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风葬"是鄂温克和鄂伦春族古老的丧葬方式,即把棺材或尸体置于野外的木架上,使其自然风化。风葬的棺木有木板做的,也有柳条编的,更原始的则用桦树皮或苇子包裹尸体。另外,基诺族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也采用风葬。在坟地搭一木架,置棺于上,任风吹雨打,腐烂为止。无独有偶,在云南哀牢山中段濒临红河谷的新平县建兴乡的彝族支系腊鲁人,也盛行"风葬"习俗,但其"风葬"观念和处理方  相似文献   

2.
易华 《寻根》2006,(6):90-94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它分布于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13个省区。其悬置方式有3种:一是木桩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式: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  相似文献   

3.
根据省文物局对"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工作安排,2016年6月至8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水寨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勘探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共清理出宋代的灰沟1条,瓮棺1座。  相似文献   

4.
舜葬九疑释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九疑 《寻根》2000,(5):75-77
中国上古五帝,是国史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在《史记·五帝本纪》篇中,指实“五帝”葬所的,惟有舜帝。但对于舜帝的死葬,因历史上一些典籍的记载相左,古今人对一位杰出“帝王”葬在远离“帝都”的“江南九疑”,均有一些持疑者。本文试以史料、历史文物作依据,为舜葬九疑辨疑。一、舜葬之地《尚书》缺载其详,引来众说纷纭《尚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史籍之一,其对舜帝的记载极为简洁。在《尧典》篇中,仅记为“陟方乃死”。缺乏详细具体的记载。按“陟方”的词义解释,即巡狩方国的意思,这里可以认定的是,舜死于巡狩途中。正因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薄葬思想的流变胡双井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了薄葬。传说黄帝葬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其后的文、武、周公之葬,也都俭朴,“皆无丘陇之处”。后世贤达薄葬的更多,“昔孔子大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尸体保护探秘刘曙光尸体如何保护?在古代埃及,人们是用防腐的香料殓藏尸体,年久干瘪,形成干尸,即是通常所说的“木乃伊”。而在古代中国,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考古发掘已经出土了几十具古代的尸体。年代最早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和...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考古工作者1982年春天在江陵马山砖厂取土场,发现一座小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长4米、宽2.5米、深5.5米,为一椁一棺墓。椁室由头箱、边箱和棺室三部分组成。棺置于棺室正中,上面覆盖竹席。墓内出土大量的丝织品,丝织品上刺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这就是被誉为“丝绸宝库”的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件根雕。这件根雕被称为木辟邪,置于墓葬头箱的正中,用树根雕成,虎头、龙身、四足。出土时头向南、尾朝北,前肢立于竹笥之上,后肢立于椁底板。头上扬,嘴微张,露齿,腰微低,短卷尾,作行…  相似文献   

8.
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成都平原的考古最新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寻找三星堆化的来龙去脉,在古蜀化的腹心地带——成都平原的成都市郊发掘出一批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城址、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东周时期的船棺葬墓地,证明上古时期成都平原有悠久的化源头,而且是持续发展,最后融入中华东周秦汉明的,这是研究古蜀化渊源的重要进展。它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上游这方沃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化传统的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传统所称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化“大墩子-礼州类型”,实际应划分为大体同时并存的“大墩子类型”和“礼州类型”二种化类型,时代约为商代中晚期至西汉初,皆属于南迁氐羌系统民族的农业化遗存。其中“大墩子类型”为以南迁的岷江上游石棺葬化为主体、吸收滇西“白羊村类型”等土化形成的一种石棺葬化类型,为滇西早期青铜—铁器时代化的源头之一。“礼州类型”则为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化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0.
孔子葬狗     
孔子家的一条看门狗死了,孔子让他的学生子贡去帮他埋葬,并叮嘱道:“路马死则葬之以帷,狗则葬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孔子曾做过鲁国大司寇,并一度代摄相事,虽赋闲多年,却一直保持着当时  相似文献   

11.
大约从春秋中晚期开始,成都平原等级较高的墓葬出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楚文化因素大量流行,二是具有早期风格的许多随葬品大量出现,反映出此时古蜀社会上层革新与复古两大潮流。这种现象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古蜀开明氏推行的一系列建立"礼制"的社会变革有关。这次变革是对蜀地传统丧葬观念的一次洗礼,使得三星堆、十二桥文化以来早期古蜀文明的本土文化传统发生断裂,在战国早期,形成了以船棺葬、巴蜀符号等为特色的晚期古蜀文明的峰点。  相似文献   

