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刚刚涉足摄影领域之初,一位摄影界的权威人士在看一幅拍虚了的照片时说:“摄影,第一重要的是拍实!”  相似文献   

2.
新闻照片画面最忌“重复”。我从事党报新闻摄影工作十几年了,现在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做到不拍画面重复的新闻照片。党报新闻摄影不能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在同一新闻题材上,要做到不拍与自己拍过的画面相同的照片和不拍与通讯员所拍画面相同的新闻照片,那是很难的。为此,笔者试求说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新闻界同行。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后,数码技术越来越普及:特别是数码技术在新闻摄影卜的应用更是与日俱增。从报纸发出的照片来看,多数是用数码相机拍的。凡是用过数码相机的摄影者再也不想拿传统相机。因为,数码相机拍摄完毕后,可立即取出存储卡.插入计算机,对其采拍蜥面进行精益求精的后期加工处理。如果是新闻照片可直接发排到报纸版面上去。很显然.数码摄影比传统摄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效。但数码摄影技术不是万能的。  相似文献   

4.
前一阵,和一些新闻摄影界的同行聊起摄影,常听他们说没什么可照的,为此,我曾在本刊《月赛寄语》栏目中写过一篇题为《美,来自生活》的小文,与之共勉。新近,我又听一些同行这样说,他们有拍不完的题材,可就是拍不出形象生动的照片。  相似文献   

5.
我拍新闻图片,有空常读一些摄影理论文章。对于拍新闻图片能否摆布的问题,一些老摄影工作者强调要抓拍,反对摆拍;一些中年摄影工作者实际上经常摆拍,在理论文章中却不敢直说。这样,弄得我这个青年摄影爱好者一度思想上矛盾重重。还好,我学什么总有个“学不好,心不死”的劲儿,自己拿上相机到处跑,有时抓拍、有时摆拍,各种方法都要试一试。我曾跟一位艺术摄影老师学习,他认为新闻片  相似文献   

6.
摄影这门学问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摄影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生活,都是将生活中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美挖掘出采,拍摄下来,奉献给广大读者,奉献给人类社会。所不同的只是新闻摄影是真实的,有选择的纪录;而摄影艺术作品则是集中概括,把生活中的美突现出来。最近一个时期,我们新疆的摄影工作者中有人说,我那里的生活太单调,不好反映。不少东西人家都拍过了,都拍腻了,拍烦了,拍滥了……总之,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拍了,拍来拍去,就是那么两下子,登不上大雅之堂。还有的说,我们拍这  相似文献   

7.
范长江去西北采访真没拍过照片吗?探讨与商榷蓝鸿文1996年11月2日光明日报第八版刊登了许必华、胡颖的《穆青的“两翼齐飞”论及其摄影风格》,文中写道:“他(指穆青同志,编者注)说:‘我从亲自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新闻报道,文字离不开摄影,摄影也离不开文字...  相似文献   

8.
“这个笑话是真的。”老摄影艺术家袁毅平强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稀缺,买什么都需要排队,有一个老太太看见有人排队,也不知道是卖什么,就赶紧排上了,好不容易排到跟前,发现原来是卖手纸的。而时任《中国摄影》杂志编辑组长的袁毅平,曾经拍摄过著名照片《东方红》,用图片展示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但他没有拍过一张像排队这样的琐碎小事一实在是太平常了。  相似文献   

9.
战地掠影     
《新闻摄影实践百例》编辑同志叫我写一篇有关摄影的文章。本来我是个摄影爱好者,没有专门研究和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现仅从过去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照片中选出两张,谈点自己粗浅的感受。 1941年底我们部队在苏北打顽固派韩德勤时,缴获了一台德国蔡斯拍16张的相机。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0.
“指上千般枝,胸中一点成,将帅增丽影,照片尽生情。”这是一位友人赠送给我的一首诗。我1951年开始给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首长拍照,在半个多世纪的军事摄影生涯中,先后给十大元帅全都拍过照,用镜头“书写”开国元勋们的勃勃英姿:已有6位元帅出版发行的影集中收入了我拍摄的艺术照。还有数十张老照片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我军发展史上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业余摄影人员,常常为采用一只闪光灯拍出的照片所出现的光线平淡、缺乏层次而苦恼。我经过实践,终于拍成几幅自认较满意的单灯人像照片。这里仅谈点体会;在户外夜间使用单灯照明摄影,大都拍一些中小型画面。特别是在柏摄人物特写时,如果采用将闪光灯安在热靴插座上的方法直接进行拍摄,就会因闪光灯亮度大、色温高,光线呈顺光,而拍出的照片反差过大没有质感。在这种情况下,就最好采用使闪光灯的照明轴线与照相机的拍摄轴线有一定夹角的照射方法。照相机与闪光灯的联接用3-5米长的小经电线即可。闪光灯的位置和角度,以在被提者侧上…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个闪光的荣誉伴随着他:200多幅发表在《解放军画报》等各类报刊上的摄影作品;空军“92护士一日”摄影抓拍赛金牌;解放军摄影函授学校兼职教员—…·提到这些,他总是淡淡一笑:“我搞摄影并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而是因为我热爱这光与影的艺术”。1990年,他投身于绿色的军营,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月,他把津贴费全部买了胶卷和药粉,又从班长那里借了一台傻瓜相机,开始了他的苦苦追寻。白天,他去抓拍新闻,晚上,就躲进自己用帐篷搭起的“暗室”里冲卷。在拍了7卷“废片”之后,他的作品终于见报了。望着样报,面对着战友们的…  相似文献   

