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及500hPa08时欧亚高空形势场资料,建立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汛期大到暴雨落区及落点预报系统”,该系统:①自动查阅我省汛期产生大降水的欧亚及关键区环流形势相似场;②引用了垂直螺旋度和Q矢量,找出了垂直螺旋度、Q矢量和假相当位温场与我省东部农业区汛期大到暴雨的配置特征,并利用其计算结果确定东部农业区汛期大到暴雨的预报落区;③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作出东部农业区汛期大到暴雨的落点预报。该系统在业务试运行中表明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钟元龙  夏雨虹  买永瑞 《青海科技》2023,(1):120-124+132
针对2016年7月9日~11日发生在青海省海南州境内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天气图、EC数值预报产品、FY-2c/2d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各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特征。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是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槽不断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交汇,散度、垂直速度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及高能、高湿是此次强降雨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与大到暴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对青海省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2~4日青海省区域性大到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此次降水与各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低槽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绥是导致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4.
"云娜"台风暴雨的Q矢量与螺旋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健  沈晓玲 《科技通报》2007,23(1):22-27
利用非地转ω方程说明了Q矢量散度的物理意义,并通过计算台风“云娜”影响过程中的Q矢量散度和高低空螺旋度,分析了这两个物理量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台风、台风暴雨的关系,指出低层等压面上Q矢量散度场及相对螺旋度对台风暴雨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青海东部两次大到暴雨天气卫星云图及产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9年6月18日下午至夜间和2009年8月17日夜间在青海东部地区发生的两次大到暴雨天气,从影响系统、卫星云图及产品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的冷空气是大到暴雨天气发生的前提和条件,两次天气过程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不同,造成的天气也不尽相同,"6.18"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团状,具有暴雨云团的特征,云团所经的区域出现了大风、冰雹和区域性的大到暴雨天气,"8.17"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带状,云团所经的区域出现了大风、冰雹和不均匀的短时大到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相关定量产品、常规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其青海省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造成2009年8月18日凌晨青海东北部短时强降水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卫星云图上青海西南方位不断有对流云团补充加强、迅速发展,是青海省东北部产生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前兆;TBB低值带与大到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内;射出长波辐射OLR低值区及中心轴线的走向与对流性强降水的移动及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青海省海西州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资料及格尔木、都兰、茫崖3个站探空资料,对2022年3月17日海西地区沙尘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沙尘天气日变化明显且有东强西弱的特点;过程中500 hPa上海西州境内等压线呈西北-东南向,位势梯度较大,同时高空有强劲的急流;茫崖、格尔木和都兰逆温层被破坏后约3 h、4 h、1 h后各站出现沙尘天气;此次过程中冷空气进入海西地区的速度较快且冷空气强度不大,西部各站点日3 h变压较东部而言变化幅度偏小强度偏弱,变化幅度较东部小约1~2 hPa,变化时间较东部长约3 h;过程中500 hPa上有冷温槽,东部温度梯度为1.3℃/100公里,等温线密集且东密西疏和3 h变压梯度东高西低是此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东强西弱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部一次罕见的大到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2003年7月29日夜间到30日白天青海境内的一次大到暴雨降水天气实况和灾情,详细分析了这次降水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的特征,并总结出青藏高原东部大到暴雨天气的产生前兆,从而为预报此类天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4~2010年青海省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青海省地形及气候特征,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和青南地区共5个区,分析了2004~2010年青海省出现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形势,结果表明:①青南高原是一个雹日高频带,青海湖以北的祁连山、拉脊山地区的雹日也较多,海西大部年降雹日数在2次以下;(2)2004~2010年间冰雹出现的时间为4~9月,一年中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9月,青海省冰雹天气属于夏季多雹类型;(3)祁连山区、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冰雹天气的500hPa环流形势蒙古低槽型最多,其次是西北气流小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东部农业区西北气流小槽型最多,其次是蒙古低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④在青南地区,冰雹天气环流形势高原小槽型最多,其次是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最少。  相似文献   

11.
利用历史气象资料,对桐柏2010年7月17日发生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到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有较强南下冷空气和北上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在中纬度地区形成深厚的SW急流,从而诱导西南低涡和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产生大到暴雨的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玲萍  陈雷  罗小玲  王荣喆 《资源科学》2013,35(6):1277-1284
本文结合河西走廊东部地区降水特点,定义该地区大到暴雨的概念.然后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年-2012年5月-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90年-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大到暴雨的环流特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影响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暴雨强度由于暴雨的局地性以及测站布点稀少等原因,最大中心出现在了凉州,最小出现在乌鞘岭.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具有单站暴雨多,成片的、大范围的暴雨较少,局地性强,且具有夜发性的特点,都出现在5月-9月,主要集中在7月-8月,出现的日数占到总日数的69.7%;近52a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且存在6a、9a左右的周期反映,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南北进退有密切关系,其典型环流形势为西北气流型、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  相似文献   

13.
龚静  王青川 《青海科技》2009,16(4):23-26
本文对2009年6月18日下午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发生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MICAPS相关物理量场、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及部分预报指标。同时,对该对流云进行人工防雹作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可为今后人工防雹作业技术及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发生在2009年3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青海省东部地区中到大雪降水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背景、降水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卫星红外云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低槽携带冷空气在东移南下过程中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是此次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700hPa从四川经甘肃到青海省东部的东南气流向降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物理量场的合理配置为此次中到大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青海省东部地区雷电资料,结合当地各防雹点冰雹记录,分析冰雹天气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雷电各参量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西宁雷达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09年6月18日青海省东部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西南暖湿气流、地面冷锋以及西宁西南方的雷暴与西北方向的新生雷暴合并加强,共同导致了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7.
梁靓  李金海  马丽 《青海科技》2022,(3):146-153
利用位涡理论和再分析资料,对青海东部两次典型大范围强对流风雹暴天气过程进行位涡诊断分析,凝练出风雹暴发生前后干湿位涡特征值及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两次天气过程均为两脊一槽的大环流背景,槽后西北气流强盛,冷空气明显;(2)2017年6月20日过程强对流风雹暴天气落区对应的MPV值的范围在-1~0PVU之间、PV值的范围在0~0.6 PVU之间,2021年6月29日过程强对流风雹暴天气落区对应的500 hPa上MPV数值的范围在-2~0 PVU之间、PV值的范围在0~1 PVU之间;(3)湿位涡空间结构上层为正的湿位涡,中下层为负的湿位涡。这些特征值为青海东部大范围强对流风雹暴过程的短期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日本传真图对2010年5月5日~6日科左后旗地区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该次大到暴雨过程主要是高空低涡与地面河套倒槽相结合而产生的,河套倒槽在降水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青海省48个自动气象站2004~2006年6~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的降水性质、持续时间、降水范围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系统性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较少;短时强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影响,降水次数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性递增趋势,在东南部有一高值中心,在青海湖以东、青海南部地区各有一个次高值中心;青海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强暴雨)为主;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在盛夏的7-8月出现最多,且多发生在傍晚前后。  相似文献   

20.
罗显发 《青海科技》2009,16(5):39-41
本文从天气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4月11德令哈地区出现的沙土和雪花混杂天气(简称"泥雪"天气),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及海西西部大范围的持久的强沙尘天气为海西中、东部地区上空输送了大量的沙土,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为海西中、东部地区输送大量的暖湿空气,冷暖空气的交汇形成了德令哈地区的"泥雪"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