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研究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是否对球拍拍弦磅数变化有更好的区分能力以及拍弦磅数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击球效果,本研究使用网球发球机发球,让18名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参加一个用不同拍弦磅数球拍的(从47磅~64磅)击球测试。从实验结果来看,61%测试者不能准确的区分6磅的拍弦磅数变化,击球后球飞行的平均速度是117 km/h,击球平均速度与落点失误数都与球拍拍弦磅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优秀网球职业运动员对网球拍弦磅数变化的分辨能力与敏感度较低;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击球的落点与球拍磅数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在底线击球中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对使用不同磅数的球拍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与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手击球是网球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对于网球技术动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发球方面,而对正手击球研究较少。利用表面肌电技术对北京体育大学6名优秀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动作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1.正手击球动作最先发力的肌肉是斜方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三块肌肉,三角肌前部、腓肠肌、胫骨前肌和斜方肌用力时间比其他肌肉长;2.主要用力肌肉是肱二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前部、肱桡肌以及胸大肌;3.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肌电测试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诊断网球击球动作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参加2015年中国网球公开赛8位中外优秀网球选手比赛中发球技术环节进行录像观察,对国内外优秀网球运动员发球特征与效果做作出初步分析.围绕网球发球的技术环节通过查阅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文献,了解国内外对发球这一网球重要技术环节的相关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并结合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根据网球运动员发球球速、一发成功率、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以及发球落点几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得出中国优秀网球运动员与世界顶级网球选手在发球环节上面的差距,找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发球技术及训练方法,为以后他们日常发球训练提供可借鉴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是身材高大、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好、具有很好的耐力水平;在技术上非常重视发球和接发球技术、掌握多变线路的击球能力和准确的击球落点;在战术上对传统的底线打法和上网打法进行了很大的改进,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战术;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必须重视选材、在训练中学习先进训练理念、抓住关键技术、提高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5.
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李娜获得冠军,在竞技过程中表现出一流的技术水平。运用文献资料、比赛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李娜7场比赛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李娜发球技术稳定,发球得分率较高;发球战术效果明显,特别是二发得分率远远高于对手。接发球技战术使用合理,回球角度大、落点深,接发球得分率比手高。李娜在对攻阶段的正反手击球带有极强的攻击性,是打出制胜球的有力武器,也是获得破发机会和完成破发的有力保证但伴随非受迫性失误也高。上网次数比对手多,且网前成功率和得分高,说明了李娜网前把握能力强,同时也表明了李娜竞技过程中技战术变化多样、技术全面,逐渐往综合型打法过度。李娜在比赛中充分展示出了顽强的意志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同时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智能水平。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分析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0年至2017年中国女子网球职业化运动员参加四大网球公开赛最优成绩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李娜在比赛经验优越于我国的其他优秀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肌肉质量和肌力的优势更加有利于在赛场上的爆发力。李娜的非受迫性失误、得分能力、主动得分和接发球得分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是李娜屡屡得冠的保证。与之对比的其他优秀网球运动员接发球的进攻力度不大,接发球击出制胜分数和非受迫性失误较少,在挽救破发点方面比李娜略显不足。通过对比,发现“李娜时代”与现今我国优秀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了相适应的建议,旨在通过对“李娜时代”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分析结果,为当代女子网球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数据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研究网球运动不同击球技术的摄氧量和心率变化特点,为网球运动的发展、运动训练及其能量消耗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间接测热仪器(cosmedK4b2)对21名受试者分别在低球速(30 km/h)、高球速(60 km/h)各进行一次时常2分钟的原地正手击球、原地反手击球、侧向移动正手击球、侧向移动反手击球、上前正手击球(只在低速进行)、上前反手击球(只在低速进行)、侧向移动正反手交替击球,对其VO2和心率进行监测.结果:结果显示VO2值在25.8-37.4 mL·kg-1·min-1之间,HR在83.6-157.2次/min之间;结论:在没有移动和向侧移动时,正手击球的VO2明显低于反手击球;侧向移动击球的VO2明显高于向前移动击球和侧向移动正反手交替击球;高球速下击球比低球速下击球的VO2更高.  相似文献   

8.
运用录像分析法对2011年澳网李娜半决赛、于底线型选手,主动得分能力强,非受迫性失误过多,够,上网成功率高。决赛的技术统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李娜属击球稳定性有待提高;发球成功率较高,攻击力不  相似文献   

9.
中外优秀网球女单选手竞技水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与世界优秀网球女单选手技竞技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优秀选手的体能特征是身材高大、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好、具有很好的耐力水平;在技术上非常重视发球和接发球技术、掌握多变线路的击球能力和准确的击球落点。我国优秀网球女子单打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必须重视选材、在训练中学习先进理念、以赛代练、抓住关键技术、提高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职业网球运动员比赛获胜的制胜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2019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比赛254场比赛的“胜、负”作为因变量,以128名网球运动员的比赛中各技术数据及网球运动员基本情况指标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制胜因素判断模型。结果表明:影响职业网球运动员制胜的关键因素为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一发接发球得分率、二发接发球得分率和反手握拍类型。提出职业网球运动员要进一步提高发球得分率和接发球得分率,且使用双手反手握拍获胜的概率较高,这对于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方法,对2012年澳洲网球公开赛决赛中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发球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发球时间短暂、动作的连贯性,抛球的轨迹、高度、屈膝角度都是影响发球质量的因素。同时指出:"搔背"利于蓄力击出高质量的发球,发球随挥时作用于球上的时间越长,球速就越快。  相似文献   

