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有一个神奇的名字,它像春风吹开花朵,像雨露滋润心田,这个名字就叫"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这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却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当你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时,说一声"请",它就能给你信心和力量;当别人帮助你,你说一声"谢谢"时,它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  相似文献   

2.
现状:"图式语言"多于"儿童语言""图式"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儿童习作的重要手段是"例文",就是想给学生一种"图式语言"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正先让学生读一遍,接下来把生字生词讲讲,把课文翻译一下,再接下来由教师引经据典、照本宣科地讲析一通;意象、意境、用词、写景、融情、寓理、表达艺术等等,几乎统统由教师直接讲析给学生;好一点的状况,则由教师先把一些结论或"成说"摆出来,然后牵着学生到诗词里去找"证据",还自以为这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遇到大纲或高考要求背诵该首古诗词,就逼着学生课后把它死记硬背下来。这就是当下古诗词教学的常态,理由是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就见不到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课文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戴清明 《中小学电教》2010,(11):140-140
<正>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复制""粘贴",对"复制""粘贴"的感性认识。能力目标:学会"复制""粘贴"的使用方法;学会让选定区域变形,能清除选定区域。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电脑绘画的神奇。  相似文献   

5.
所谓"双能",是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是指在"双能"的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在于教师的"行",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行"在于教师的"能",没有教师本身的才能,怎么能让学生地理素养"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张贴法""图纲法""学练法""质疑法""自选法",多法并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四能"的培养。一、"张贴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已经学习、正在学习或者即将学  相似文献   

6.
主题阅读教学"三步曲",它指"课题导读""单元串读"和"以写悟读"这三个阅读教学环节。"课题导读",指引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单元串读",指教师把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文句串联起来并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以写悟读",指通过引导学生写话或习作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领悟单元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催化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力,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校推进"学、讲、练"教学模式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将学生的学最大化,将教师的教最小化"。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自学环节""讲环节""练环节",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师恩"不言谢》,文章新颖的观点一下子把我吸引了!想想也有道理,教师是一种职业,任何职业无论它有多崇高,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教书也是这样,我们借此取一份"俸禄",获一个"饭碗"。尽心尽力把书教好,把事做好,才能对得起这份"俸禄",这个"饭碗"。换个角度看,"俸禄""饭碗",即党和人民给教师的报酬,  相似文献   

9.
教育上存在着不少"痼疾""肿瘤",教师中很多有识之士对其深恶痛绝,纷纷对它进行口诛笔伐,教师们想凭自己的力量去根除这些痼疾。可遗憾的是,绵薄的力量终究无法"扛起整个地球"。于  相似文献   

10.
"学讲计划"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是教师不负责任地"放任"和"放羊",相反,教师要做好"学讲计划"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点灯人。教师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生进师退""学进教退"的目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先"自主"再"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明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12.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为了推进乡村教育运动,培养合格乡村教师而提出的,强调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与我国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政策精神暗合,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在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师范生教学实习现状的分析,提出建议:在教学实习中,需要师范生把自己以往"学"和当下的"做""合一",把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合一",还要把学生现在的"学"与学生将来的"做""合一"。  相似文献   

13.
数学对不少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把数学"生活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数学这门课程产生神奇的吸引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07,(8)
一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教师往往片面追求"热闹",由原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问""满堂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要知道,这样的"热闹"只是一种假象,它必将给教学带来负面效应。特别是一些初中低年级或年龄小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阅读也好,答问也好,往往耐不得"寂寞",发育固然踊跃,却不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担负着较为全面的素质培养任务,它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进入课文所设置的艺术情境,披"情"入"理","理"而至"知",由"知"转化为"能",从而让学生在"情""理""知""能"四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诗歌以其凝练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呈现出优雅深邃的意境,默默持久的力量,帮助理解课文,辅助语文教学中能使人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因而,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循环日记",就是借用日记接力的形式来写日记。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循环日记",让学生们品尝到了写作的快乐、合作的热情,更提高了写作水平,是一箭多雕的活动形式。我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写作基础分成大体均衡的六组,每组的五六个同学就是一个齐心协力的共同体、竞争体,组与组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一小组的日记写得最有新意,最吸引人。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还让每一组的学生分别给自己小组取个响亮而有意义的名字:"雏鹰展翅组""神奇宝贝组""童话大王组"……每个名字都充满童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的文学启蒙涉及面极为广泛,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起点的文学启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审美再现有助于读者把作品对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由"表象"升华为"意象",转换成自己的审美经验;移情则是通过情感的体验,使读者的心灵受到熏陶、震动,打破身体的"平衡"从而进入一种"紧张",呈现一种审美愉悦的态势;联想和想象则是给欣赏者插上审美的翅膀;文学的多义性则给欣赏者的审美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黄缨岚老师执教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一节以欣赏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很多教师怕上音乐欣赏课,他们认为,欣赏音乐无法将成果具象地呈现在某个客观事物上,教师无法看见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但在这节课上,黄缨岚老师让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变得"可知""可感""可见",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和精心设计的音乐活动,让大家清楚地"看见"了儿童的音乐学习过程。课程伊始,她请学生学做"小指挥",用指挥图示体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改革实践。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式。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感受到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也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而生本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学  相似文献   

20.
雨季 《青年教师》2007,(9):55-55
常常有人把教师称为"娃娃头""孩子王",不管这种称呼是褒是贬,都说明教师总是与孩子们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心灵总是年轻的。的确,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仅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