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毓新 《江西教育》2006,(11):15-15
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高明的作者.正是出于对文学传达中语音组合独具的审美特性的认识,特别强调写作要讲究“声文之美”,要通过语音组合营造文章的气势,也就是“斟声求气”。,如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槲就自我揭示道:“音节为神气之迹……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正凶如此,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特别强凋通过“多读”感悟语言材料,积累言语范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3.
苟大权 《学语文》2007,(4):45-45
在古代乐府歌辞中,《孔雀东南飞》以纯美的爱情故事,和别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为人传诵,是描写男女婚恋题材的绝代名篇。乐府诗辞最初源于民间创作,配乐歌唱的特点赋予它和谐的韵律和明快的节奏。这种文体,“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属于深层审美,传达诗歌的意韵之美就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旨,这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三美”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诗歌创作特点和审美取向构成了汉语古代诗歌独特的魅力。汉语古诗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文人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个特点,构成了汉语古诗英译时的难点。笔者研究发现多数译本没有把汉语古诗的“言外之意”诠释出来,个中原因诸多,然最大原因,是没有做到翻译的“前景化”。本文从分析汉古诗歌的创作特点出发,提出汉语古诗歌翻译要“前景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诗歌具有“象味”;2.诗歌具有情味;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4.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7.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诗歌具有“象味” ;2 .诗歌具有情味 ;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4 .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古典诗歌的“平淡”之美.却还领略不深。诗之平淡,是指把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平淡,比之色,则若素绢,淡而雅;比之味,则若茶茗,淡而香;比之酒,则味永而醉人。至醇至厚而成至淡,平淡的诗语以癯实腴.是美的极高境界,正是“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  相似文献   

9.
清人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指出,作文“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可见,一篇好作品,追求的是字词句段篇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单个词句段的优美。教学这些作品,正像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酿而为酒”,在咸酸之外,有着醇美之味,从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味,唐代司空图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比较经受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法,恐怕还是搞传统的读写结合.要实行读写结合,最关重要的问题是有效地发动学生读书,尤其是对所学课文的朗读.先秦思想家荀况说:“诵数以贯之”,清代学者刘大櫆说:“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可见,荀、刘不仅是读写结合的支持者,而且是强调朗读促进写作的倡导者.他们主张的所谓“诵”、“读”、“歌”,显然是指朗读.读得多了,才会达到融会“贯”通,悟出文章的“神气”(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构思技巧),也只有达到这一步,才能谈得上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反之,如果学生不愿意朗读,对课文不熟悉,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音节”不见,“神气”不出,那就谈不上什么读写结合.所以,开展朗读教学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源远流长的我国古体诗歌,都讲究韵、律、味三者的统一,通过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而显示出诗美。中国新体诗歌的生存与前景,只能在韵、律、味三者统一上下功夫。眼下的迫切任务便是诗体重建,将无韵、无律、无味的所谓“新潮诗”作一番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13.
真淳淡远的田园意趣--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乃东晋末年一重要诗人、辞赋散文家,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描写田园为主,以胸中自然流出的感情,以简洁平淡的语言,生动传祥地创造出一种意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于平凡中见真淳的审美效果,对后世唐宋诗歌的繁荣影响甚大。本文从陶诗本身入手,分析“真淳”的思想情感和“似澹(淡)而实美”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4.
诗贵含蓄,刘勰早在其《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指出“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里的“隐”即含蓄之意,他又指出“隐以复意为工”,“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看来要解读诗歌,须从“意”入手,以诗中意象的感知而领略诗歌的意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属于深层审美,传达诗歌的意韵之美就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旨,这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三美”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教材中有大量文思飞扬、景美情幽的古典诗词精品,令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但是不少学生无法进入诗人敏感多情的心灵世界,体会不到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蕴藉之美,当然也就产生不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学习诗歌,只有成为自然之子,认真观察丽日蓝天、晴空鹤唳、云卷云舒的自然之景,用心体悟草长莺飞、柳絮轻飘、花开花落的自然之语,尽情欣赏大山之高峻、大江之奔涌、沃野之平旷的自然之美,才能找到真正的诗情画意,诗歌教育也才能真正达到“修身、养性、化人、启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要尽量做到“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荧”之间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交叠的关系。本文从讨论“三美”的关系着手,从音美与意芙,形美与意美,意美等三个方面比较杜甫《蜀相》的三个英文译本,从中可以看出,译文能够体现出原诗之美,才能使读者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进而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传播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高明的作者,正是出于对文学传达中语音组合独具的审美特性的认识,特别强调写作要讲究“声文之美”,要通过语音组合营造文章的气势,也就是“因声求气”。如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槲就自我揭示道:“音节为神气之迹……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正因如此,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特别强调通过“多读”感悟语言材料,积累言语范式。“多读”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次数多,更应该是方式多,如朗读、默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即使朗读,也可以方式多样,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种不大常用的方…  相似文献   

19.
诗中有画动静相宜──王维诗的魅力李大年王维是位了不起的诗人.也是杰出的画家.还擅长音乐。他将绘画、音乐之理贯通于诗.把晋、隋以来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艺术推进了一步。唐末殷说:“王维诗词秀凋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说:“味摩...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是美化之艺术,其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结合。《春晓》两译文用词简洁、自然流畅,贴切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其意境表达毫不逊色于原文。译文二以散体诗译诗,“弃形求意”侧重于“意”;译文一以韵律诗译诗,侧重“音、形、意”的结合,并达到了“三美”的齐备。两译作中原诗意美、音美及形美再现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翻译美化之艺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