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多向思维体系的有机结合,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多向思维,而多向思维的难点是逆向思维,即从已知结果或结论去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和条件,也就是倒过来想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发展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发散思维能力,开发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逆向思维呢 ?  一、在数学概念教育中进行逆向思维渗透和训练   1、写出下列命题的非:   (1)明天刮风或下雨; (2)明天刮风且…  相似文献   

2.
中学物理的创新教育并非一味地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去开拓或创新未知的知识,而是要求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通过敏锐观察、求异思维、活跃灵感去发现新现象,触发新思维;使学生在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有积极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学物理的创新教育并非一味地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去开拓或创新未知的知识,而是要求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通过敏锐观察、求异思维、活跃灵感去发现新现象,触发新思维;使学生在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雏等方面有积极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求异思维训练就是逆向思维训练,属于分析性的思维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到既能言他人所言,又要言之有理,使思维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几种训练逆向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逆向思维是发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它与创造性发明和发现的思考方法紧密相关,科学上的许多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逆向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会运用逆向思维的学生很难学好数学,而善于交替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学数学,则是学生思维成熟的标志。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正向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了正向思维的习惯抑制了逆向思维的发展。为了促使学生学好数学,进而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才,数学教师切不可忽视逆向思维的训练。我在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训练学生不但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方面去思考、分析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朝反的方向去思考、分析问题。我们把这种与常规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称为“逆向思维”或耆“异向思维”、“创造性思维”或者称为“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广泛的使用。比如作文教学中的审题训练,一般都是直接分析文题,弄清题意,然后动笔作文,如果此时作逆向训练,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则可先分析题意,再分析提  相似文献   

7.
无论观察、想象、构思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思维。作文创新,关键是思维的创新。这里所说的训练思维,主要是指训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不受旧观念  相似文献   

8.
逆向思维是指背离原来的认识并在相对立的意义上去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的思维。由于思维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方向 ,转向与原来认识方向相反 ,与原来习惯思维相反方向上进行 ,尤其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时 ,逆向思维就会产生新的境界 ,闪发出创新的火花 ,激发出创新的思维 ,历史上许多科学理论的发现 ,如非欧几何 ,模糊数学等就是这样萌芽的。因而逆向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 ,为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逆向思维 ,现列举几例说明逆向思维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一、加强学生逆向思维心理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学生思维心理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0.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习惯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在正向思维受阻时,逆向思维往往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本文就逆向思维求解函数题的策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在创新作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通过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12.
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充分发挥其求异思维的潜能,对提高他们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求异思维按照其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多向思维就是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时,一定要充分启发、诱导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对事物作深入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考,要刻意求新、求活。   逆向思维是一种否定思维,即看到某种现象或观点便想到它的反面,进行反向思维。如“有志者,事竟成”是人们所公认的名言,但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则发现…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其学习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要想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意识,教师应先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入手。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逆向思维的概念,其次是明确运用逆向思维的积极性,最后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法有:1.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2.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3.提供逆向思维的基础;4.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蒙华思 《学周刊C版》2014,(4):137-13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其学习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要想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意识,教师应先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入手。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逆向思维的概念,其次是明确运用逆向思维的积极性,最后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法有:1.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2.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3.提供逆向思维的基础:4.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  相似文献   

15.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而善于交替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学习数学,则是学生思维成熟的标志.为了促使学生学好数学,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才,数学教师应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16.
作教学占了语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教学。从“创新作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  相似文献   

17.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有意地去做与正向思维相反方向的探索。进行逆向思维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往往能创造性地发现简捷、新颖、奇异的解决问题方法。逆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经过逆向思维训练的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灵活,解决疑难问题的效率比较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分析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引导学生从反面来考虑,使学生学会动脑。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包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去培养.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一、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是数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它是在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在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原理、规律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当地介绍探索这些公式、原理、规律的历史过程,挖掘、梳理其中的思维方法,即在“授之以鱼” 的同时“授之以渔”。这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在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资源。下面就以法拉第在电磁学发展史中的贡献为例,对与其有关的创新思维方式作一简单的分析。 一、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它突破了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的束缚,以背逆习惯思维方向的方式探索事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张鹏远 《陕西教育》2004,(11):30-30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改的重点就是要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教学模式,就是要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进行改革。实践证明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正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有意识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逆向思维是从原问题的反面或反向(也有可能是侧面或侧向)去考虑和思索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经常进行逆向思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