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英国有句谚语“Translators,traitors”是讲翻译无法绝对忠实于原文,译文与原文时有出入。事实也的确如此。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历史悠久,包含有大量的熟语,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熟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有些熟语译文未能准确地反映原文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导致翻译的“文化不等值”现象。“等值理论”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一种新兴理论,在五六十年代已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等值理论”中的“文化等值论”能帮助译者从“文化”这样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分析熟语译文中的不当之处,对提高译文质量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译文的风格和可接受性两方面讨论文学翻译的等值问题,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时可以适当变通,但要尽力保持原文的风格,要力求与原文等值;与原文等值的译文具有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交际过程,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译者翻译时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目标是真正达到译文与原文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等值。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77):20-21
翻译等值理论是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千百年来,翻译等值理论一直在翻译领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翻译学者。翻译等值理论在运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翻译等值理论观点、概念及流派,并且仍在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属性中的"绝对"与"相对"概念入手,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不等而等"的现象,即译文与原文的"不等"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原文意义,真正与原文的等值。以期对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6.
翻译等值是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等值原则 ,使译文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与原文的读者所接受的信息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相似文献   

7.
翻译等值是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等值原则,使译文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与原文的读者所接受的信息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现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在西方和我国翻译理论界颇有影响.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和文化交流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该理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从语用学的视角对会话含意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对存在言外之意的信息 ,可从会话含意的推导过程来指导译者正确理解原文 ,做到译文与原文最大限度地等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语用翻译的视角,在背景知识方面探讨了“文化补遗”在英汉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进而指出语用翻译中的“文化补遗”不仅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值,而且还能传播文化,促进中西方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1.
翻译对等历来都是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但传统的翻译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意义、信息、功能、效果等层次上的对等,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这一本质特征,很少从认知对等的角度去研究翻译。鉴于此,本文以陕北民歌的英译本为语料,通过对意象图式、隐喻转喻、框架映射、原型理论、映射等认知方法的分析,来具体说明译者如何通过这些认知手段使原文和译文达到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过程中,达到原语语篇同靶语语篇之间的对等是至关重要的.从语篇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翻译过程,并试图找寻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师生都应具备语篇和对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源语语篇同靶语语篇之间的对等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从话语分析角度出发,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翻译过程,并试图找寻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师生都应具备语篇和对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站在言语语言学的角度,从语境、语体及文化因素三方面探索翻译中的多层面对等现象,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读者反应的收集和检测是验证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关键。运用奈达提出的抽词法对《傲慢与偏见》第一章的原文和不同版本中译文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比不同读者的反应,可以验证就文章的可懂性而言,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的对等是可以部分实现的,从而证明从读者反应角度来检测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复杂的再创作的过程。在翻译中,译者要寻找对等语,也就是强调再现原语信息,即翻译原文的意思。原文的意思可以用不同长度的句子来表达,其作用和表达效果的不同,要求译者根据其具体特点来翻译。在小说《灿烂千阳》中文译本中,通过分析其长句、短句和长短句交替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探讨如何在译文中实现与原文的对等。  相似文献   

17.
四字格结构是最具汉语和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四字格俯拾即是,按照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其英译应以语义相符,功能相似为客观依据,尽可能使译文贴切、自然、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活动中,“忠实”一直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原则,是译者的基本责任。而实际上由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本身的差异、文化之间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译者的主体性等原因,翻译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忠实的。分析了翻译不可能绝对忠实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两种避免“假忠实”的方法,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更接近原文。  相似文献   

19.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处理,而是文化内部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对等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功能的对等.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笔者主张采用音译加注释、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省略等翻译方法,翻译福建民俗文化,以期创出最佳译文,满足文化交流需要.  相似文献   

20.
Moment inPeking的中文译本虽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学者们仍对译作质量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较客观地反映译作质量,语域分析法被运用到Moment in Peking两中文译本研究中。两译本分别从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的角度与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与张振玉的译本相比,郁飞的译本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原文的语域对等,成功转换了原文文本的社会意义。同时,语域在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有力证明,这对翻译工作者、翻译批评者及翻译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