13.
刘俊华 《今传媒》2005,(8X):62-62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摄影艺术家李庚元。谈话中得知,他是个迷恋了大半辈子摄影的摄影爱好者,拍了数万幅新闻、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多种多样的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14.
我给大学生讲摄影创作课之前,先做过一次调查。在回答"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同学列出的原因是:1.没有高级相机;2.没去过名山大川;3.没遇见奇特拍摄物。却很少有人提到自己能力欠缺。这时候,我没  相似文献   

15.
我拍亚运会     
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业余通讯员,七月份被通知参加北京日报亚运专刊的摄影报道工作。一开始,我激动得好几夜没睡好觉,庆幸自己有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参加这么大的体育盛会的摄影报道。但同时我也十分耽心自己能否胜任,自己搞摄影只有3年时间,以前虽曾拍过几次基层单位组织的职工运动会,但毕竟都是业余级的,对付一下即可交差。那300毫米以上的长焦镜头连摸都没摸过一下,恐怕连焦点都找不着。有的好心的同行开玩笑说,到那时恐怕是拍球找不着球。真怕到开幕后给报社现眼,但我转念一想,人生难得几回搏,我相信我自己的能力,我相信自己能克服一切困难。别人能拍的照片我会拍得好。  相似文献   

16.
在军内新闻摄影界名声远噪的张军荣给人的印象是粗线条的,嘴不离烟,且特好客:“到南京来,找我!”这话出现的频率之高,令我时常联想起去年春节晚会上小品《有事您说话》原主人公──一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青工。对此比较,张军荣不置可否,只是一脸弥勒佛的笑坐上南京军区司令部摄影干事这把交椅的张军荣,初搞摄影时并没想到日后要凭这家伙闯荡天下。那是10多年前的一天,高中毕业的张军荣借老家滁州报社一哥们的海鸥120相机,爬到离家不远的山上对着山水楼台和如织人流“咔嚓”了一天,觉得“好玩的不得了”,从此,便对摄影…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夏天,24岁的新疆人睢安奇在北京的街头用16毫米胶片拍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北京的风很大》。对安奇来说,这是真正的第一次,在此以前他仅仅拍过一个18分钟的录像作品《网》,和一个45分钟的录像作品《邮包》。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小的摄制组,一个别人甚至自己都忽略的“摄制组”,一个导演兼录音师、一个摄影,还有一个负责跟焦距的助理,一架老式的阿来摄影机是摄影刘勇宏在拍摄学生作业的间隙,凭学生  相似文献   

18.
新闻照片是瞬间形象性新闻,具有群众性和时代风貌,最容易被群众接受,是广大读者喜欢的一种宣传形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采拍新闻照片?我认为要把信息观念用在摄影采访上,要把信息涵量多少作为采拍新闻照片的主要条件之一。一张有价值的新闻照片是以真实生动的典型的瞬间形象记录新闻事实,传递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9.
说起纪录片,我记得曾在一杂志上看到一位编导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做纪录片与其说我在拍别人,倒不如说我在拍自己,在拍我的感受,我的心。纪录片要用心灵去滋润,用自己的情感去认同,心灵没有受到触动,情感不曾掀起波澜的题材,拍出来就很难有生气。”这话对我触动很大,因为一个题材,如果连创作者本人都难以有所共鸣,那么它又怎能祈求创作出来的东西会打动观众呢 ?  在纪录片创作中,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客观现实去作具有理性意义的探究时,我们必然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观点传达给观众并以此引起观众的共鸣。在…  相似文献   

20.
我退休十三年来,一手拿笔、一手端相机奔波不停步。边干边学,越干越巧。截止到今年5月31H,已有2784篇文字稿和困X,先后被18o多家新闻媒体刊用。最初我搞宣传报道只是“爬格子”、一条腿走路。我观察到当今图片报道很占优势,于是购买了相机、建起了暗室,开始学习新闻摄影。我拍新闻片,后来又发展到拍艺术片。花鸟鱼虫、桃梨瓜果、人物造型、建筑奇景、社会文明等都进入了我拍摄的领域。我坚持在于中学,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我拿出当年学技术、战术的劲头深钻细研,写作技能和摄影水平不断提高。街道上是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