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远棕 《广东教育》2004,(10):30-30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这轮课程改革首先要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现时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实践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读本》教科书(高三年级上册P181),在观察结束后设置了“观察与联想”等栏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体悟去填写留下的空白,让师生共同去思考、去创新、去开发。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主体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3.
何明明 《生物学教学》2005,30(12):37-37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改变教师作为“制度课程”的“代理人”形象。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赫尔巴特主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心,教师似乎具有自主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执行“制度课程”的“代理人”,他们对学生行使着权威却并没有创造出“自我”,“权威”也就沦为空虚的外壳。主体性作文教学模式则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课程也不再只是一些教学情境之外的强制执行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课堂情境中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课程和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因此,在作文的全程里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自然应该最有主人的归宿感。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材料,而要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将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的原则,为在新理念下实施新课程教学打下基础。结合“事物…  相似文献   

6.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对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比较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音乐教师课程观的重大变革,音乐课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德 《湖南教育》2002,(11):43-4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交流”与“互动”正是教学过程表现的基本形式。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等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教师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就是这样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理念就意味着在  相似文献   

10.
赵莹梅 《云南教育》2002,(25):17-1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立足学生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堂教学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  相似文献   

11.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3.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程不再是教科书,不再是教师的材料,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因此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和教案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重塑,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子军 《甘肃教育》2008,(15):20-20
当课程实施走向“创生取向”时,学校和教师必然要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借助学校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改进课程功能活动的总称。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教学改革,就是促成教师具有创新思维。没有任何人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情感、灵感、知识和经验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改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应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权威更应体现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是课改的执行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何顺利地完成课改,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实惠?我认为,教师在课改中应树立如下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8.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陈家尧 《今日教育》2007,(10S):41-43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制度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由此.课程内容除了有预先设计的静态的文本内容.还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的内容。所以有人说.新课程的话语体系中“生成”成为一个高频词。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在积极尝试生成性教学.可是.由于对“生成”的理解有误,出现了一些误区,甚至出现了被“生成”牵着鼻子走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