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事业的成败到底取决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还是取决于高明的谋略决策,这是中国历来对立争议的重大课题。从《演义》中荆州之失看蜀汉悲剧的内在原因,便体现了作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景仰,又反映了他对儒家文化僵化机制所作的批判。因之,《演义》的主题呈二律背反势,而绝非传统观点“拥刘反曹”“帝蜀寇魏”。  相似文献   

2.
历史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在吸收《三国志》史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对人物进行再创造,形成“拥刘反曹”的观点倾向,体现出与史书见解迥异、人物价值评判判然有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将蜀汉皇帝刘备,塑造为仁爱宽厚的理想明君形象,极尽褒扬;而与刘备共争天下的,则尽力贬低,如魏国皇帝曹操,被塑造成奸诈篡逆的乱世奸雄形象。之所以这样,一来由于作者受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二来作者受当时民间拥刘抑曹的观念支配,三是遵照文学创作规律塑造人物而致。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具有浓厚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创作者企图把刘备作为奸雄曹操的对立面,塑造成一个理想的仁君。因此,刘备成了“仁”的化身,被不少论者誉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仁君。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说刘备是“外君子而内小人也”,周瑜对刘备的评价也不高,刘备只不过是“枭雄之辈。”仔细研读《三国演义》,我们认为刘备确实是一位“外君子而内小人”的奸雄,并通过这个形象的分析,挖掘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内容倾向上,历来被人说成是“拥刘反曹”的,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了道德信义的化身。理所当然的,刘备也就成了理想明君的典范,既仁厚爱民,礼贤下士;又诚实忠义,贵义尚情。果真如此吗?笔者不敢苟同,其形象塑造实在是有违作者的创作意图,给人以“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论《三国志演义》的人物描写: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演绎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互相争斗的历史场面,刻划了一系列的著名人物。蜀国的刘备,因为小说有着“拥刘贬曹”的倾向,被奉扬为“仁君”, 所以我们会读到“刘备携民渡江”、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平话》所蕴含的鲜明的"拥刘贬曹"思想,既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的产物,也是受历代民间思潮和官方意识影响的结果。在书中,这种思想意识一方面通过蜀汉刘备一方塑造为全书叙述的主要部分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也通过对蜀汉人物理想化的塑造和对曹操无情的嘲弄鞭挞表现出来,并直接确立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魏书》与《三国志·蜀书》对于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的曹操南征荆州一役,叙事的角度多有不同。《魏书》部分对战役的具体过程记载简略,却大量采录了荆州士人的拥曹言论,用以表明曹操集团在汉末纷争中的正统优势;而在《蜀书》部分,陈寿对于刘备方面诸多英杰的人格魅力与忠勇品行多有记载,向人们揭示了刘备集团能够终成大业的内在因素。而这种多角度的历史叙事,也能使后人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过往史事。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一直有人不加分析地笼统地冠以“封建正统思想”而加否定。其实,这种“拥刘反曹”的思想,是三国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与演进和《三国志演义》日臻完善的过程中,伴随着我国内部反抗民族压迫的抗暴御侮的斗争而逐步萌生、发展、形成和强化起来的,而且这种思想曾在这些伟大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不应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汉末三国时期孙吴一方人才之盛、英杰之多,看《三国演义》对于东吴英雄人物的描写,指出它描写成功的地方和拥刘反曹观念影响,以东吴人物作蜀汉人物之陪衬导致的诸多失误与不足:并指出这是小说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堪称一部妙笔传神的英雄史诗。作者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的历史题材,描绘了一群性格殊异、形象鲜明的乱世英雄,表明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贤是与”的政治主张。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仁君贤主的典型,“刘备”无疑是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这一个,这既是人物自身性格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性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奇书之一。拥刘反曹既是作者的基本立场。也是全书的结构主线。在三国鼎立之势中,东吴一方陷入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既不是作者极力歌颂的汉家后裔,也不是鞭挞批判的篡权贼子,而主帅周瑜这一形象在夹缝中不断地徘徊,一会儿是神勇无比、屡建奇功的英雄,一会儿是心胸狭窄、愚蠢无比的小丑,不同的性格奇怪地缠绕在一起,塑造成了一个扭曲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2.
我家三国     
我们家这三口人,真是“三国鼎立”。老爸人高马大,权大势大,具有大将风范,我将他视为雄霸一方的曹操。老妈手握财政大权,要想三餐美味、衣着华服,必得对其恭恭敬敬,俨然是盘踞江东的孙权。而我,人小言微,只得委屈一下,做那三国中最仁慈最软弱的蜀主刘备了。 可 怜 我“ 刘 皇 叔 ”,文 无 诸 葛亮,武无赵子龙,光杆司令一个,事事都要受人挟制。最可气的是,当我触犯家规时,老妈非但不“联刘攻曹”,反而“奉曹压刘”,想我小小“刘备”,如何能首尾兼顾,周旋于二敌之间?到头来虽不至于头破血流,却也每每以痛哭流涕收场,大丢“皇帝”颜面! 遥想当…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一部尊儒反法的历史小说,它的要害是骂曹。这部小说在明初问世后,地主阶级内部就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文学领域里的儒法斗争。明末法家李贽,站在中小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立场上,借评点《三国演义》,批判了作者罗贯中的尊孔观点,高度赞扬了法家曹操,一反千年骂曹的逆流,表现了鲜明、强烈的尊法反儒思想。李贽死后,反动文人毛宗岗把《三国演义》中李贽的评点全行削去,换上自己尊儒反法的“新评”,大肆吹捧朱熹“帝蜀寇魏”的正统观点,污蔑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指名道姓地攻击李  相似文献   

