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現代新儒家開宗大師熊十力對《莊子·天下篇》情有獨鍾,《讀經示要》多次提到這篇文獻,專門論及莊子時,亦僅涉《天下篇》和《大宗師篇》.十力不認爲《天下篇》是莊子後學所作,而認爲"當是莊子自序",因爲"其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文奥而義豐,恐非莊子莫能爲".①十力一生著述的主要成就同樣見於"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倘若如此,十力先生對《天下篇》情有獨鍾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天下篇》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史經典文獻.不過,這篇"莊子自序"之所以讓十力先生感到"極親切",首先因爲《天下篇》讓他看到了何謂"獨舆天地精神往來……"的"見高而識遠"(《全集》卷三,頁776)——十力晚年自號"漆園老人",想必舆此有關.  相似文献   

2.
<正> 唐鉴(1778~1861),字镜海,湖南善化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其人为学宗洛闽之学,主敬以立其体,忠恕以致其用,非有裨于身、心、意、知之理者,不予考虑;非有关于天下国家之事者,不用其功。他笃信程朱,力崇正学,于阳明不为调停之论,一时学者翕然宗之。当时倭仁、吴廷栋、窦兰泉、何桂珍、曾国藩等学者"皆从公考德问业",讲求性理体用之学,唐鉴可谓引导道咸同时期理学复兴的  相似文献   

3.
<正>在程、朱"道学"已为正统的明代,先前曾与程、朱"道学"相抗衡的象山之学,在长期"泯然无闻"之后,被王守仁所继承和发扬。他敢冒"天下之讥",一洗陆九渊"无实之诬",改变"是朱非陆"之"论定",以使"于今且四百年"的陆学,恢复其"圣贤之学"的地位。由于王守仁的这种历史作用,故后人把他和陆九渊并称为陆王"心学"。黄宗羲说:  相似文献   

4.
朱熹诗论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呈现出理学化的特点。当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朱熹主张"诗不必作",但受其道统论和心性论影响,朱熹又认为人之情感可"以诗发之",承认了诗歌创作的合理性。朱熹从其文道观出发,提出诗"不用多作",对"适怀"娱心的诗歌创作加以限制,并以平易自然作为诗歌的审美追求,肯定"真味发溢"的诗歌,而否定有意而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5.
理、气是理学奠基者二程理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二程在强调理的本体作用的同时,还缘气以论性,将"气"作为载"性"(理)之具,由"气"承载"理"、"性"的传播与"分殊".因此,从"理一分殊"的角度看,"气化流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无"气"便无"理"之流行.笔者还从宇宙本源及宇宙发生学角度探析二程理先气后、理本气末、理气不离的关系,以阐示"气"在理学中的理论价值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説"嗜欲" 本文首先嘗試分析明清之際士人有關"嗜欲"的一些言説. 我注意到,不止一個論者對博弈這種近人看來决無"不良"的嗜好懷有警惕.本文所論的時期,張履祥(1611-1674)批評嚴穎生的每到一地"輒以圍碁留止數日",説其害有三,其一即"耽物喪志",另兩害則爲"廢時(隳)業"與"比之匪人"①.博弈而"比之匪人"最難以避免--你并非總有可能慎選對手.劉宗周門下,陳確(1604-1677)本饒才藝,却因了儕輩的勸戒"遂爾輟弈,并與弈類者亦罔勿禁绝"②.據許三禮<海寧縣志理學傳>,陳確"自奉教蕺山,一切陶寫性情之技,視爲害道而屏绝"(<陳確集>,首卷,頁1).  相似文献   

7.
儒家是一個追求理想的士人群體,他們以"道"作爲儒家價值體系的核心,倡導士君子的人格理想與王道的政治理想。但是,儒家諸子又是一個有務實精神的士人群體,他們追求的"天下有道",在"大同"和"小康"的時代是不一樣的。其實,儒家之"道"的價值體系是一個包含理想與現實的價值等差序列。儒家之道奠定了儒家士大夫的價值基礎和思想傳統,成爲儒教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中,其核心思想的来源是儒、佛、道三家.儒家美学以仁义为基础,提倡"尽善尽美","充实之谓美".佛家美学以"真如"为核心,推崇"远、虚、淡、静"的审美情趣.道家美学以"道论"为依据,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就此而言,可以说作为中国美学中永恒追求的至极意境,正是道论在艺术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9.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老子指出了水的上善特性: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处众人不愿处的低下而心甘情愿,这样的品德接近于道.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的这种品德,并要人们以水的品格来表现自己,做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0.
文艺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是去选择"复古"还是"西化",因为二者都是绝对的、片面的."民族性"首先要求彰显"自我",在全球语境中具有合法性;"现代性"则需要当代知识分子正确处理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关系.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民族性也不等于传统.现代性离不开民族性的"中和"和"致用",民族性离不开现代性的"继承"与"发扬".因此,要尽快找出"自我"和"他者"的共性和差异,在公共空间内展开对话和交流,这不仅可以确立自我存在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形态文艺,共同推动中国文艺从"高原"走向"高峰".  相似文献   