12.
国家女子网球队运动员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家队网球运动员的大力发球的运动学指标分析,以期提高我国网球运动员发球水平,并为教练员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两台200 Hz高速摄像机对8名国家网球队女队员发球进行三维拍摄,通过北京体育大学视迅解析系统对所拍摄影像进行三维重构及运动学解析。结果显示:运动员抛球离手时,抛球高度平均为3.67 m,最高点到击球点落差平均为1.10 m。球拍后引时,膝关节最小角度分别为持拍侧91.35°、非持拍侧104.64°。"搔背"动作完成时,拍头均低于重心,平均落差为0.21 m。击球后平均球速为42.64 m/s,击球点高度平均为2.57 m。由此可见,我国网球运动员发球时抛球较高,建议降低抛球高度;相对于FB技术,FU技术能使运动员获得更大幅度的躯干扭转角度;缓冲结束时刻,部分运动员过度顶髋的现象造成下肢发力不充分,最终导致球速下降。"搔背"动作是典型的超越器械动作,下肢的充分蹬伸是动作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2014美国网球公开赛锦织圭获得了亚军,美网亚军的成绩刷新了亚洲男子网球运动员征战美网的历史,锦织圭成为第一个打入美网决赛的亚洲男选手。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赛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锦织圭参加本届美网的全部7场单打比赛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男子网球选手的训练、比赛提供借鉴。研究表明,锦织圭接发球能力较强,底线稳定、攻击力强,网前与中前场得分手段多,发球能力相对较弱;体能水平、战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加强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和增加大赛经验。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技术统计与分析,录像观摩等方法,对孙胜男/孙甜甜在2007法网公开赛双打比赛的各种技术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在一发上较为稳定,但攻击性不强;接发技术几乎不能创造得分机会或为同伴创造好的进攻机会,接发质量不高;在底线的相持能力也比国外优秀运动员要差,最明显体现在非受迫性失误上面;主动得分能力远不如国外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量统计法、比较分析法、临场观察法揭示我国网球男子运动员与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在发球技术运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我国网球男子运动员发球的力量、速度、发球与第三拍的进攻衔接以及发球落点的运用等方面同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较大的差距.建议:努力提高发球力量速度,以适应当今网球男子比赛发展趋势;强化进攻理念,提高发球与第三拍进攻的衔接能力;加强战术意识培养,提高发球技术运用质量.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赛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李娜在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七场比赛的技术运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女子网球选手的训练、比赛提供借鉴。研究表明:李娜的发球能力强,不论是在一发还是二发,都更加注重发球的控制;李娜的接发球能力强,特别是接二发的能力明显强于对手,这与其比赛中积极主动进攻打法密切相关;李娜在相持阶段的得分手段丰富,底线稳定、攻击力强,网前和中前场得分主要以截击为主。  相似文献   

17.
发球已成为现代高水平男排比赛制胜的重要因素,建立科学的发球技术运用评价标准,助力优秀男排运动队提高发球训练和比赛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Smart Coach雷达测速仪和Data Volley 4,对2022—2023中国男排超级联赛1~8名全部41场比赛发球与其接发球技术效果进行随机抽样测量统计,探讨不同发球类型、球速与其技术效果的关系,建立科学且实用性强的发球技术运用效果评价标准。研究发现:1)跳发大力球和跳发飘球的使用率分别为60%和40%、球速区间分别为68~126 km/h和42~69 km/h、6分类技术效果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7.1,P<0.01);而跳发大力球球速在100 km/h以下不同球速区间的发球有效率均差于60~69 km/h区间的跳发飘球;球速在100 km/h以上的跳发大力球有效率和得分占比均高于跳发飘球,且随着球速升高有效率升高;2)跳发大力球和跳发飘球球速分别与接发球技术效果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204和0.115,P<0.01);3)发球的局均得分与最大球速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重大比赛(世锦赛、世界杯、公开赛)中技术使用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相应的研究成果的引证,来对国际乓联通过三项(小球变大球、无遮挡发球和11分赛制)规则修改,以提高乒乓球观赏性设想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乒乓球技术前四板的使用率明显高于三项规则修改前的使用率;三项规则实施后相持技术的使用率明显减少;比赛中每轮发球次数为2次和实施无遮挡发球,使得接抢段的使用率明显高于21分赛制;三项规则实施后击球的回合数没有得到增加.三项规则实施前中国获得的三大重要比赛冠军比例为65.10%,规则实施后的比例为82.20%,三项规则实施前后中国优秀运动员的世界排名没有受到影响;11分赛制使比赛具有偶然性增大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人体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运用肌电测试系统并结合关节角度分析仪等仪器,对我国现役网球国家队男运动员的发球动作技术进行现场描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网球发球过程中,三角肌和斜方肌最先参与肌肉发力,持续时间较其他的肌肉都长,并且贡献的力量非常大,是发球过程中的主要用力肌肉。在日常发球训练中,应特别加强此2块肌肉的力量爆发力和耐力的训练,并且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表面肌电测试可以应用于网球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过程的科学合理性判断分析,并且可以尝试在实验条件许可下继续应用于更细微的动作技术诊断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析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拍横打的代表王皓在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不敌直拍单面攻的韩国小将柳承敏,使人们对直拍横打的新打法有所质疑。为了找出王皓的失败的原因,对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的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术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表明:柳承敏对王皓的发球比较适应,使王皓发球抢攻中失误较多同时发抢时反手横打用得过多,造成得分率不高;接发球段技术新颖,战术多变,效果好,但打关键球能力较差;相持球进入状态慢,调整时间长, 在相持中率先起正手占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