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永海 《学语文》2011,(5):70-70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其特征是: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在高中文言文中,借代修辞的应用是一种非常突出的语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重视。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借代”修辞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修辞复习提纲中对借喻和借代的定义说得很清楚:借喻是“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仍有不少学生对这两种修辞格认识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格在结构上有相似点。借喻由本体、喻体构成,但本体不出现,喻体直接出现。借代由本体、借体构成,本体也不出现,由借体直接出现。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句: (1)中国人民坚决拥护钢铁长城。[借喻]  相似文献   

4.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它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在“喻”(比喻):借代重在“代”(代替)。中学课文中的借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十二类:一、特征代:即用与本体在特征上有联系的借  相似文献   

5.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于“喻”(比喻);借  相似文献   

6.
借代又叫“代称”,就是不把人或事物的原名直接说出来,而借用另一个有关的名称来称呼。一、借代的类型(一)旁代旁代即借某个事物本身所伴随的或附属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体。约有以下几类:1.用本体事物的性质、特征代本体。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彭端淑《为学》)鲁,本为迟钝,此用作名词,迟钝的人,借指曾参。据《论语》、《史记》记载,孔子认为曾参天资愚钝,但精通孝道,所以孔子把儒道传给他,又由他传给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  相似文献   

7.
借代的比喻基础及其构成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代 (metonymy)是英语中的修辞格 ,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而是借用与要说的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的一种写作手法。借代是美学修辞范畴的一种辞格 ,其本体 (tenor)与借体 (vehicle)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其构成方式也比较复杂 ,所以在运用时就要求准确得体。适当地运用这种辞格 ,注意借代与隐喻的区别及相互渗透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和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问疑解难〕 1、教学大纲规定掌握哪十二种修辞方法? 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要掌握的十二种方法是: 一、比喻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说明不熟悉的事物。如: 湖面平静如明镜。二、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如; 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相似文献   

9.
了解一点有关借代这种修辞方式的知识,对于弄清古代汉语的词语意义和思想内容,对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借代,总的说是用同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本体事物隐而不现,借体事物取而代之。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常见的借代有这样几种方式: (一)以部分代全体。这种借代方式,一般是取本体事物有代表性的部分作为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相似文献   

10.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借代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容易被人们误认为病句。如:  相似文献   

11.
借代就是借用一个同甲事物(本体)有关的乙事物(借体)来代替甲事物,也就是用借体的名称来代替本体的名称,又叫换名。从本体与借体的关系之一角度来分类,中学语文课文中的借代大致有以下十九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借代用借体代替本体,借喻用喻体代替本体,两者都隐去了本来要说的事物,形式上极为相似。如:①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人马都气喘呼呼。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但是,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其区别是:1.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的事物与本体密不可分,甚至是本体的一部分,它与本体没有相似关系;而借喻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是虚拟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似点,喻体决不是本体的一部分或相关事物。如:①“啊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④我们…  相似文献   

13.
文言借代的方式很多,根据本体和借体之间的不同关系,一般可分为旁代和对代两类.一旁代借某事物所伴随的,或附属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某事物,叫做旁代.中学文言文中的旁代可分以下几类.1.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本体.文言文里经常以人物的服饰或生理上某些特征标志称代人物.例如:  相似文献   

14.
借代和借喻象一对孪生姐妹似的,让人容易认错.下边试谈一下怎样识辨.一、借代出于“同”,借喻来于“异”.“同”,是表示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有着通同之处.具体说,借体必须是出于本体的“固有”.“存现”或“连属”事物.如: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③严奇候带上七十多个还乡团,一百多个保安队,煮晚饭时,从马庄出发.(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上述例句的借体是加点的词和词组.本体依次是“船”、“一切财物”和“还乡团、保安队的匪兵”.这类借代或以部分代全体,或以全体代部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中对于“借代”作了如下解释:“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如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等等。”然后举了若干例句,其中有一句是:“园规一面偾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我认为,课本对“借代”的解释可以说是语言简练,意思完备,深浅恰如其分。但是,“园规”这个例句举得却不恰当。照我看,这句话应属于“借喻”的修辞方法,而不是“借代”。  相似文献   

16.
刘洪峰 《辅导员》2009,(12):11-12
一、概念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相似文献   

17.
一、概念要明确。揭示概念的方法应该从修辞格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考虑。如借代,彭嘉强等主编的《实用修辞》这样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原来的人或事物密切有关的另一个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这个定义才真正揭示了借代的含义,明确地指出原来的人或事物与借用的人或事物是密切有关的。借代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紧密联系,有着不可分离的相关性,因而多是固定的。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任意借代是不恰当的。如,用“延安”代替“党中央”,延安毕竟是党中央曾经在过的地点。“延安”与“党中央”两者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也是永久固定的,用来借代,自然天成。  相似文献   

18.
借喻和借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分辨的,但有少数如“圆规”之类的修辞现象,究竟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却存在着分歧。主要原因是借喻和“以特征代”的借代在形式上很相似,都具有代替另一人或事物的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然后再分析“圆规”之类修辞现象的归属。 一、关于借喻和借代区别的判定规则 (一)借喻和借代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们至少有一点极相似,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并且它们是本质不同的异类事物,因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构成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相关就是彼此关联之义。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谈得很多,有的很有理论深度,但不如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更实用些。我们知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某事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即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代侧重相关性,侧重“代”,有人称  相似文献   

20.
借代和借喻是修辞学中两种较为难辨的修辞法。下面选用一些典型的例子同大家探讨。要区别这两种关系,必须先分析它们各自的表现方式:借代,舍去事物的本体名称,借用另外事物代替本体事物,把本体事物改换说法。这就是借代。例: ①李大个子不在家,刘德立媳妇代他挑了一个灰不溜的白骟马,拴到他的马圈里。 (周立波:《分马》) ②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鲁迅:《阿Q正传》) 上面例①“李大个子”是借用人的特征;例②“银的和铜的”指的是银元和铜板。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说出本体,只直接把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借过来代替本体。例如。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④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上面例③的“厚障壁”是比喻“我”和闰土间产生的隔阂。例④的“阎罗”比喻反动派的头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