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瑰宝,深度挖掘其元素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章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阐释两者融入的内在逻辑,并从讲活思政小课堂、开辟精品实践项目、挖掘新媒体资源这三方面重点论述两者融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与思政教育有着内在契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可以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文化感染人心,资政育人。因此,文章具体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价值,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探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优化路径,提出在教学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故事、中华民族复兴故事、中国改革开放故事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故事等融入思政课堂,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前途和发展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相似文献   

4.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与现实素材。教师将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继承和弘扬常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依托本地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因此,本文以梳理常州“百年工商文化”历史为基础,诠释常州“百年工商文化”之意蕴,最后构建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以期为在常高校以及其他地区高校将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结晶,与中职思政课有较高的契合度。传统思政课堂中文化内容的缺失,会造成思政育人的效果不佳。基于此,文章分析当前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针对主要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改革实践的路径,并在文化育人层面提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元素、重视发挥思政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灵活运用新媒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应的策略,以期提升中职思政课开展的整体质量,为中职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植根于革命年代的红色实践,发扬于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红色传承。将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对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响应,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思想肃清,是对“原理”课程内容的丰富深化。因此,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精心夯实融入的理论基础;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扩宽融入的实践机制;依托现代新媒体技术,大力拓宽融入的传播渠道;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提供融入的各种契机。  相似文献   

7.
“胡杨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高校开展“文化润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胡杨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决定了其融入新疆高校思政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新疆高校思政课融入“胡杨精神”的现实困境是融入思政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还不够深,融入思政课程的频率相对还不够高,不同思政课程的融入均衡性不够强,授课过程中融入环节还不够聚焦等。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将“胡杨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的意识,提高讲好讲活“胡杨精神”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师将“胡杨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创新,充分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强化青年践行“胡杨精神”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8.
"五四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和探索的优秀素材。分析"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性,通过发挥思政课教师作用、丰富校园"五四"文化、拓展学习形式、挖掘"五四精神"内涵等方面入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对物理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选择,文化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切合,以及不同类型文化元素融入课堂的效果和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文化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文化思政建设中有助于高职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本文首先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文化思政建设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最后提出了一些有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思政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以我党党史文化及改革文化为核心,反映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绩、历史的先进文化。高校思政课作为我党先进思想观念传递的主要载体,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中,能够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在学生教育中实践,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党性与革命观念,进而彰显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开展价值。对此,立足于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关联,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价值,提出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是教学目标、内容以及体系等多方面的一体化,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党在改革发展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贯穿于思政课始终,有很强的育人作用.为此,在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高校需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合理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推动建设进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应该巧妙地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环节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素养。文章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课“课程思政”主题,从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角度来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真、善、美”的价值观内涵渗透于软件课程技能的传授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光荣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知行合一理念,这也是解决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程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让广大高校大学生获取更多的"给养"。文章探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策略,增设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具体课程、以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来创新教学方法、大力开展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立足网络平台来拓宽融入的渠道四个方面,确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要贯穿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本文提出高校器械健身课的课程思政目标,分析课程思政融入器械健身课的教学设计,包括体育精神引领、新闻热点刺激、体育文化激励等,从强化课堂教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考核目标导向、课程案例讨论、视频激励教学等5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探索,阐述了高校器械健身课程应达成的教学成效,以期为推动高校健身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承德优秀历史文化体现的内涵的挖掘,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阐述,优秀历史文化融入高校的路径的分析,使大学生能够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培养大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生态污染问题不断严重,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在高职思政实践课中,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同时真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此,本文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实践课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行分析,确认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可能性,同时提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实践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社会热点是现实社会的集中反映,并与高校思政课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共生。但在实践中,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以理论说教和文本叙事的方式进行教学,脱离了社会热点,从而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而在教学中需要渗透社会热点,探索以价值融合、内容融合和方法融合为途径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系统、先进的教育理论体系,它强调着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倡导着国家兴衰的匹夫之责.论述了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探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坚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宗旨,遵循课程标准,立足教材,找准路径,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国家领土与主权教育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在历史题材内容中激发爱国情报国志,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中培植爱国情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要引领学生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