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爱而教     
弹指间,我已在三尺讲台上站了二十多个春秋。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进校园的时候,我总能看到那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学生、那一张张花蕾般的笑脸、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学生那一声声“高老师好”让我觉得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当学生捧着一份份录取通知书来到我的面前时,我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感到自豪。我们平凡,但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  相似文献   

2.
我深埋土底,不明天高只知地厚,不见光明只见黑暗:我渴望成长,渴望遇见光明.但我无法吸取大地的养分,无法得到阳光的滋润,但我依然渴望能有一场大雨将我浇灌,让我能再遇光明,开花,结果,生命轮回…… 我习惯了等待,我不知道这样的我还要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答案,渴望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渴望的结果,也许,渴望不需要结果,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曾渴望过,是不是要给渴望一个证书,证明它曾经存在过……  相似文献   

3.
一月,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我们穿着厚重的冬衣,沉淀着过去一年的心事,展望着未来一年的美好。这个时候,蓝色的多瑙河就带着它美妙的旋律缓缓淌过了我们的身心,我们似乎闻到了水的芬芳。越是到冬天,我们就越是对那流动的水韵充满了怀念和渴望。走进周庄吧,你也会化作那900年水韵中一滴清亮的水。除了读书、读水,别忘了也读一读站在不远处默默凝望着你的母亲。你一生都走不出那浓浓的母爱,解读母亲,你会觉得幸福而温暖。春节快来了,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点上,你在想什么?戴萦袅也和她的表姐妹们进行了一场关于“…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过给母亲送花的冲动,但站在花店门口,那不菲的价格却令我望而却步。去年寒假回家的路上.我在电话中向母亲许诺:“妈,我回来时会送你一份惊喜.等着吆!”人家千万别误会我一下发横财.有钱买花了。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5.
阳光吝啬地滴在老房子上。在这个莫名忧伤的早晨。我们经过老房子旁的一条小道。小道上来了一个骑着车喊“收狗”的人,车后的铁笼里装着两只狗。那两只狗颓丧地缩在笼子里,满眼悲哀。姗告诉我们,收狗的人每次骑着车从村里过的时候.村里的狗就都跟在后面追逐着“汪汪汪”地叫,可是收狗的人一停车。狗们就都一溜烟跑了——它们是怕自己也被收狗的人弄走!  相似文献   

6.
母亲     
这星期过得真慢,每天我都是掰着指头度日,我多么期待假日的到来.恨不得能插上翅膀马上飞回家中。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恋家的孩子,学校食堂那千篇一律的饭菜,让我都吃腻了;我多么渴望吃上母亲做的香香的米饭、油油的青菜和郄香嫩可口的蒸扣肉。可这次我这么急着回家并不单单是为了这些,只因心中多了一分牵挂、一丝忧虑……  相似文献   

7.
我打量着他们:局促不安。躲闪着我的注视。怎么看.心底都难以涌上“喜爱”的感觉。窗外、走廊上.站着四排孩子,许多孩子朝我眼前这些孩子扮鬼脸,昆得兴高采烈。现出格外的得意。是呀,他们可以去上体育课.可以去发足狂奔……留下的这些.只有眼巴巴地羡慕。露出渴望之情。我心里忽地“不忍”:我放飞了一群白天鹅.留下了一群丑小鸭!从来没人这样做过。我这样做了!是不是合适?会不会太“残忍”?  相似文献   

8.
“清贫”一向是我生活的坐标,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我们,鲁迅曾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这一句句警言,无时不刻不环绕着我。我作为一名高职生,要在学校生活5年,5年是不多,但我要在这5年中慢慢长大,而父母却一天天地衰老。可我还要已操劳了大半生的父母养育5年呀!5年哪!父母用血汗挣来的钱,能用来摆阔吗?不,绝不能,因为这每分钱都代表着父母的心呀!爱迪生小时靠在风雨里卖报一分一分积攒钱上学,做实验,从没有吃过好东西,也没有享受过。邓小平在留学中一边打工,一进学习,在那简陋的洋房…  相似文献   

9.
初中毕业我阴错阳差地上了卫校,但很难培养起对护理专业的兴趣。校园生活的宝贵时光在懵懂中蹉跎,直到实习那年我才想起妈妈说过的那扇门:自学考试。于是96年我报名参加了中文自考。此后的三年,是我生命中最难忘、最充实又最漫长的三年,那刻骨铭心的经历给了我对“自考”两个字最深切的体验。三年,我的生活以“自考”为圆心,每一天的日程安排都围绕着“自考”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0.
难忘的春节     
当地里一柞多高的冬小麦进入“冬眠”时.年的脚步就近了。我是第一次踩着腊月的边儿来到北方田野的土埂上.那朴素豪放的气息令我这个在水乡里泡大的孩子感到新奇不已。在这里我看到如蝴蝶般漫天翩翩飞舞的雪花。踩在雪铺成的银色地毯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发现原来下雪是一件这么奇妙的事情。那银色的小精灵抚摸着我.像在我耳旁轻柔地歌唱。当看着“年”裹着红装即将走进农家小院时.我不由得心生好奇.这冰天雪地的乡村和我呆过的城市,过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个深深埋藏着的心愿.那就是长大了在村里重修一所条件优越.远近闻名的小学。  相似文献   

