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优"和差的相关因素,一是先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环境因素,三是个体主观努力。对先天遗传因素,我们要准确把握,扬长避短;对后天环境因素我们要辅助、改良;对个体主观努力因素,我们要激励。可以通过了解、尊重、激发、爱与欣赏等程序步骤来培优补差。  相似文献   

2.
3.
在看了《初中生数学学》2004年1~2月合刊中的《找正方体展开图相对的面》(以下简称“找”文)后,我觉得文中的方法确实妙,始终将展开图移成:□□□,使3个正方形成一直线,首尾两  相似文献   

4.
“中庸”是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发现,对丰富和繁荣我国古代哲学和学术思想建立了伟大功绩。对其应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考察。“中庸”是事物发展相对稳定的“质”。“中庸”在哲学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牢骚”者,“委屈、不满的情绪”也。俗话说“不平则鸣”,每个人都难免遇到一些委屈的事情,发发牢骚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郁于心则伤身,释于口可舒怀”。为了身心健康,该说的话还得说,该做的事也得做。况且现在言论相对自由了,不像“文革”时期那样会“因言获罪”。但任何时候说话都应该实事求是,即使发牢骚也要讲原则。  相似文献   

6.
"先富"与"共富"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这两个范畴同效率与公平存在相互交叉的多维的复杂关系;在这种复杂关系中,收入差距必须相对合理是焦点和统一点;统一是相对的,不统一是绝对的,共同富裕就是在这种统一与不统一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的;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实现合理的措施主要有"提低、调高、保困"以及"打非"和完善体制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词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是一个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词语教学,便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词解词,而应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感悟词语并领悟其中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非直接利益冲突”高发之际,广东省却肩负“三旧”改造的关键任务。在追求效率中,“三旧”改造出现规划轻人本、土地私权受损、收益分配失衡、优惠政策倾斜等偏差,诱发了民众的社会挫败感、不信任感、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等消极心理。坚持服务、公平、民主、诚信的政策价值导向优化则是化解消极心理,预防冲突冲突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9.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释“店”为:①客店,②商店;释“铺”为:①商店,②床铺,③旧时驿站。根据词典的释义,二者在“商店”这个意义上是相同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商店招牌上基本都是“×店”“×铺”,如“杂货店、服装店、文具店、百货店、理发店、洗衣店、药店、书店”“肉铺、杂货铺、烧饼铺、面条铺、当铺、绸缎铺”等。笔者20年前接触到的店铺,都是小而阴暗、货物品种少、档次低的在室内出售商品的经营场所。  相似文献   

11.
寺、庙、祠都是祭祀活动的场所及从事祭祀活动的人员的住所。在封建社会,这样的建筑很多,不仅各州、府、县有,许多乡镇乃至荒远地区也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黎民”和“百姓”两个词现在通常指一般的人民大众。由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沿革,称呼人民大众的词语很多,现摘举几例,以供大家参阅。史书记载,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敌人。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如《诗·云  相似文献   

13.
14.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相似文献   

16.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回""次""趟""遭"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量词,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源和演变,观察其使用情况,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8.
何静 《湖南教育》2007,(6):15-15
1.还给学生“想”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想,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究能力.如教材中出现的“通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由问题构成的,数学教学就是组合问题的过程。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是思维活动的三个过程。更是认知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进而应用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关键又在于问题的潜息点与思维的主动意识能否接火。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尝试、去体会,才能使学生认知水准具有一定的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之源泉。因此在教学上应变重点的“启发”为重点在拉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发问上。下面以圆的一般方程为例,浅谈具体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20.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氽”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