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称呼语作为一个简短而又敏感的语项最能反映交际双方包括权势和社会距离、身份和地位等各种关系,因而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恰当的称呼语是说话者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汉英社会称呼语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制约称呼语选择的因素,它不仅有利于人们了解文化的差异,也有利于教学中改善针对称呼语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汉英称呼语的比较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了称呼语并阐述了权势关系和同等关系对称呼语选择的制约。随后,比较了汉英称呼语类型的异同,并特别指出,在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能够指导交际成功进行的背后,都有各自一套特有的礼貌规范。接着,以鲁迅小说《阿Q正传》及其英译本为文本材料,探讨了汉英称呼语的语用功能。最后指出,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合理使用称呼语显得尤为关键,必须重视具体语言、具体文化环境下的语境。  相似文献   

3.
一、汉英称呼语的基本语用功能根据语用学的观点,称呼语是人称指示语(deixis)的一种,属于指示性词语,包括姓名、头衔、基本社会地位的称呼等,具有指示词语的功能,由表达方式和语境决定。汉英的称呼语在基本功能上大致  相似文献   

4.
一、汉英称呼语的基本语用功能 根据语用学的观点,称呼语是人称指示语(deixis)的一种,属于指示性词语,包括姓名、头衔、基本社会地位的称呼等,具有指示词语的功能,由表达方式和语境决定。汉英的称呼语在基本功能上大致相同,但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这里所谈论的称呼语不包括对自己的称呼,仅指交际双方互称或称呼其他人的称呼语。  相似文献   

5.
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地位、个人感情或语境场景的影响,称呼语有时会出现语用变异。汉英称呼语中均存在着这种现象,但二者之间是不一样。这给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一些障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文章分析了汉英称呼语的语用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社会与文化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汉英称呼语之间在亲属称谓及社会称谓上也存在很大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导致语用失误。本文主要探讨由于称谓不当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及汉英称谓语的差异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7.
如何选择恰当的称呼语是说话者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英称呼语的分类比较,讨论了两种语言中称呼语运用差异,指出能否正确使用称呼语是汉英跨文化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陈亚红 《文教资料》2011,(29):30-32
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地位、个人感情或语境场景的影响,称呼语有时会出现语用变异。汉英称呼语中均存在这种现象,但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这给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一些障碍而出现语用失误.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英称呼语的语用变异,这有助于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语用失误.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称谓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语。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文章探讨了汉英称谓语在社交称谓、性别称谓和亲属称谓方面的异同。只有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社会交际和翻译活动,才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口头或书面交流的质量,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跨文化的交际。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不同民族的言谈语用规约差异常常是文化差异的映射。汉英文化差异决定了两种语言的语用规约差异,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中,如称呼语、招呼语与道别语、恭维语与道歉语等。对汉英言谈语用规约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1.
亲属称呼语反映了人们的血缘或婚姻关系,它是以本人为轴心来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是由历代婚姻所构成的男女双方亲族关系的排列次序结构而形成的。汉语亲属称呼语种类繁多、丰富、独特,反映了汉民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宗法伦理观念,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重合,视天下为一家的儒家思想。英语亲属称呼语简洁、明了,是英美民族重个体、讲平等、赞赏独立意识的反映。文章主要对比了汉英日常生活中对亲属(长辈、平辈和晚辈)的称呼语的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促进对英汉称呼语的了解和跨文化的顺利交流。  相似文献   

12.
从称呼语看中西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语作为一个简短而又敏感的语项最能直接反映发话人对受话人的感情、态度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从主体视角真实地描述了人类社会三大发展阶段的演进都是基于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展开的客观历史进程,"三大社会形态"之间的依次更替有其必然性;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是处在第一大社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转变之中。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不仅使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回归到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上,而且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现实可靠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符号学学派认为语言符号一般由三类意义构成,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称呼语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产物具有社会内涵,并且在言语交际中体现一定语用功能。称呼语可以分为六大类,在翻译各类称呼语时必须权衡这三种意义,从而实现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社交称谓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语言学者对社交称谓的结构、语义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社会语言学———交际角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而交际因素深刻地影响着社交称谓,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聚关系”对社交称谓的影响可以体现在社交称谓的构成、社交称谓反映的文化内涵及整个社交称谓系统的发展变化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左晓丹 《海外英语》2012,(13):263-264
In discourse analysis,different analyzer uses different ways to analyze discourse.This essay analyzes Gettysburg Addres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ased on Function Grammar proposed by M.A.K.Halliday.It aims to explore rather than literal meaning of the Address from different language structures by adopting some theories in Functional Grammar.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演进理论,更是一种现代社会转型理论。我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及其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转型实践表明,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目标、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转型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基本内容的揭示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转型基本原则的规定,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转型理论。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orising educational change. Working within a Marxist reproduction problematic, power and domination are theorised in terms of Social Forms—wage, state and civil‐forms—which are the product of capitalist social relations. Since these forms are a feature of the social formation, includ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 ‘translation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analysis can be identified. This approach entails recognition of the fact that reproduction is contested and has a political aspect, which is revealed by a ‘content‐theoretical’ model of educational change. This model deline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e wage and state‐forms) as the dynamic for change, thereby demonstrating how the political makes possible the reproductive role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of this model, and in particular its capacity to account for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ducational change, is illustrated by reference to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vocationalism’ into Furt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从英汉称呼的渗透看中国文化的西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呼语是人们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它是展现各民族文化内涵的一扇窗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各民族的文化往往互相影响,而传统的中国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出自由、个性及平等的观点,这些影响也同样反映在了称呼语中。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面称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系统.一方面,常用、通用的面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面称又是一个古今交杂,具有多面性和多层级交织的动态系统,使用起来又是复杂多变的.同时,随着社会语用环境的变化,上世纪中期开始,很多面称在实际运用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语用受到越来越大的局限.汉语面称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地位分等,使得面称系统在不同年龄、性别、职衔等方面呈现出不对称性,由此在系统各层面产生大量面称缺位.面称大量缺失与语用局限给交际带来诸多尴尬与不便.深入研究面称系统的不对称性以及缺位面称的语用规律与交际策略,对汉语面称与语言交际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