散文。《绿》全文仅一千三百多字,却极其  相似文献   

18.
《绿》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重点篇目。文章所描写的绿,着笔点全在那“汪汪一碧”的梅雨潭。可是文章一开篇,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写梅雨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学参考书》认为:写梅雨瀑就是为了写“瀑流给人奇趣,使人惊诧”,“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拘泥于“陪衬”说,似乎远未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9.
人生是动态的,人的思想情感也会不断变化。读了朱自清在不同时期写的《绿》和《荷塘月色》,我们就明显地感觉到写作《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不再是写《绿》时的朱自清了。《绿》中“我”是那样的自然率真,面对那一片绿,欣喜若狂,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溢于言表。到了《荷塘月色》中的“我”,则多了几分压抑,面对荷塘与月色,产生的只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并且在这淡淡喜悦之中还掺和着某种忧愁。显  相似文献   

20.
《语文知识》1992.6李学开先生《何谓“女儿绿”》一文,认为“女儿绿”是从绍兴好酒“女儿红”仿拟而来,意在表明梅雨潭“醉人的绿”像家乡名酒“女儿红”那样醇厚醉人。《语文知识》1993.8谢逢江先生《“女儿绿”别解》一文,认为“女儿绿”可能是朱自清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