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曹丕“清怨”诗风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本形态、社会风尚、诗歌美学等角度分析了曹圣诗歌的“清”“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清”“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清怨”诗风的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华丽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96-98,101
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史上,“知性”一词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知性概念本身迄今仍为许多人所误解。本文全面梳理了“知性”的哲学史渊源以及它在新诗史上接受与发展的轨迹,并从诗学观念和诗学策略两个方面界定了知性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白银世纪”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危在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是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学:否定和取代苏联学。苏联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庞明启 《天中学刊》2023,(2):91-101
在宋诗当中,年龄数词不仅高频次入诗,还会在同一首诗中被反复使用,或者在标题、首尾等醒目位置使用,从而使得年龄因素深度参与诗歌的命题立意与布局谋篇,并为整首诗的艺术效果增色。宋代“年龄诗”源于汉乐府,受到汉魏六朝与唐代诗歌的影响,其中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艺术效果上,年龄数词的组合能使诗歌具有古意;年龄数词比时间意象更为质实,更有现实意味与区分度;实际人生轨迹与年龄文化规约的错位与合辙皆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整个现代新诗研究界出现了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从诗的外部人手,探询新诗所包含的诸如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意义。这对于拓展新诗的研究领域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这样的研究也给人一个错觉,仿佛学研究和其他的人类学等的研究没什么区别。于是人们更加放心的从各个非学的角度进入学,从而使我们的学研究(诗歌研究)离学(诗歌)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6.
2 0世纪 2 0年代的诗歌 ,创造了“太阳”意象 ,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 ,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化渊源乃中国古典学的古典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存在着承旧开新的共同轨迹,但六言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没有其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明显线索,始终处于诗歌由俗变雅的过渡之中的一个重要阶梯,成为其它诗歌体式的附庸和点缀。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进的规律,由诗而发展词,由词而发展为散曲,六言诗在其中却起到了或显或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学化的产生和学与新闻的渊源由来已久,两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语言上的异曲同工之处、受众需要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从比较学的角度,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了中外诗歌对中国诗歌会诗人蒲风的影响。蒲风的诗歌首先吸收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营养,特别是“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及早期的普罗诗歌。其次,蒲风的诗歌也深受苏俄红色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普希金、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因此,蒲风的诗歌是盛开在中外诗歌双重土壤上的一束现实主义之花。  相似文献   

11.
略论杜甫的“戏”字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戏”字诗,从内容上看,含义深邃,丰富多采;从形式上看,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学意蕴上看,既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也重视诗歌的继承和创新。“戏”字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这是杜甫对我国诗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建安学”在中国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曾受到许多艺批评家的推崇,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曹氏父子,在诗歌创作方面虽然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由于受各自不同政治生活的影响,在诗歌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现代品质不仅体现在形式革新上,关键还在其审美品质的现代性。依此,新诗出现过现代品质的二度萌发;一是30年代现代派诗潮;一是70年代末的朦胧诗。两有不同之处,但在关注学内部的方面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最具阳刚精神化倾向的有三个时期,即春秋战国,建安时代以及初唐与盛唐,造成这种化与诗歌现象的原因便是士人的普遍精神解放,这种精神解放的背后又是以人才制度的改良与优化为依托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士人的首次觉醒期,也是阳刚精神的母体。汉末建安继承了这种人精神,并使之学化,抒情化,建安学标志着中国士人生存智慧的再度激活,初盛唐则融合了春秋战国的尚力精神与建安时代的诗歌传统,建立了新型的阳刚化,所不同的是,这种化选择以完全的诗歌革命为形态,创立了古典诗歌的最高人典范。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作家为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学,建立新鲜、立诚的写实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大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学辉煌的第一页,在这崭新阶段,作家们亦以诚挚率真的“童心”构造现代学的第一个十年。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古代散与古代诗歌、小说、戏剧等学样式之间的相互影响,认为这咎探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继《中古学集团》、《选诗研究》、《诗人体批评——中古学新语》之后,胡大雷先生于近日推出了他中古学研究的最新力作。此书虽题为《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中华书局2003年6月出版),实乃一部“以‘抒情方式’为视角,以之来审视中古时期各重要诗人的独特点,以之来贯穿中古诗歌的发展历程”的中古诗歌发展史。的确,胡先生在书中对中古由汉至唐前这800年间诗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代表作家、诗歌流派、诗学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18.
新大纲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感受学形象,品味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学作品”。教材也相应加大了学教育的分量,在全部课中,学作品可占60%(指高中教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歌在选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诗歌教学成为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王学华 《新作文》2004,(3):34-37
诗歌历来有“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也有人称诗歌是学中的学,是花中之花,蜜中之蜜。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而2002年开始诗歌写作也已进入语高考试卷中。(请看大屏幕)  相似文献   

20.
本以徐志摩、戴望舒的某些诗歌为案例,力图阐释新诗的“叠现”艺术,认为“叠现”艺术源自中国古典诗歌的咏叹复沓风格,而新时期的现代诗和欧美的意象派诗歌由于理性化的追求,并不具备“叠现”这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