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新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不再仅仅是土地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土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以及金融的支持,也需要它们的调整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如何挖掘新城镇化建设中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毫无疑问,金融支持是城镇化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三大趋势。5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着全球75%的能源,因此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课题。进行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化协调发展,以及以信息化促进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研究。首先研究可持续城镇化的内涵与关键要素;接着从低碳排放、城镇合理布局和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发展;最后探讨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生态系统弹性管理、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下的公共服务,以及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愿景——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3.
韦福 《大众科技》2009,(12):196-19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的顺畅运转,离不开配套制度的建设。文章论述与此相关的三个主要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  相似文献   

4.
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措施之一。土地作为城镇建设的载体和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土地供应与保障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空间,潜力和方向。因此,运用综合手段合理解决土地从哪里来,城市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坚持土地集约利用,这是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选择。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在这一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蒋小钰 《科技广场》2013,(10):160-165
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地问题、产业支撑问题、资金投入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难题。本论文提出以适度性、群落性、循环性为基本原则,建设生态产业镇的观点,其实质是以生态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农村乡镇城镇化的过程,建议试点开发,稳健实施,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难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乡二元化结构背景下的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曾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近年来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制造的城乡差别以及衍生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利益问题逐渐凸显,这不仅加剧了城乡差距分化,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由此引发了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质就是缩小和统一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差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保障农民工住房和完善教育体制,均衡城乡间由户籍所带来的利益差距。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河北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及在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不足,发现河北省的城镇化质量偏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但难以完全融入的问题依然存在,从有序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居民素质等方面就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罗尔斯正义论的主要观点,分析了我国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的根源在于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财政制度,最后指出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仅是农村的问题,更和我国整体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研究农村社会保证公共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现状及意义,提出具体的建设举措。对于满足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转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现阶段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从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流转的意义出发讨论,分析了中国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土地流转关系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民工的基本特征是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城乡分离,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在于使其获得城市户籍居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与其它国家的城镇化相比,我国农民工市民化任务艰巨和复杂。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化和地方化格局使得跨省流动农民工在就业地定居和安居比较困难。为此,需要加强在财政、土地、城市管理等相关制度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土地经营规模角度,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适宜我国当前的农民收入增长途径.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提出本研究假说,采用1998年~2005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以数量经济模型为分析工具,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统计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①土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替代效应体现土地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障功能,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与收入效应共同作用形成农户兼业化;②我国的人均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U型关系,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或者是处于规模经营水平都可能使农民获得较高的人均纯收入.研究最后指出,从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是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咸阳等地的实例提出利用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关系、深入土地制度改革、制度创新等具体措施,走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才是解决失地农民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土地经营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渝红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09,31(2):310-316
文章从土地经营规模角度,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适宜我国当前的农民收入增长途径。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提出本研究假说,采用1998年~2005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以数量经济模型为分析工具,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统计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①土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替代效应体现土地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障功能,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与收入效应共同作用形成农户兼业化;②我国的人均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U型关系,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或者是处于规模经营水平都可能使农民获得较高的人均纯收入。研究最后指出,从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是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咸阳等地的实例提出利用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关系、深入土地制度改革、制度创新等具体措施,走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才是解决失地农民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也成了重点内容,如何做好土地的使用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对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相关思路来详细说明解决城镇化中土地占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阐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现实状况,分析了目前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摘要: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而在小城镇建设中土地是主要的资源,不能实现土地的重新配置,小城镇建设便无法开展,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发展更是无法实现。对此,本文对我国小城镇建设土地规划的利用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想法和建议,希望在日后的土地规划利用方面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对于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耦合视域下解构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机理,利用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工具,对2014年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城镇化内部各维度指数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城镇化指数差异最明显,生态城镇化指数差异最小,经济和土地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差异基本一致;②综合城镇化指数呈现出“核心-外围”分布格局。由于城镇化市场机制不强,产业梯度差异较大,公共服务投入悬殊,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城镇化发展“涓滴效应”不强;③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东北部高-南北两头较低”的分布格局。东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都较高且差异较小,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差异较大,北部地区各维度指数都较低。立足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建议增强城镇化市场机制,打破地区分割,深化产业的上下游和区域合作,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工程,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可以更好的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利用网络这种新型的服务方式还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文中分析了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加强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