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史蒂夫是个12岁的小男孩,正在读小学七年级。但是,由于他的父母都是酒鬼,所以,他眼看着就要永远辍学了。值得注意的是,他有阅读技能,阅读非常棒,但是,尽管如此,他考试却总不及格。从一年级开始,虽然他总是考不及格,但是他却不曾留过级.而是照常地升级。史蒂夫个子很高,块头很大,比起其他12岁的男孩子,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少年,但是,他却一直不被人们关注,直到那天怀特小姐来到他们班上。  相似文献   

2.
陈拙 《华夏文化》2005,(4):61-63
一个受人拥戴的人,应当具有知人之明。他的威信并不仅仅表现为周围的人们或者他的部下多么欣赏他、感激他、奉承他、恭维他,而在于人们信任他、追随他、揣摩他、有求于他。人们自内心深处对他的期望和企求是最具实质性的、功利性的,也最有吸引力。口头上的吹捧,包括那些真心实意的感谢,实际是十分廉价的。神灵是信众的精神寄托,而受拥戴者则不仅是群众的精神寄托,更是他们的世俗依靠。  相似文献   

3.
黎巴嫩的穆罕默德先生是1994年我随中国青海杂技歌舞团访问中东时结识的朋友。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贝鲁特大学学院剧场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那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们坐在观众席上稍事休息。这时,我看见前排有一位黎巴嫩朋友全神贯注地低头写字,他满头大汗往下淌。“呵,他写的是中文广我见他在自己的名片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了“穆罕默德·塔哈;”在他旁边放着别人给他写的他的中文名字的范本。他临摹得似乎很吃力,手中的笔好像有千斤重。我走近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要过纸和笔,给他示范了一s。他点头笑了奖表承感谢,接过纸笔…  相似文献   

4.
龙彼得,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是外国人。不错,他是荷兰人。他在台湾的学生当面戏称他为“红毛仔”,把他与当年郑成功驱逐的“荷夷”相提并论,他也笑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的殖民者与当今这个迷恋于东方神奇的土地和中国古老文化的“老外”是截然不同的。他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毕生研究的是中国的宗教、民俗和戏曲。在地牛津郊外那座二层的小别墅里,四壁几乎尽是中国的线装书和各种出版物。他完全可以用普通话与中国人讨论问题,甚至会用泉州话与服务员及三轮车工人交谈。因此,有人说他比…  相似文献   

5.
春立是当官的——的确,很多人都知道。他当过《中国化报》主编,当过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现在还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的任上。由于工作需要,他得经常出头露面,他得经常组织展览、率团出国……所以,由此侧面知道他和认识他的人很是不少。  相似文献   

6.
陆家齐  苏音 《世界文化》2007,(12):33-33
安德烈·德尔·萨托是佛罗伦萨的画家,他的绰号“德尔·萨托”是“裁缝”的意思,他的父亲是裁缝。从1518年到1519年,萨托在法国为弗兰西斯一世工作,除此之外,他基本上都在佛罗伦萨度过。在那里,他作为16世纪初叶的画家,和巴尔托洛梅奥一起,成为引领当时画坛的人物,作的作品主要题材是宗教画,包括一系列壁画;他最著名的祭坛画《圣母和弹竖琴者》,其庄严优美可与拉斐尔媲美。可惜他的绘画缺乏活力和深度,否则,他可以跻身于绘画大师之列,艺术史家兼画家瓦萨里认为这一点与他的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刘君 《世界文化》2005,(7):18-20
他的眼睛瞪着,嘴巴张着,翅膀张开。这是我们想象中的天使。他的脸朝向过去,我们看到的是一连串的事件,他看到的却是一件大灾难,残骸不断堆积到残骸上,并且一直堆到他的脚跟前。天使想留下,唤起死,让残破的东西回复原状,然而一阵暴风自天堂吹来,他的翅膀感到巨大的暴力,天使再也合不上双翅。这场风暴不断将他推向他背后的未来,而他的前方成堆的瓦砾残骸则堆得如天高。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的七条用人之道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他的辩别能力。二是"穿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同他反复辩论一个问题,看他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请他出谋划策,看他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告之以难而...  相似文献   

9.
每一位艺术家在心底里都清楚,他在向观赏大众诉说着什么。他不但希望他所诉说的形式能打动人,而且内容也是独一元二的。他希望观赏大众乐意倾听他的诉说,并理解他的一番苦心——他要借艺术启发他们,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10.
“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孔子的话,看一个人,不要只是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的实际行动。这可谓至理名言。有这样一种人,说得好,做得差,言行不一。还有一种人为了达到他个人的某种目的,说得天花乱坠,然而所说都是假话。因此看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说了什么,主要要看他...  相似文献   

11.
五星红旗插上天安门城楼前50个春秋,郭沫若在他的著作以及一些零散的书信言谈中,时常论及孔子和他的学派。这种论及不是随意性的,而是严肃的。他说:“我对于孔子的思想自信还相当有点研究,我不是盲目地崇拜他的人,我也不是盲目地攻击他的人,他是怎样我还他怎样……这是我研究孔子的态度,也是我们研究一切学问应该取的态度呢①”。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如何“还他怎样”的呢? 一、给“混沌的学界”“独创一线”光明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反对“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的孔教②被视为反封…  相似文献   

