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新闻宣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新闻实践说明,凡是好新闻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情感。情感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政治性强的新闻不但可以写得富有情感,还可以增强新闻的宣传效果。例如毛泽东同志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景抒情,以情表意。新闻写道:“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使读者感到我军的渡江战斗很顺利,很成功。再如1956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相似文献   

2.
三、传激荡人心之情,增强作品感染性 传情,指细节能够表现、传达、交流和激起读者的情感功能。唐代诗人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细节传情是增强作品感染性的重要手段。 细节传情往往是很含蓄、丰富、深沉的。写欢乐之情,可以不着“欢”、“乐”一字,写悲愤之情可以不着“悲”、“愤”一字。在这点上,一些名篇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例如南北朝《木兰辞》写花木兰  相似文献   

3.
浙江日报原总编辑、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江坪的新闻论文、通讯选集《心向读者情系万家》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坪同志历任浙江日报记者、编辑、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这本新闻论文、通讯选集,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他走过的新闻之路。《心向读者情系万家》分新闻论文、时评随笔、名家风采、序跋书札等四个部分。汇集文章99篇,共28万字。《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出版@小祝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韵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导语中的情,就是渗于新闻立意、贯穿新闻中的爱憎、褒贬、扬抑等情感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前移。这样,读者与作者实现心理情感上的换位,即作者之喜变为读者由衷的愉悦,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作者之怒变为读者强烈的正义感,使其产生拍案而起的冲动;作者之哀变为读者善良恻隐的心绪;作者之乐变为读者会心的微笑。我们在阅读《吃一江水,出两样人》这篇新闻(1994年9月12日《中国青年报》)导语时,不是也同样生发出对救人者(献身)的崇敬、对被救者(悄遁)的谴责之情吗! 那么,如何写出传情的新闻导语呢?笔者以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开拓。  相似文献   

5.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古人行文的经验之谈。从今天的新闻报道工作来说,同样,以情动人也是感染读者的法宝之一。寓情于事以情动人用事实说话,客观地叙述事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情感的运用,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不象文学作品可以用虚构的典型感染读者。但强调以实事为基础,并不否定新闻写作中情感的运用。我认为,新闻作品中情感的运用,首先应着眼于挖掘新闻事实本身的内蕴。许多新闻素材自身都有令人振奋、激动乃至震颤的力量。如1979年获奖的好新闻《“活着的黄继光”杨朝芬》,篇幅虽小,感人至深。广西军区某边防团二十一连新战士杨朝芬,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三次把爆破筒推进  相似文献   

6.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7.
张晴晓 《新闻窗》2005,(4):37-38
一张好新闻照片的标准是什么?中国新闻摄影界比较公认的提法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一任会长蒋齐生在1985年提出的“新、真、活、情、意”的标准。《华盛顿邮报》评判新闻图片分五个档次:即“信息含量、形象价值、情感因素、亲切感、观点性”也被国内一些媒体图片编辑认可。这两种标准有一个共同点:新闻照片应该具有情感的感染力,也就是说,要想让照片打动读者,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就必须具有“情感力量”,以情动人!1993年我在《中国青年报》学习期间,我的指导老师就是拍摄《我要读书》(大眼睛姑娘)的作者解海龙,这位著名的摄影家给我的教益颇深:“要定格最佳的一瞬间,只有用真情触动快门,自己才会先被感动,拍出来的画面才有情感力量,才能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8.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9.
让灾难性新闻充满人性光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何写好灾难性新闻?努力挖掘灾难中的人性光芒,使其产生积极的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灾难性新闻应富有人情味。一则报道能否打动人,关键在一个“情”字。灾难性新闻。影响面广,现场感强,感染力强,情感宣泄较为直接,往往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震撼。这就需要记者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抓住一个“情”字,从“人性”的角度去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今年3月初,  相似文献   

10.
新论链接     
《青年记者》2006年第15期发表朱德泉的文章《警惕新闻大战中的竞争陷阱》。文章说,在当前激烈的新闻竞争下,一个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和角度取舍往往大相径庭,失察、失真甚至失德常常造成传播的偏向,自我炒作、攻击对手以及捕风捉影式的偏见、推断屡见不鲜。其结果是本想加分的反而最终失分,其自挖陷阱的教训不可不察。文章列举的陷阱之一是,过度煽情使读者隔入情感焦虑,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一味煽情,貌似与众不同,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情感焦虑,而在不确定事件中“表错情”,又会让读者有“失落”、“受骗”的感觉,最终损害媒体自己。  相似文献   