12.
玉石温润而纯净,自远古时就受到我国先民的喜爱和崇拜,不仅用来做装饰品,还用以祭祖天地祖先,并用做专门的随葬品。在用玉随葬可以保护尸体不朽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汉代的丧葬用玉发展到了极致。皇室贵族死后都用大量玉器下葬,死者胸前背后放置大量玉壁,眼上盖玉眼盖,鼻孔插玉鼻塞,耳内放玉耳,口中含玉口,手里握工璜或玉猪,连肛门和生殖器都用玉罩、玉塞遮掩。玉衣,作为封建皇族的特制葬服,也在这时应运而生。河北省博物馆藏的两套金缕玉衣,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完整的玉衣,1968年出土于西汉第一代中山王--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  相似文献   

13.
庭院深深     
徐汝义 《大理文化》2013,(12):54-56
一 一天,学生问我家住何处。我玩笑说,“生在城隍庙南,长在城隍庙东,嫁到城隍庙北,将来,葬在城隍庙西。”细数,这一生竞真是绕着城隍庙百米之内而活。  相似文献   

14.
在鄂尔多斯中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利草原上,耸立着一座具有蒙古民族传统建筑特色的宫殿,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成吉思汗陵宫。几百年来,每当祭奠的日子,陵宜紧闭的红色大门徐徐打开,从四方跋涉而来的拜谒者缓缓步入正殿,祭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陵寝祭奠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成吉思汗纪元五月二十一日),这是每年四次的祭祀活动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清晨,专司成陵祭祀的人,把成吉思汗的“银棺”(内装成吉思汗衣冠)从“八白室”(陵寝)中请出来,用专用的枣木花轮马车和双峰白驼运载到距“八白室”5华里的甘德…  相似文献   

15.
赵会会 《寻根》2011,(5):37-38
在一些地区的丧葬风俗中有一撒灰习俗。在死者尸体火化或埋葬之前,只要死者的尸体路过谁家门口,那户人家就要在门口两边点上两把火,象征两座山,然后撒上一道灰,象征一堵墙,用来防路过的死者鬼魂串门,此灰人们叫做“拦门灰”。这只是各地以灰驱鬼避邪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埃及人怎样保存木乃伊刘曙刚译木乃伊是经防腐处理后保存下来的死尸。“木乃伊”一词来自阿拉伯文,它的意思是“用蜡或焦油处理过的尸体”。埃及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散,像一只具有人的面孔的鸟一样,白天到处飞翔,而晚上则必须飞回墓室,以防邪恶的精灵袭击。所以...  相似文献   

17.
由于蒙古民族古代实行“密葬”,成吉思汗陵墓的坐落,至今无从查考。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7月18日,在乌兰巴托,我向蒙古历史学的权威纳茨阿古多鲁吉教授提出了成吉思汗陵墓地点的问题。这位教授耸了耸肩,说道:“这是个谜。虽说是有四五个目  相似文献   

18.
袁明章 《寻根》2011,(2):75-77
河西走廊遍布广漠戈壁的墓葬群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久远的继承关系,内涵丰富、意味隽永的彩绘图案,形成了现存河西棺板艺术的主体格调。在河西汉族土葬中皆用棺板,棺板包括"棺"和套在其外面的"椁"。  相似文献   

19.
陈晓伟 《寻根》2009,(1):33-36
《周礼》中记载:“及葬执纛,以兴匠师。”纛为何物? 《史记·项羽本纪》曰:“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李斐的《集解》对纛做出了解释:“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柱之。”蔡邕也进一步描述它的具体形制:“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黄屋左纛”作为天子舆制,不鲜见于后世的史籍。如石勒称赵王后,就开始了典章制度的完备,  相似文献   

20.
铜鼓是一种很独特的传统民族乐器。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流传了2000多年,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把它奉若神明,行用不衰。据精确调查,在中国广西,沿着红水河的西林、隆林、田林、乐业、天峨浦丹、东兰、巴马、大化嘟安等县而居的壮族、瑶族、苗族和彝族,至少还有1500个铜鼓散落民间。每逢传统节日和婚丧祭典,在壮乡、瑶寨、苗村,都可听到这种古老金属鼓的罂铭之声。红水河畔的壮族,在青蛙节必用铜鼓。青蛙节是专门祭把青蛙的节日。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延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之久。分“找青蛙”、“孝青蛙”和“葬青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