12.
拉斐尔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三杰”之一(另外“两杰”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虽然他去世时年仅37岁,从事绘画也只不过短短15年左右的时间,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画作,特别是他的圣母像,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他所塑造的圣母形象,圣洁、温柔,让人感到她既是天上的神,也是人间的慈母。然而他创作的圣母像,特别是西斯廷圣母的灵感,却来自他的情侣唐纳·韦拉塔。  相似文献   

13.
大凡艺术家,都给人童心未泯的感觉,也许那是他对生活保持敏锐感觉的一种方式。北京京剧院作曲朱绍玉总是带着一张笑脸,一副待人诚恳的憨厚样,这是他的人品;实际上谈起音乐创作,他的感觉灵敏,反应极快,创作力旺盛。他语言犀利,出言快捷,而且常常正话反说,非常“到位”。他有时简单的像个儿童,  相似文献   

14.
郑振铎一生待人极为真诚直率。郭沫若在1921第一次见到他,就感到他是一位用日本话叫作“无邪气”的人。叶圣陶在1924年为《天鹅》一书写的序中,称他是一个“大孩子”。而在他牺牲以后,俞平伯在悼中仍然称他是“兴高采烈,活泼前进,对一切人和事都严肃认真,却又胸无芥蒂的大孩子。”这种人情美是令人向往的。而在他的日记中,则处处可以看到这种品德的闪光。今举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15.
苍睿 《世界文化》2001,(2):28-29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科学巨人。那个时代的一些标志性科研成果——原子弹、宇宙大爆炸理论、量子物理学以及电子学,无不带有他的烙印。而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个纯理智的、说话带有德国口音、言行笨拙的教授,好像是许多电影中的一个喜剧人物,他那蓬头散发的形象使人们一眼就能认出。他曾用领带和袜子与别人交换旧毛衣和汗衫,他能用幽默而超然的态度对待掌声,他把自己称为犹太圣徒或画家的模特儿。在性格上,他既热情又冷酷。他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同时也是性情多变、较难相处的伙伴。爱因斯坦的朋友、传记作家菲利普·弗兰克…  相似文献   

16.
李威 《世界文化》2002,(2):17-17
那天,在快要进入爱坡索市中心区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老乞丐坐在街道的拐角处,当我从他旁边走过时,他竟突然开口向我发问。他问我是不是偷着从家跑出来的。我想他这么问我一定是看我太年轻,觉得我太嫩的缘故。“才不是呢,先生,”我对他说,“是我爸爸开车把我送到高速公路上的,他还为我祈祷,求神保祜。并鼓励我说:‘孩子,学会追寻你的梦想和憧憬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墨西哥人夏伯阳来中国好几年了。夏伯阳是我的学生,跟我学汉语。他说,“夏伯阳”这个名字是他的同事取的,因为和他的姓Chabolla发音相近。我告诉他,“夏伯阳”是一本俄国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他吃惊地连连“NO”,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我不是俄国人,我是墨西哥人。”  相似文献   

18.
韩情的作品有一种迷幻的忧伤,和他这个人很有些想像。韩情给人的印象不是那种张扬的人,和他谈话你会觉得有点着急,因为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且语速很慢,你需适应一段时间才能听清楚。而且他的思维跳跃性很强,有时候他回答你的问题会让觉得似乎和你想知道的离得很远,这种思维方式有点儿像诗人。其实,他原来是做音乐的,也许是音乐的那种流动性使他的思想变得不很稳定,出现跳跃性,但这种表达未影响到他把自己作品的内涵阐述清楚。  相似文献   

19.
他,是共和国国徽的创意者,是北京国际机场壁画的主创者,是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形象设计者,是中国装饰风格漫画的代表性画家,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办者,是出色的工艺设计家,是新装饰画的倡导者、实践者。他,更是中国焦墨山水画大师,是中国画界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山,是一部活的现当代中国美术史,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个巨大存在……他,就是张仃。看着眼前这位已入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也许你不会想到,他,有着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着风一般的艺术激情,有着踏遍千山的万丈豪情。他的一生,是个传奇。…  相似文献   

20.
赵强 《世界文化》2001,(2):31-32
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被赞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和“一个奇迹”,1978年曾荣获“爱佛瑞·费歇”大奖。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马孝骏曾任教授,是一位小提琴家,早年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母亲玛丽娜以前是位歌唱家。在马友友的眼里,父亲是个“严厉的家庭教师”。父亲教他法语、中国历史和音乐,还要他每天背诵两段巴赫的曲子。四岁时,他就能够演奏巴赫的组曲。不久,一位给他以很大影响的人进入了他的生活,那就是艾萨克·斯特恩。“第一次听他演奏时,他才六岁,大提琴都比他高。”斯特恩回忆道。马友友一家移民到美国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