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色作文是指着眼于学生的纯真本色,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话语抒发情感,使作文从本色中来、到本色中去的一种习作概念。本色作文教学的主要内涵是三性(工具性、生活性、个体性),三本色(主体本色、内容本色、形式本色)。本色作文的个体性立足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体现学生独特的观察、思考与创造,调动并发挥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在人本教育、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本课题主持人“本色作文导写”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深入系统地进行“本色作文导写”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将探索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中小学生作文教学实践,引导中小学生回归作文的“三本色”:即针对当前网络背景下中小学习作主体“虚无化”(无我之文)还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针对习作内容“空洞化”(无物之文)还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针对习作形式“模式化”(无特色之文)还习作形式的生态本色(下文简称“三化”、“三无”、“三本色”)。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本教育、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在“本色作文导写”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可组织师范院校“语文课程教学论”“写作学”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师范生与中小学生结成对应关系;在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深入系统地进行“本色作文导写”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并将探索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中小学生作文教学实践,引导中小学生回归作文的“三本色”:即针对当前网络背景下中小学习作主体“虚无化”(无我之文)还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针对习作内容“空洞化”(无物之文)还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针对习作形式“模式化”(无特色之文)还习作形式的生态本色(下文简称“三化”“三无”“三本色”)。  相似文献   

4.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关注语文学习的内蕴及其人文性的体现,引导学生写出具有原始的生命色彩、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的表现形式的作文,还小语作文的童趣、形象、情感的本来面目——这应该是学生习作的真谛。寻求作文内容的生活本色,尊重作文构思的个性本色,回归写作语言的自然本色,这是我们探讨的本色作文三个切入点。学生习作要复归本位,返朴归真,让习作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绿色,乃生命本色。所谓“绿色作文”,是指学生不受世俗的影响和某种固定思维的束缚,根据自己观察世界、感悟生活的实际收获,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自主地写出体现自身个性特点的作文。提倡“绿色作文”,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指导思想。那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绿色作文”呢?我想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6.
初中作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以学生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作文活动中,促进学生主体的人格形成。学生生活作文导写是运用作文表达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作文教学法。学生作文导写包括:引导学生写好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写好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生活作文导写是基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的作文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7.
余华东 《现代语文》2007,(10):115-116
本色作文强调"本色"二字,是一种作文教学方法和作文评价标准,以引导学生"观察真生活,抒写真性情,表达真自我"为原则,标志着作文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8.
正一、"本色作文导写"的理论创新"中小学本色作文导写"体系是一个全新的作文教改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的观点如下:(一)作文可"导"不可"教""作文只可‘导’不可‘教’。过去作文教学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把‘作文’课当成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去教。其实,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个人创造活动,学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只能由他们自己去倾诉。  相似文献   

9.
尚光年 《成才之路》2020,(10):53-54
如何改革作文教学策略,启发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写出具有“本色”特征的作文,是语文教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针对农村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强调写作的人文性、重视写作的生活性、尊重习作的个体性等方面,对提高农村中学“本色作文”教学实效性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儿童具有独特的情趣、思维、心理、生活,我们不防暂时把属于孩子本身的特色统称为儿童本色。孩子的习作理应还其儿童本色,即让童心袒露,让童趣回归,让童真再现,让习作成为孩子自己的习作。要知道,儿童能写出属于儿童本色的个性作文,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呀!本文将重点阐述如何在孩子的作文中彰显儿童内心本色、生活本色、自然本色及生命本色,以激发兴趣,盘活积累,自由表达,优化评价,使属于学生生命个体的个性习作得以催生。  相似文献   

11.
个性化作文是本色的作文。吕叔湘先生对学生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去写。如果这样去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也就是没有个性了。有这样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2.
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写作文难,也有学生抱怨自己写作文难。一、解决好抓不准、写不深的问题。二、扩大生活积累,解决好没啥写的问题。三、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解决好不会写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写前有了体验,作文时表达体验,作文自然容易了。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假如是命题作文,假如题材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即使开了头,硬写下去,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相反,如果是话题作文,选择的余地大,学生可以选择最贴近自己生活阅历的内容去写,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流露出了真情实感,内容也会变得更充实。因此,一定要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接轨。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先生的话形象地道出了文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而。教师要牢固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语文观。引导学生靠拢生活、深入生活.创设良好的作文训练情景,坚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习作来,才能使学生作文由难变易、由无话变有话、由怕写厌写变爱写会写.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假如是命题作文,假如题材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即使开了头,硬写下去,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相反,如果是话题作文,选择的余地大,学生可以选择最贴近自己生活阅历的内容去写,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流露出了真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必须摒弃虚假文风,让真实回归,让真话回归,让真情感回归;学生作文,必须要写实、写虚、写生活;写真话、真情、真作文。下面就针对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真话、真情感的兴趣和习惯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当前学生作文写假、空、套话的现象仍很普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缺少真情,程式化现象严重。写人,千人一面;记事,瞎编乱造;抒情,言不由衷;议论,假大空套……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这一误区,写出没有污染的“绿色作文”、写出自然的“本色作文”,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打破闭门造车的思维局面,解除对作文的畏惧感,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和创作热情,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9.
写自己,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写自己的见闻思考。让学生写自己,是作文训练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途径。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刘雪梅 《辅导员》2011,(22):33-33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就是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真,是作文教学中的魂。但从目前的学生作文中,很难看到学生跳跃的童心。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意识,一写作文就想搬现成的,结果作文撞车的多,虚假臆造的多,空洞无物的多,读起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写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