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諱浅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它规定要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凡是帝王、国君等最高统治者和尊长的名字不得直称,若使用,要在口头或文字上用其他方法表述。研究避讳,应用于历史学、校勘学和考古学者,称之为避讳学。我们掌握了避讳的基本要点和规律,就可以解决古籍阅读中的某些疑难,利用它来辨别古书、文物的真伪,并可审定其年代,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为研究文史打下良好基础。我们透过避讳这一历史现象,探索事物的本质。如依据历朝避讳的宽严,推知皇权专制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琐谈古代的“避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阅读古籍和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一些避讳现象。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用换字和缺笔的方法来回避。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避讳沿习成风,形成了语言文字上的一种特殊混乱现象。所以,  相似文献   

3.
张乐 《华章》2013,(32)
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影响源远流长,现今我们仍能在一般的语言实例中发现避讳语及其遗留的痕迹。本文分四部分:首先,简要的介绍何谓避讳及古代的避讳制度;其次,概述避讳的内容;再次,阐述这种避讳现象运用的语言形式,即避讳的方法;最后简要的对避讳在语言学上的意义作用及其演变情况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4.
对于避讳语的研究或记载 ,历来都有著作涉及。但至今未有专文重点探讨方言避讳语。而方言避讳语不仅异常丰富 ,而且根深蒂固 ,对它的重点的全面考察 ,不仅能加深对方言区人文现象的认识 ,而且能提高对人类语言避讳的认识。本文专门考察方言中的避讳语 ,包括避讳的对象、心理、类别、方式、特点等。  相似文献   

5.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枉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的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打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相似文献   

6.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特产。由于各朝避讳的不同,对于避讳的研究,成了校勘古籍、鉴定版本年代和辨别古籍真伪的手段之一。它已成了一种专门学问——避讳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宋、清许多学者的著作中。现代学者陈垣先生的《史讳举例》,更是这方面的专著。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一下避讳与封建专制主义有关的某些问题,并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拒绝谈论死亡的话题,甚至不愿意经过与死亡有关的场所,比如墓地。至于那些与殡葬相关的人员,我们也会有所避讳。我们这样的处心积虑,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避讳,源于古老的语言禁忌。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从避讳的起源、形成、避讳的形式和方法上入手,分析了避名讳已成为一种具体而完备的制度,而日常生活中的避讳已演化为一种民俗,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文题实录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以前,我们避讳谈失败和挫折,认为它是瘟疫,是病毒;但如今我们赋予它新意;“磨难和困难是造就英雄的进程”,“每一种逆境都蕴涵着等量或更大利益的种子”。  相似文献   

10.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该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在黎语中,避讳辞格运用得十分巧妙,一般是用来表达不祥、不雅、不尊和不便明白说出来的内容。避讳的语词,在具体运用时,又往往依语言环境、交际双方关系、年龄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避讳的词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少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我们整理和阅读古籍图书时,往往会发现有一些残字,有的行里空白,有的词句明显不通,使人难以理解,这些情况,除版刻方面的讹错外,一般都是由于避讳造成的。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君主的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起源较早,至少在周朝就有了。据《公羊传》记载,孙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君者讳”。后来,这种习俗经过封建朝代长时期的应用,花样不断翻新,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自己都还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诸种文学样式中,散文是最自由最灵活的文体。它不象小说,具有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更不象诗歌、戏剧,艺术形式上有一种基本的固定模式(诗歌一般必须分行,戏剧必须分场)。它兼有众文学样式之长:在强烈的抒情色彩上,它近似诗歌;而长于叙事、描写方面,它又相似小说;它不避讳描写生活中的戏剧冲突,也不避讳画面的跳动和连接,因此,又可赋予戏剧、影视文学的神韵;它还可以说理、讥讽、议论,甚至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表现内容的无限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给散文作家的艺术构思提供了可以纵横驰骋  相似文献   

13.
避讳语是言语交际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跟社会文化心理和习俗密切相关。《左传》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文献典籍,其中使用的避讳语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避讳语是言语交际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跟社会文化心理和习俗密切相关。《左传》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文献典籍,其中使用的避讳语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字避讳现象充斥于古代各种文史典籍之中,给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文字避讳和时代的对应关系规律进行版本鉴定、辨别伪书等文史考证工作。  相似文献   

16.
《修辞学发凡》于中国修辞学史而言意义非凡。试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研究成果(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为基本根据,对避讳做以概述,借用古籍著作中相关避讳辞格的例子,并结合它与婉转辞格的异同,以此总结避讳辞格所表现出的"积极"特征,进而对积极修辞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避讳与成语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名目繁多,规定严格,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古代语词的园地里制造了许多不必要麻烦。现在流传的成语中有不少打上了避讳的烙印。下面择其一、二说明之。  相似文献   

18.
古今学者对避讳学的研究,在考古学和校勘学的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改字避讳法的产生,典籍的淆乱,是秦以后的事,故学者们对先秦避讳的研究也就不十分重视了。我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系统地论述先秦时期的避讳,探讨这种在我国古代社会历时如此长久,影响如此深远的历史现象产生的根源,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故作此文,以期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古代汉语改字、缺字、缺笔之避讳文化习俗进行举例讨论,着重分析研究这三类避讳形式在学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作用:第一,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为研究古代语音服务。这主要表现在用同音字代替避讳本字和避嫌名这两种避讳形式上。第二,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帮助鉴别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古代避讳的这个作用,主要从用同义词代替避讳本字的改字避讳方法中表现出来。第三,利用“改字、缺字、缺笔”这三种避讳表现形式,可以考求、印证某一古籍文献资料的写作或刻印年代。  相似文献   

20.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五代避讳又有其特点。避讳给人们阅读五代文献造成不便,但如能掌握其规律而加以利用,亦有助于解读文献典籍。通过考察五代避讳制度,总结其避讳方式和内容,并分析相关避讳材料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