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富饶”为重点,层次分明地写出了西沙群岛各类物产的特点,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给学生进行“连句成段”的训练提供了范例。一、抓中心句——领会段落之间的联系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形式构篇。首段“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是课文的中心句,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教学时首先要引导  相似文献   

2.
在评论一首好的诗词,一幅好的书画作品或一篇好的散文的时候,往往以"情景交融"来称赞它,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情景交融"成了评价一部作品优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规定必背古诗70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古今优秀诗文的背诵基本上能落实到位,而“课程目标”中“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往往被忽略,甚至无人问津。那么,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记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被分成“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段讲读、理解内容”“总结课文、完成作业”三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5.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篇好文章,其感人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弦外之音”——“无字句处有华意”。因此,教学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教“有字”,更重要的是教“无字”。通过点拨,使学生  相似文献   

6.
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为只是“教课本”,从第一篇课文教到最后一篇课文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教每一篇课文,往往也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练习一、练习二……然后又教下一篇课文。上课照本宣科,教学依照一个固定的套路,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只能导致“少慢差费”。如此效果,症结何在?除了教师缺乏经验、知识功底欠缺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语文即教课本”的观念在作怪。观念决定行动。有落后的教学观念,必然有落后…  相似文献   

7.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洋溢着浓郁的父子情,折射出斑斓的人性光辉。教学这篇课文,我突出一个“情”字,用一个大问题统领全课的教学:“课文哪一幕深深地打动了你?”围绕这个问题,我抓住两点组织:一是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二是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把描写父亲的句段还原为一幅幅具体的画面,  相似文献   

8.
我在进行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课《师恩难忘》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有的说是10个自然段,有的说是9个自然段,问题的焦点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该不该独立为一个自然段。认为独立成一个自然段的理由是:这首小诗另起了一行,前面空了两格,在形式上明显是独立的一段。认为不能独立成自然段的理由是:前面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紧紧跟着的是那首小诗,不能把它们分开。我当时很明确地肯定了后面一种意见,并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前一段最后一句是用的…  相似文献   

9.
一、说教材《雷雨》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看图学文”。它由两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短文共八段话,第1~3段讲“雷雨前”的景象,第4、5段讲“雷雨中”的景象,第7、8段讲“雷雨后”的景象。第一幅图与第4、5段相对应,第二幅图与第7、8段相对应。雷雨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学生很少对它作认真、细致的观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将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要指导学生学习怎样用恰当的词句来说明事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教学本课应着重…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内容 第四册“看图学文”共有6篇,其中多幅图4篇,单幅图2篇,保留和新选课文各占3篇。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教材的三大部分中,各部分均有2篇看图学文。第一部分中有《小蝌蚪找妈妈》和《骄傲的孔雀》,这两篇都是看连续的多幅图学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用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配有一段或几段浅显的文字,完整地表达了故事内容。第二部分中有《我们也要当红军》和《难忘的泼水节》,这两篇都是看单幅图学文。这类课文是以一幅内容较复杂的图,配有一篇较完整的短文。第三部分中有《黄山奇石》和《雷雨》。这两篇看图学文,虽然也是看多幅图学文,但与第一部分中的看多幅图学文略有区别。如:《黄山奇石》一课,由四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第一幅图是黄山景观照片,第2—4幅图,分别是“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三个景点的照片。图与图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系,不是表达事件发展的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11.
《学习之友》2009,(2):64-64
明代诗人蒋一葵曾写了一首只有十个字的《咏春》回文诗,诗曰:“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这首诗能读成一首“七言绝句”:“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这首独具一格的咏春回文诗,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相似文献   

12.
《小小的船》是一首写景的诗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夜空的美丽景色。以“闪闪的”、“蓝蓝的”等词语从动、静两方面描绘了一幅万里蓝天、群星闪烁的动人画面。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协调,是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传统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扣住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3.
段、篇教学界说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丁培忠一“段的教学”(亦称“段的训练”)、“篇的教学”(亦称一篇的训练”)是80年代以来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界开始广泛使用的两个概念。但时至今日,人们对它们所包括的范围,认识并不一致。在比较权威的出版物中,就至少有下列三...  相似文献   

14.
案例背景:《梦江南》是一篇传统的初中诗词教学“老”课文。全词尽管共有二十八个字,却是作者温庭筠很重要的一篇作品。从学习欣赏词的角度来看,这首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长期以来,在教学这首词时,大家一直着眼于它的核心教学价值,即“背诵这首词,  相似文献   

15.
一篇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散文,往往以立意和文笔取胜。《岳阳楼记》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后山诗话》称“范文正公为《重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王辟之说《岳阳楼记》、岳阳楼、苏子美的书石、邵竦的篆额“世谓之‘四绝’”。《岳阳楼记》的作者叙述事件,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就象画家描绘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一样,有惊人的技巧。宋人林正大曾把它概括写成《水调歌头》词一首:  相似文献   

16.
季茂旺 《教育》2014,(6):62-63
习作训练从写句子、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作文,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中年级段的片段训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起步作文教学最有力的起点,也是高年级成篇作文最有力的支撑,是真正的以学定教。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指导”轻“讲评”。所以,片段训练的讲评,更应该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所谓带“点”的段,是指一篇文章中揭示主旨的段,段中往往有画龙“点”睛之笔,进行这些段式的训练,对于三年级建立段与段的联系,渗透篇的整体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这些段式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带“点”的段大都是篇的集聚点,外延宽阔,内涵丰富,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识能力和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在段的训练中,是不可忽视的。下面略举几例谈谈。  相似文献   

18.
“来吧,来吧,死神”是英国作曲家Gerald finzi根据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作品之一《第十二夜》第二幕中的一段台词所创作的歌曲。歌曲唱段饱含着诗般的抒情因素,旋律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深受歌唱家的喜爱,“来吧,来吧,死神”因而成为了一首独立成篇的优秀艺术歌曲。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焦点”。我校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从“练说—写话—写段—仿写”.到“写物—写事—写人—抒情”.形成了“先说后写,连句成段;由段到篇,先仿后写;由易到准,由篇到面;循序渐进,先叙事后抒情”的序列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作文有“序”可循。  相似文献   

20.
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使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习惯篇”的教学要旨。现结合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六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以下简称“习惯(6)”),具体谈谈“习惯篇”教学强化“读、学、养”三个环节,追求“透、实、恒”三个境界的实践与思考。一、读图究意,力求透彻“习惯篇”以图说话,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形象直观地呈现训练内容和要求,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提供了学习范例。“习惯篇”的学习应当从“读”图开始,研究也应从“读”图开始。1.仔细观察,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