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界几乎一致反对、谴责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惩罚一稿多投行为.于是,少数学者试图另辟蹊径,为报刊社的权利而呐喊.报刊社享有或应当享有"首发权",就是这一行径的典型声音.虽然目前学界研究"首发权"的文献不多,但对报刊社来讲,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情结,似乎报刊界天然就享有"首发权".但遗憾的是,这个命题实难成立.  相似文献   

2.
"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然而,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广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许多报刊在尽情享有转载、摘编权时,没有认真遵循限制规则,履行应尽的法定义务,以致损害了作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吴元栋 《新闻实践》2002,(11):33-34
“一稿多投”,报刊的编辑通常总是反对的。这也不奇怪,因为作者一稿多投,一旦两家报刊同时登出,或某家报刊不知该文已经发表,跟在别人后面又登一次,这种情况一多,总会影响一家报刊社的声誉。所以编辑部往往会采取一些追惩性的措施,如扣发作者稿费,或将作者的名字记录在案,封杀他的稿子。这当然事出无奈,也是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4.
一稿多投,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们当中,并不是陌生的字眼。一提到它,人们很容易会想到投稿人的不道德行为,报刊上也经常见到这样的批评。毫无疑问,一稿多投是错误的,应该制止。但另一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编辑们自己的责任尽到了吗?投稿人是否都愿意这样做?这些问题报刊上却几乎见不到探讨的文章,似乎错误都在投稿人一边。实际并非如此。投稿人有投稿人的苦衷。一是许多报刊不退稿。当然,报刊有报刊的难处,三番五次强调由于财力、人力有限,恕不退稿。这也可以理解,但对投稿人却相当不利。以一份一万字的稿子为例,  相似文献   

5.
选题策划是图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作者和策划者基本上是口头约定,执行君子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因为约定不明或理解各异,造成不少矛盾,协调不好,就产生一些著作权纠纷,甚至导致作者一稿多投、出版社扣押原稿等严重事件发生,严重损害了双方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刘棣辉 《出版参考》2006,(2X):15-15
选题策划是图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作者和策划者基本上是口头约定,执行君子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因为约定不明或理解各异,造成不少矛盾,协调不好,就产生一些著作权纠纷,甚至导致作者一稿多投、出版社扣押原稿等严重事件发生,严重损害了双方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一稿多投是报刊界和学术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具有著作权利属性,但其行使应受必要规制.规制一稿多投,可以首先从治理一稿多发入手,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及时发现一稿多发,成立报刊联盟准确认定一稿多发,订立出版合同平等约束一稿多发.在此前提下,明确作者义务,明晰编辑责任,修改相关法律,进而有序放开一稿多投,达到既保护作者一稿多投权利,又规避报刊社一稿多发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近日,看了一篇京都律师事务所白而强律师写的<一稿多投的是与非>,白律师认为,既然法律没有对于一稿多投的禁止性规定,而且作者依法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那么作者就有权利把文章发表在两个以上的媒体上.这种行为并不侵犯媒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朱春花 《出版广角》2016,(18):38-40
"一稿多投"是一种学术与社会现象,无论是对期刊出版者、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法理上分析,我国版权制度并没有明确"一稿多投"的法律性质.解决"一稿多投"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完善立法,另一方面期刊出版者要加强管理,保护作者权利,利用合同模式取得相关权利,并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发现"一稿多投"行为,对违约的作者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媒体发表(同时或者先后发表),即多次使用同一作品的行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一稿多投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愈演愈烈。一直以来,一稿多投备受媒体谴责,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违法行为。但是,如果从法律上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简单地把一稿多投归为违法行为是片面的,并且相关法律的规定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被认为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著作权法律制度,其赋予了作者享有的"保留权",即作者可以通过发布声明,禁止其他报刊对其已经发表的作品的转载、摘编.然而,自1990年<著作权法>实施以来,对该制度的争议就从来没有间断,核心问题是作品在法定许可的机制下得以广泛传播的同时,立法的另外一个初衷--"作者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其中,报刊社置作者依法享有的保留权于不顾,违反法定规则对作品随意地,甚至肆无忌惮地转载、摘编行为更是受到诘问,并引发了相关的纠纷和诉讼.  相似文献   

12.
一稿多投已成为许多作者一种常态化的投稿方式,从经济学和法律角度作理性分析,一稿多投既具合理性,又具合法性,是作者的基本权利。但作者私权利的滥用有可能损害他人甚至公众的利益,违反诚实信用、公平对等交易的市场竞争原则,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  相似文献   

13.
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传媒应通过舆论监督保护消费者权益。上海的《消费报》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宗旨之一的报纸。本文拟通过该报近年来开展舆论监督的一些事例,说明消费者报刊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履行法律赋予的舆论监督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过去,我对一稿多投或多登的做法很反感。但经过对报刊杂志发行情况和目前编者、读者、作者中一些人的想法作了了解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过去我总认为一稿多投、多登会浪费版面,造成消息重复。可是,从报纸、杂志发行情况来看,由于现在新闻机构及出版物多了,而读者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订阅各有侧重。除单位和少数人订的报刊较多外,大部分人只订少数几种报刊。一篇好新闻、好文章即使在几家报上刊  相似文献   

15.
我提个问题请予解答: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家通讯社比如新华社、路透社等,每天都向各地报刊电台“一稿多投”,这和新闻作者的“一稿多投”本质是否一  相似文献   

16.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17.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18.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19.
报刊就一稿多投问题,多有讨论。我也当过编辑,对一稿多投也有反感,总想独家占有作者的稿子,任我慢慢地从中挑选。但,从理智上说,这是利己的、消极的。理智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其反:欢迎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新闻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今年将出台本刊讯2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透露,今年我国将出台《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此杜绝网络盗版侵权事件的发生。其中备受业界关注的网络转载报刊作品的权益问题亦将得以廓清。据介绍,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报刊社对报刊上已经发表的作品,只要作者不作“不能使用”声明,均可以不经作者的同意予以转载,但要支付相应报酬。国家版权局还为此制定了转载付酬的标准。但是,目前法律并没有赋予互联网这种权利。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曾作出过一个相关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