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幸观摩郭清波老师执教的《台阶》,再次感受到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手段,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便捷的优势,现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的“把握意蕴”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中心——“①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  相似文献   

3.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在我们细细品读《台阶》之后,才发现父亲在台阶背后所暗藏着的更深层次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文章写了一个老实厚道、毫无经济基础的父亲,却非常羡慕人家高高的台阶,于是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是,台阶做好后,身体垮了心情也失落了,尴尬不已。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一般的教学重心是通过疏通故事情节,品析细节来感悟  相似文献   

5.
2008年第2期《语文教学之友》刊登了郭朝霞老师的《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一文。读后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觉得分析论证不够严密,特别是结论无法让人接受。浅见叙述如下,以求教于郭老师及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钱爱萍 《中学文科》2009,(7):131-131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2期登载了河北郭朝霞老师的文章《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郭老师撰文指出,路瓦栽比玛蒂尔德更虚荣。对于这一新解,笔者不敢苟同,想与郭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7.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为此,“父亲”终其一生的精力和辛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但是,新的屋舍造成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他在新台阶上感觉到不自在、不方便,变得更加寡言少语,成天如有所失的样子。这就是李祥森的小说《台阶》所讲述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内涵却相当丰富,许多细节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正>一、设计特点《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跨了,反映了父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对于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少年读者来说,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境的不同,他们对这位父亲的经历和人生难以理解。这篇文章采用连线式教学设计,就是想通过所处新旧时代两位对亲  相似文献   

9.
我读《台阶》时的感受,就仿佛自己正是一步一步跨上小说中那位父亲新居门口的九级台阶,一步一步登堂入室。那个有关一位老农造新屋的故事情节犹同传说中兴云布雨的神龙,云散了,雨歇了,神龙悄然隐去。随着小说情节结束,小说的主题显山露水,渐趋明朗。读完全篇,我从那位父亲成功的遭遇中捕捉到一种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意蕴——人们常常无法逃避、无法摆脱的,那些令我们坠入尴尬和无奈的生存的困境。 构成小说文本的基本情节是一个十分简单且显得有些老旧的故事。一位老实厚道的老农相信台阶关系看地位的无稽之说,要把自己的家从三位台阶的老屋搬进有九级台阶的“高台阶”的新屋,为了实现这  相似文献   

10.
将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与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教学进行对比评析.两位教者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文本解读姿态,解读结论与解读方式截然不同.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一个将学生当作演绎自己独到见解的看客.钱老的课是语文教师研习教学的经典课例;郭老师的教学也受到一些追求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的热捧,两课的影响力均很深远.  相似文献   

11.
陈道君 《现代语文》2011,(11):41-42
《台阶》是李森祥的农村题材小说之一,主要人物是父亲。小说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说父亲不甘心自家的台阶低,低人一等,经过大半辈子辛苦准备,终于造成一栋高台阶的新屋。这篇小说被选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12.
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经历,反映了普通农民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文中的父亲性格鲜明,善良质朴,勤劳节俭,面对地位的不平等,他致力改变现状,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从他的身上,读者看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  相似文献   

13.
《台阶》教学片段 师:前面同学概括了《台阶》一文的故事情节:父亲积铢累寸辛苦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是有一个问题出来了——作者是不是只想通过他的描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善良、坚忍、执著、吃苦耐劳的父亲的形象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研究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14.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李森祥的《台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时,我阅读了朱月君老师的《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4期),诚如朱老师所言:“李森祥《台阶》主题的多元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空间。”我想,除了朱老师所说的“精神层面的隐喻和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5.
我和郭家海老师并没有见过面. 五六年前,跟郑桂华博士聊天的时候,听过这个名字,知道是一位有想法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看到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写作教学研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去年11月,上海市写作学会教学峰会在格致中学举行,王荣生教授请郭老师来介绍研究成果.我去晚了,没听到他的发言.听崇明的教研员说,郭老师的量表细致周到,但感觉有些烦琐.远远地看一眼台上的郭老师,安静平凡,可惜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编辑《写作教学内容新论》的时候,和叶黎明博士聊天,再次说到郭老师.这次,我决定认真了解一下郭老师和他的写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前一段时间,郭初阳老师在一个散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上,执教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的两则散文小品。这一课郭老师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解读、独特的设计让所有的老师(也包括上课的学生)记住了他的散文教学,也记住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和他的两则动物散文小品:《天鹅》《蟋蟀》。  相似文献   

17.
上周五上午第二节是语文课。我们像往常一样,做好课前准备,等待郭老师来上课。可是当美妙、悦耳的上课音乐完了之后,郭老师还没来,我就和梁娇说起话来。当时教室里乱嗡嗡的。过了一两分钟,班里立刻鸦雀无声。我想:“一定是郭老师来了。”我朝教室门口望去时,只见郭老师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外,凝视着我们。郭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语文》和《语文课课练》。他刚把门关上,教室里立刻迸发出一阵笑声。原来,郭老师戴了一顶土色的帽子。郭老师帽子的表面可能是皮革的,也有可能是灯芯绒的,帽沿很长,老师说有9.5厘米,是黑色的。帽子上面还有几个英文…  相似文献   

18.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相似文献   

19.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通过讲述“父亲”操劳一生盖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中国农民式的父亲形象。这样一篇文章,如果只是根据文中的叙述泛泛解读.学生只能得出这样一个认知: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厚道谦卑、渴望受人尊重,有着愚公移山精神的人,作者充满了对“父亲”式的农民的同情与怜悯。这样的解读太浅,  相似文献   

20.
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台阶》一课是一篇立意虽普通,但感人至深的一篇文章。它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话题有了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