14.
曹操因为不是汉室皇家出身,同时是宦官世家的身世,从而导致其在政治拓展中备受诟病。在《三国演义》中甚至由此为依据造就"拥刘贬曹"的写作思路。本文从曹操出身原罪问题扩展开来分析他的政治发展与历史变化中的出身原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诞生的第一部伟大的长篇历史小说,无论是在主要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极为鲜明地表现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古代文学研究上的“左”的思想的影响,一直有人把它不加分析而笼统地冠以“封建正统思想”而加以全盘否定。我觉得这是缺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致。只要认真加以考察,不难看出“拥刘反曹”这种思想倾向,既非毛  相似文献   

16.
的卢马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却承载了比较特殊的叙事功能,作者利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关键性的情节,借此生发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马跃檀溪”这一事件背后的意义,渲染了刘备“真天子”的神奇,凸显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作者还充分利用了的卢“妨主”的故事,借此对刘备、刘表、徐庶等形象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7.
本着重阐释《三国演义》依存的化基础,笔从“拥刘反曹”、“崇尚忠义”、“尚智抑武”三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以小说的形式,重树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对现实界表现出强大反判性与穿透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曹操、刘备和孙权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三个重要人物。这三人,在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蜂起、政治风云多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经过十余年的惨淡经营和征战角逐,从小到大,由弱至强,终于先后崛起。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占中原而称雄,刘备据蜀中险山沃地而为帝,孙权凭天堑长江而自立,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们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能逐一铲平群雄,各占一方,可以肯定地说,是有主、客观条件和诸方面原因的。在我看来,其中主观上重视和使用人才,恐怕是曹、刘、孙三人在艰难创业过程中各自有所成就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为此,本文试图在曹操、刘备和孙权如何重视人才、使用人才这一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的布局艺术表现为篇章组合的严整性,也表现为素材剪裁的非对等性,这是有其根源的。“扬刘抑曹”或“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是造成其剪裁艺术非对等性的根源之一。造成全书素材剪裁非对等性的根源,也包括作家的美感取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阐释《三国演义》依存的文化基础,笔者从“拥刘反曹”、“崇尚忠义”、“尚智抑武”三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以小说的形式,重树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对现实界表现出强大反叛性与穿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