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儒家的孝道让人很费解。孝道要求个人将资源优先分给父母,而非子女。我们试图为儒家文化中孝道思想体系的兴起和成功,提供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我们假设,孝道思想意在通过使父母从子女身上获取更多资源而让父母受益,父母这样获取的资源比亲子冲突理论所预测的要多。文章对孝道运用历史上有影响的早期儒家著作,表明孝道板具可塑性,而且孝道还衍生出关于生育习性和择偶的特殊义务。然后,文章分析了进化心理学最近一些实验的结论,证实了以下假设,即在子女的择偶问题上,子女和父母的偏好具有与亲子冲突理论相一致的不对称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把这些结果和几种跨文化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在东亚受儒家文明影响的文化中,子女在最重要的人生选择上——如何寻求配偶,与谁结婚——更频繁地顺从于父母。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诉诸孔孟之道下的儒家孝道思想体系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有效传播。文章意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开启跨学科方法之先河,以求更好地理解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刘永祥 《科教文汇》2007,(12S):160-161
近代中国,门户大开,西学强势登陆。作为儒学体系基本内核的孝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数千年来的首次根本性变异。然而,与其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影响不相称的是学术界对此的漠视。综观学术界的研究,虽然既有对孝经学的研究,亦有对孝道文化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却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成语"老莱娱亲"大意是说,老莱为了父母高兴,装傻做出怪样.比喻孝顺的子女,形容孝道.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门户大开,西学强势登陆.作为儒学体系基本内核的孝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数千年来的首次根本性变异.然而,与其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影响不相称的是学术界对此的漠视.综观学术界的研究,虽然既有对孝经学的研究,亦有对孝道文化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却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刘羽平 《科教文汇》2011,(11):18-19,26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其中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为"以学生为本"。高校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创造性地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百善孝为先     
我父亲喜欢用故事教育子女,尤其是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讲典故。他常常说,孝乃众善之始,做人之基。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指望他有忠心,指望他为国家效力?在父亲讲的故事里,要数买肉孝敬爷爷的故事印象最深刻了——  相似文献   

7.
王小蓉 《科教文汇》2012,(23):86-86,90
本文试从"立人"思想、"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反思"的教育思想几方面来论述儒学思想可以与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地结合,从而让语文这门课真正体现出"人文"学科的特点,并且更加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8.
康飞  张颖 《科学与管理》2020,40(3):58-67
孝道作为中国社会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本土学者们的重视,但是将孝道信念应用于组织行为领域并分析员工孝道信念对其工作表现影响的研究却很鲜见。本文论证了相互性和权威性孝道信念对员工表现的不同影响,以及组织承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相互性孝道信念主要影响促进性的员工行为,而权威性孝道信念则主要对抑制性的行为产生作用;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分别在相互性和权威性孝道信念与员工表现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仅在组织领域检验了孝道信念的有效性,而且从理论上论证了孝道信念与组织承诺、员工表现的关系,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葛书含 《科教文汇》2020,(15):24-25
隔代教育在中国渊源已久,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年轻父母在平衡工作生活与教育子女的产物。随着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很多家庭生了二胎,老一辈人帮助子女带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农村年轻夫妻外出务工,孩子由老人教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加尖锐。因此,怎样才能在隔代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找到教育好孩子的平衡点,发挥出隔代教育的优势,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是当代年轻父母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弘扬孝道文化,是在保持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全体国民基本道德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之孝道观念,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官府民间,一直重视孝道。孝道文化是保证家庭和睦的良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孝道不仅是一种人伦道德,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责任。弘扬孝道,强化这种责任,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以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朔宗归祖的凝聚性作用,这也是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与现实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杨 《科教文汇》2014,(30):12-13
为了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实现文化引领的价值,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和高校国防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互相作用。本文通过浅释"中国梦"来引导国防教育的发展和孝文化的传承,对国防教育的内涵和孝文化溯源都做了阐述,而对国防教育与孝文化互相耦合的作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国防教育和孝文化都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二是国防教育和孝文化都是增强大学生生理、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三是国防教育和孝文化都是为高校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务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耘 《科教文汇》2020,(5):38-39
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珍爱生命、敬养父母、承志立身、忠孝相通等多重含义,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继承和弘扬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牢责任意识。为更好地促进传统孝文化融入中学德育,要坚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加强对孝文化的时代解读,以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增强学生孝文化意识,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支撑,促使孝文化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3.
王健崭 《科教文汇》2012,(31):63-6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孝明确内涵,并把孝作为宗法政治的伦理基础的是西周.西周的孝是集宗法、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重要概念,更是西周国家形态的伦理基础.西周孝的涵义是尊祖敬宗、保族宜家,其宗法形态是严格嫡庶之分与大小宗之别,以及宗庙之祭.  相似文献   

14.
刘海洋 《科教文汇》2011,(20):10-11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儒家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飞快发展、科技高度进步的今天.它仍然有着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大作用。因此,对中国传统孝文化进行现代解构十分必要,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谚道:“德为成事之本,孝为入德之门。”[1]孝对于每个人都具有深重而长远的意义。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青年人的代表,是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新生力量,更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将孝文化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王凯 《科教文汇》2013,(30):20-21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上,才能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7.
方海霞  金新元 《科教文汇》2014,(16):115-116
中西孝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土壤,但它们的内涵既有差异也有相似。因此,有必要通过两种孝文化的比较,认清孝的本质,并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中国孝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德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德孝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运城德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意义,找出了当前运城德孝文化发展的困境,阐述了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德孝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德孝文化发展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德孝文化传承应与城市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人们道德行为的生长点。文章论述了将孝道传承与高校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分析了二者融合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