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淑娟 《文教资料》2006,(16):171-172
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不算日记。的确,写日记不失为学生习作训练的一种方法。然而生活虽丰富多彩,但对小学生来说,并非每日的生活都那么五彩斑斓,有时也会平淡无奇,无感可述。传统的日记形式在带给学生观察积累与练笔的同时,也带来了痛苦。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写、会写呢?我采用了“循环日记”的方法,把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三——四位同学,每天轮流写日记(写在同一个日记本上),每个小组自己取名,自行设计扉页,一周总结、评比。几年来,最受我们班学生欢迎的就是写循环日记了。一、交流生活,积累素材。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我们的眼…  相似文献   

2.
<正>循环日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书面表达训练,提高更大群体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借用此手段鼓励学生进行习作分享,并引导学生将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结合其个性化想象,使习作教学更具有趣味性,起到了有效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所谓循环日记,就是让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学生轮流在同一个日记本里面写生活日记。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将学生按学习认知状况或组别属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本日记本,从周一开始由小组成员轮流撰写日记。  相似文献   

3.
坚持写日记是所有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但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写,进而会写、爱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写日记的快乐,做到有话就说、有话想说,使日记的作用真正得以发挥,我在学生中进行了日记漂流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四个人组成一个漂流小组,小组内按天轮流写日记,日记本在小组间一周漂流一次,然后将其中一部分日记发表在班级博客的"漂流日记"专题中.  相似文献   

4.
(“轮流日记”,即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同一小组的成员共同拥有一本日记本,每天由一位组员撰写,次日传给下一位,如此周而复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轮流顺序)就在不久前的一天放晚学时,我听见孙润全在对小组长说:“今天的‘轮流日记’让我写吧,好不好?今天我有东西写,我一定会写好的。”他的眼神里既有些羞怯,又充满着渴望。能有学生主动要求写日记,况且是以前那个提起作文就头大的学生,我的心里一阵开心,看来,“轮流日记”真是功不可没!一、自由、创造带来新动力写作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他们心血浇灌的结晶。没有…  相似文献   

5.
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写、会写、善写呢?一年来,我采取了让学生写循环日记的方法,即把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六位同学每天轮流写日记(写在同一个日记本上)。实践证明,循环日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好形式。  相似文献   

6.
将作文教学与训练学生写“行走日记”相结合的作文之路,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行走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具体操作的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7.
“轮流日记”就是一个日记本每天由不同的孩子轮流来写。这样,孩子们不用每天记,但是每天都能读到自己小组同学写的日记。我将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组五名同学,每组每天由一位同学写,第二天传给第二位同学,  相似文献   

8.
所谓小组轮流合作写周记,就是五个同学一组,共同使用一个周记本,一周内轮流每人写一篇。这样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也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有利于写作兴趣的培养天天写日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小组轮流合作写周记就大不一样了。每周写一篇,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做到的事情,特别是对作文有些吃力的学生,他们都期盼把这篇周记写好。有了这种竞争意识,每组五人都尽最大努力赶超同组的同学。实践证明正是如此,周记质量大大超过天天所写的日记。每周一次的小组轮流合作写周记,使学生很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对写作便产生了浓厚…  相似文献   

9.
生活即是语文。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良好写作习惯,我一直让学生坚持天天写日记。学生却常常“偷工减料”,写上几行就一交了之,甚至连回过头来看一眼都不看;如果有一次日记老师没来得及批阅,下次日记就会有个别学生不交……学生明显缺乏写作动力。为什么会这样?我反思良久,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少“互动评价机制”,缺少一个学生晾晒日记和心灵成长的平台。于是,本学期我改为让学生写循环日记,让一本本日记在各小组的学生间流转起来,使之成为汇集学生真情和智慧的小河,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六至八岁正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时期,此时的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期,他们求知欲强,既具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让这么小的孩子来写作文,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肯定会产生惧怕心理,谈“文”色变,从而使作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在长时间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六七岁的小学生对涂涂画画、粘粘贴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将一年级的写话训练与他们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让写话也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学生写话不就很轻松了吗!因此我开始尝试着让学生写画画日记。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小学高年级学生思想越来越活跃,更乐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于是,我动员学生写"轮流日记",就是一个日记本由几个孩子轮流来写,就像几个朋友书面交流,可以叙述故事,宣泄情绪;也可以海阔天空,高谈阔论;还可以说一说朋友之间才可以说的悄悄话……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1.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一周为一轮,轮流写日记,形  相似文献   