11.
文章本是有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因此,古今中外的名家都特别强调感情对写作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鲁迅说得更干脆:“能爱能憎才能文。”遍观中外新闻佳作,之所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无不是情置其中,以情动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情溢于笔,让人热血翻滚,心潮沸腾;《公朴本色——郑培民》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渲染到…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新闻摄影永恒的催化剂,是“酶”。没有这个“酶”,新闻照片就无“情”无“味”,就无法打动读者,打动老百姓。  相似文献   

13.
《新闻知识》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八期“通讯员经验谈”专栏里的《博观约取抓其特点》一文已在今年第五期《新闻与成才》杂志上发表过。我们觉得作为一个带有“新”字刊物的贵刊,应尽量避免刊用已在其它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作为读者,总希望自己喜爱的刊物多登一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1991年第11期发表的《“怪胎新闻”》一文,把报纸报道新闻竞赛评选结果,往往只提本报获奖情况的现象,称为“怪胎新闻”。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有失偏颇。上述现象大部分属于“正常胎儿”,是新闻的“接近性”使然所谓新闻的“接近性”,是指读者(受众)对在地域等方面越接近自己的新闻信息,越感兴趣,反之亦然一张报纸,大致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读者对自己经常看的报纸,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亲近感,对这些报纸在新闻竞赛中的得奖情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一过,价值大打折扣。然而,不可否认,在多如牛毛的新闻作品中,仍涌现出了像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等一大批传世之作。那么,这些作品为何能够突破新闻的时空界限,进发出久远的感染力,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呢?笔者认为,与作者采访时“情”的运用大有关系。记者的采访对象涉及各行各业、不同的领域,其作品不可能依靠各行各业的技能和知识吸引读者,但却可以依托因新闻人物或事件而升华的情感,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说,采访中,记者的情感调动得当,往往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物通讯《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见《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向》)被评为陕西省1990年度全省好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通讯所以成为上乘之作,正是因为突出了一个“情”字:科学家对人民之情,甘井老百姓对李立科之情,作者对笔下人物之情。字里行间,无处没有情,无处不动情。《向》稿一开头,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严酷的事实:年迈的科学家、癌症、手术、遗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随着李立科一声“我死不瞑目啊”的遗恨和呼唤,读者的心怎能不顿时紧缩起来,一股又咸又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5日宣布该报“字述一年”的年度汉字票选结果,读者选择最多的汉字是“乱”字。今年是《联合早报》第四次举办票选年度汉字活动。主办方提出了10个与过去一年热门新闻事件联系较多的汉字供读者选择。该报一共收到超过7.3万张回复,其中选“乱”字来代表过去一年感受的读者占了近四分之一。与“乱”字得票率最接近的是“难”,排在第三位的是“恐”。  相似文献   

18.
“无物似情浓”,是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佳句传世的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一丛花”词中写的,意即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感情更为浓重。新闻要重视渗透力、感染力很强的“情”。记者、通讯员要多采写优秀的“有情新闻”,要达理又通情。在新闻中,真切、充分地表达美好、真挚的情感,是使亿万受众关注新闻,引起共鸣,增强新闻感染力的有力纽带,是做好情理相融、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获1998年度全军好新闻三等奖和四川省好新闻三等奖的《将军的三个军礼》(作者:姚蓉、黄炜国、杨彪),就是一篇情溢字里行间的佳作。作…  相似文献   

19.
李瑞环同志讲:“如果不下功夫提高宣传艺术,不增强新闻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是一句空话。”这就是说,新闻言论也要在入脑、入耳、入心上下功夫。怎样使新闻言论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新闻文体?依笔者体会,新闻言论要有“粘”的功能,必须着力于“情”字。新闻言论不同于报告和文件,不能把某个观点强加于人。离开了“情”的新闻言论,就没有存在的地位和价值。新闻言论的力量来自于理,而理又  相似文献   

20.
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信息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一篇好的广播新闻,必须做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声情并茂”。 如何做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进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呢? 一、充分运用有情的声音直抒情感 俗话说:“听话听音”,“听其言,观其行”,“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都说明声音本身表露情感,人们通过这些声音(包括人物语言和典型音响),可以体会到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和一种场合的情感氛围,并受其感染。广播特写《点点热泪送老马》(中央台1995年12月3日《新闻报摘》)在反映企业家马恩华为保定一棉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