12.
窗口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乡村,毕业于一所破旧的中学。十几年来我觉得自己就像井底之蛙,看不到广阔美丽的世界。随着年龄增长,一种强烈的情感时常在我心中涌动,我渴望走出山村,我渴望了解外面那精彩的世界。那天,亲戚家的姐姐带我去了北京,这里人来人往,霓虹灯把天空变成了五彩缤纷。一切都那么新奇,姐姐说要带我去个“好地方”。我将信将疑地跟着姐姐走进一间大房子,姐姐说:“这是网吧。”我傻傻地点着头。只见有很多人坐在计算机前,手里握着个东西晃来晃去的,姐姐告诉我:“那叫鼠标。”姐姐坐下来点击着鼠标,屏幕上那动来动去的人物立刻吸引了…  相似文献   

13.
一元压岁钱     
在我的身上,珍藏着一张1960年版人民币,那是父亲给的一元钱压岁钱。那年我九岁,在小学念三年级。由于我从不把学习当回事,经常无故逃课,不做作业,成绩在班上一直处于倒数,以至于老师都气愤地说,这孩子已没希望了。尽管父亲对我的学习很看重,但因为农务繁忙,自己识字又不多,也很难有实质性的管束。那是个大集体年代,农家都过着用鸡蛋换油盐的日子。为了能挣几个零钱过年,父亲在冬日农活儿收场后,便和村里几个汉子相约,去一百里开外的山里打柴火,然后弄到镇上卖。临走时,父亲叮嘱我说:“好好读书,考出好分数,过年给你压岁钱。”我听了很高兴,…  相似文献   

14.
<正>都说岁月无声,那是因为俗世的洪流淹没了生活的聒噪和呢喃,但总有一些声音,在时间的过滤之后反而越发清越,成为生命中念念不忘的回响。我童年时就曾遭遇过这么一个声音,那是我初次发现世界的秘密,一个来自远方的声响。童年时我生活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村里的篱笆角、院墙边和路两旁,种满了一丛丛高过屋瓦的撑篙竹。整个村子的上空被翠色笼罩,仿佛因此过滤掉了许多日常的声响。尤其是白天,人们都到山外干活去了,村里除了偶尔几声鸡鸣犬吠,剩下的都是宁静的时光,在阳光热烈的时候还能听到竹子无端地发出轻微的“嘎嘎”响。  相似文献   

15.
孙继兰 《师道》2012,(4):9-9
近日,笔者回农村老家一趟,出于职业习惯.问了一下村里孩子们的读书情况。我堂叔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每年都要考几个大中专生,而这两年才出了3个大学生,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我听后不由心里一惊。按理说,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如今农村学生学杂费全免了,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高中生也实行了困难补助.上大学的人应该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6.
张齐 《班主任》2013,(5):27-27
我当班主任至今已13个年头,带过数百名学生,期间有快乐,也有悲伤;有幸福,也有失落。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李小璐同学写给我的一封信。那是我当班主任的第二年。一天下课,李小璐交给我一个信封,说:“老师,您回办公室再看,好吗?”我微笑着说:“可以。”回到办公室,我打开了那封信,洋洋洒洒共三张纸,大部分文字是在写她对语文课以及对我的喜爱。但在信的末尾,她话锋一转:“老师.我从高一开始跟您学语文,到现在已经两年了。两年间.您只提问过我八次。  相似文献   

17.
疯娘     
19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有的还上前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干活,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家又穷,一直没娶媳妇。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姿色,就动了心思,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续上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  相似文献   

18.
外公     
外公老了。妈妈说:“老人会时常思念亲人的。”外公虽然不善言语,但我从他那沧桑的眼睛里读懂了一切。外公已年过七旬,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表露无遗。前几年外公生了一场大病,行动不便,每次出去,他都拄着拐杖顺着楼梯一步步挪动脚步。但他又是要强的,每次他下楼梯时,旁边便有人过去说:“我扶你吧!”他都会很生气地说:“不用!我自己行。”他从不把自己的心情表露出来。记得有一次,爸爸去外公家,外公说:“丹丹他们好久没来了。”说着说着外公的眼睛红了,爸爸赶紧安慰:“下星期她们就来了。”我的记忆里并没有太多和外公亲密的画面,只记着小时候…  相似文献   

19.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这道题讲过多遍了,学生还没有学会.我认为,那是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展示解题过程中的“源”与“流”,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做题.对此,我在“源”与“流”方面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捅马蜂窝     
放假期间,我去了外婆家。又和村里那帮死党玩了起来。 一个发小告诉我:“杨树林里的破庙里有一个马蜂窝,老有小朋友被蜇,就等你来了一起为民除害呢!”“好,吃过午饭到杨树林集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