12.
"轮流日记"就是一个日记本每天由不同的孩子轮流来写.这样,孩子们不用每天记,但是每天都能读到自己小组同学写的日记.我将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组五名同学,每组每天由一位同学写,第二天传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首先要对前面同学的日记进行修改和评价,然后开始写自己的日记.  相似文献   

13.
日记就是日记,不是作文。把日记当作文,小学生就不知道写什么;当日记写,小学生就知道写什么,就会如鱼得水。当今,小学校的老师们大都知道学生写日记十分重要,好处多多。于是就要求小学生写大量的日记,甚至要求很高,其字数不亚于一篇作文,内容要求也不比作文简单。而在小学生这边,由于要求那么高,心里就为难,就恐惧,也就不知道日记写什么了。小学生的日记究竟写什么?我们要说,日记与作文根本性质不同,日记就是日记,不是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接力日记,就是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5人,先让学生自由找合作伙伴,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力求做到取长补短、优劣互补,好的更优秀,差的有提高。每小组选出组长负责日记管理与传阅,每周一从各组第一位学生开始写一篇日记,隔日上午上课前传递给组内下一名学生,下一名学生对上一名学生所写日记进行评改,并注明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同时下一名学生可以对上一名学生所写日记进行续写或者改写,也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写日  相似文献   

15.
徐玉英 《中国教师》2014,(14):81-82
<正>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份美好又短暂的记忆,那就是童年的记忆。本文旨在从"感悟生活"的角度,探寻如何为学生的童年插上五彩斑斓的翅膀。一、"感悟生活"的理念在我们的研究中,"生活日记",即小学生在每日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亮点,并将其转化成书面语言,写在日记之中。"生活日记"既是载体,又是桥梁,它不仅能真实反映学生愉快的日常生活,又能表达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独特感悟。基于此,我  相似文献   

16.
日记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语文老师早就让他们写过,也不知写过多少篇。然而长久以来,日记被默认为是语文学科的一种专利,如果数学课中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那肯定是一件稀奇事。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7.
<正>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就得从写日记开始,由此我采用了全班学生轮流写日记的办法。首先,我把全班学生分组,每组5个人,这样每个学生每周只需写一篇日记。一个小组轮流写完后,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换日记本。另外,我还设置了3本公用日记本,写作程度较好的学生一周可写2~3次,体裁、内容不限,可以写人、写事、写物、写诗,也可以写读(观)后感,还可以写家里、生活中或上学、放学路上  相似文献   

18.
1.引导学生欣赏他人日记,引发其日记写作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开始就硬性强迫学生每天写几百字的日记,学生就会觉得十分反感,甚至还会滋生抵触的情绪,所以不是明智之举。我们不妨先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读一些名人的日记,如鲁迅日记、雷锋日记,或老师自己的日记,甚至同学的优秀日记,让学生明白写日记并不是难事,  相似文献   

19.
所谓“接力日记”,即是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同一小组的成员共同拥有一本日记本,每天由一位组员撰写,次日传给下一位,如此周而复始。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适当调整轮流顺序。“接力日记”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分组轮流写作,循序渐进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一开始,我也不确定学生是否会接受这种形式,也不确定他们会对这个本子付出真诚。实践两年多来,大家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写作欲望,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学生由此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写作当成一种需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成了他们一种自觉意识。“接力日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日趋丰富,本来天真、幼稚的一颗童心变得成熟多虑,有的甚至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呢?我校“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尝试采用写循环日记的方法,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沟通、心灵交流的桥梁。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轮流把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受到的委屈,或是复杂的同学关系,甚至是家庭问题通过循环日记倾诉出来。教师和家长则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疏导、亲切安慰,从而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