11.
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中将孔子定位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孔子的思想范式是"以仁入礼",其理论形态是由中庸贯通学而、仁学、礼论形成的君子学说。孔子论中庸,首先定义"中庸之德",然后赋予其"中正"和"不损"双重规范:由于中正,"中庸之德"应普遍遵循;因为"不损","中庸之德"不可逾越。从修习讲,持守"中庸之德",是调节个人利害和生活,达到心正,涵养仁德;从践行论,持守"中庸之德",做到行正,实现公道,维护社会秩序。"中庸之德"既是"中正之道",亦是"不损之德"。其"不损"的行为原则,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正"的功能发挥,就是日用伦常。  相似文献   

12.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13.
学者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故乡柳树河村,不知何时兴起每个人都要有两个三个名字,一个是"官名",是按辈份儿由教书先生给改的;一个是"乳名",是出生后由父母或亲友给改的;还有少数人被人改了绰号,有些绰号会顺延几代,叫做"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5.
胡宏提出经所以传义的思想,重理义、重道是胡宏经学的显著特点;由此批评汉学章句训诂之末;主张经史结合,把义放在经史之上;重"四书"及"四书"义理之学,其地位在"六经"之上。胡宏的经学思想体现了时代思潮的转向,为宋学与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学人寄语     
戴璉璋 《中国文化》2013,(1):2-F0002
马一浮先生讲述六艺,绝对不只是要传授一些古代文献学方面的知识而已。他有使人人"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的弘愿,他要凭藉六艺之道使人们"尽己之性,尽人之性",以体现"圣人之盛德大业"。马先生说:"六艺之教莫先于《诗》";又说:"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所谓六艺,毕竟有"六",如今只著重《诗》与  相似文献   

17.
正历来论及中国古代的经学起源,必述及孔子而往往忽略子夏。《礼记·乐记》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然则无述者,作者焉明?如能将孔子与子夏共同研究,则对经学起源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入。一、孔子开启经学儒名或在孔子前即已存在,《周官》九两掌民者"四曰儒以道得民",若然,则儒在周代本为官师,掌以道艺教民之职。后来官失其守,儒则作为一种称谓在社会上被使用开来。《左传》  相似文献   

18.
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了全球化体系,而伴随着这一痛苦的社会现实,代之而来的是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嬗变.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就从"冲击—回应"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是与儒家的"道",亦即中国自身的主要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出于某种原因,当近代中国人被迫求助于外国的"道"时,将国家置于文化亦即"天下"之上,也就成了他们的策略之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即中国自身"天下共主"的文化心理认同被剧烈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世界的重新体认,然而这一过程却不是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强制渗透.中国知识分子再也不能用历史上"华夷"的观念看待这一次历史巨变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在西方科技理性面前荡然无存,传统儒学构建的"道统"体系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9.
赏沙溪之美     
玉泉 《大理文化》2021,(8):81-83
沙溪如同一个在时空中的老物件,待擦拭去岁月的尘埃,才看见精工打造、熠熠生辉的模样;又如一所藏在深山的老宅,老宅就像从岁月中走出的古典美女,婀娜多姿、庄重雅致.我不知沙溪之名从何而得,却可见古镇外围一条河水清澈明亮绕镇而过,河畔的碎石在流水的冲洗下洁白如玉,座座石桥横卧水面古朴苍劲,两岸树木苍翠欲滴,偶有鸟儿从河面翩跹飞过,一如杜甫所写"渚清沙白鸟飞回",又如王维笔下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相似文献   

20.
"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以降,无不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但却有所不同。荀子提出"壹于道",注重对"道"的知与行,其主要特征是加强了"心"在"知道"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心"的修养,且始终是以"中"贯穿"虚壹而静"的修养过程中,"虚""壹""静"三者均需要在"中"的规范下完成,"中"既是其本体之依据,也是其实践之方法。荀子通过"知"构建了"心"和"圣"(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知"来描述"圣",通过"心"来实现"圣",以此实现儒家"成圣"之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