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我在中东地区当记者时,同西方派往那里的记者常有接触,现在我把自己观察到的西方记者的长处与短处作些介绍,供同行们在业务研究上借鉴、参考。中东是当今世界最动乱的热点之一,是出新闻的地方,也是西方各国舆论机构十分关注的一个地区。西方新闻机构派出大量记者常驻在这里。据统计,除临时来采访的外,每年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有近400名之多。绝大多数记者来自美国或西欧地区,其中有些人虽住在开罗,跑的却是全中东。有些人在中东辗转十多年,几进几出,被公认为“老中东”。西方记者和西方新闻机构在从事业务活动中,有他们的长处和可以凭依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入埃及记     
正2010年12月29日,我登上了中国海南航空公司北京至开罗的航班,开始了三年的驻外记者生涯。赴任前,朋友听说我要去埃及常驻,往往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可以天天看到金字塔了""埃及是中东和非洲难得的净土",往往是朋友们对埃及的第一印象。谁承想,我刚到埃及不足一个月,席卷西亚北非的"革命"浪潮就汹涌而来,日复一日的示威游行主导了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平静的生活秩序被动荡的现实打乱。从2011年到2013年,  相似文献   

3.
在我当驻开罗记者的一段生涯里,我觉得有一个收获是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埃及人,也有其他国家的人。他们中间有新闻界同行,也有外交官、政府官员、企业主、学生、歌唱家和电影明星。他们待我就象待自己人一样,我也把他们看作是我熟悉埃及社会和熟悉阿拉伯情况的引路老师,向他们学习到许多东西。  相似文献   

4.
埃及是中东最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国家。1937年,设在开罗的美国人大学建立新闻系。开始时,课程仅限于有关技术,用英语和阿拉伯语讲授。后来改为4年的正规学制,课程广泛得多。有关新闻的理论问题也在讲授之列。教师全用阿语讲授,特別注意将民族艺术性和新闻业务结合起来。 1940年,开罗的埃及大学艺术系内设立编辑、翻译和新闻研究所。该所招收大学毕业生为研究生,学制两年,1948年改为3年。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19  相似文献   

5.
1991年11月21日深夜,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正式表决,以11票赞成、4票弃权的绝对多数,选举埃及负责对外关系的副总理布特罗斯·加利博士为新的联合国秘书长,并决定报请联合国大会予以确认。1992年1月1日,这位埃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就成为联合国194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的秘书长。我对加利博士并不陌生,在埃及采访一些国际会议时、或在我国驻开罗大使馆举行的重大招待会上,常有机会见到他。然而,真正认识加利博士,则是在去年7月30日。那一天,经埃及外交部和新闻中心的  相似文献   

6.
日前,常驻东京的外国记者团同日本的新闻宣传机构发生了深刻的对立。对立的原因在于日本的记者俱乐部制度限制了外国记者的采访自由。这次对立的直接诱因是1985年2月在成田举行的采访金大中的记者招待会。金大中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人物,外国记者都想去参加这次记者招待会,可是,主办单位限制外国记者采访人数,并驳回了他们的采访请求。以这次事件为开端,拥有一百四十家新闻单位、四百余名记者的外国记者驻日本新闻协会,向安倍外相和日本新闻协会递交了抗议书。其内容是,对记者俱乐部制度的背景作出  相似文献   

7.
采访阿拉法特进入加沙□王岩1994年6月29日,埃及首都开罗的天气异常闷热。下午4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朦胧中惊醒,听筒里传来了新华社驻开罗中东总分社领导十万火急的声音:“埃及外长突然宣布:阿拉法特后天返回加沙。”鉴于此事件新闻性重大,总分社领导早...  相似文献   

8.
不管人们如何评论,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总是个迷人的新闻人物。他的奇闻轶事,异行怪癖,无论是见诸报端的,还是口头传播的,我自认为知道得还算不少。但不知何故,知道得愈多,愈欲一睹其真容。 1990年11月末,海湾危机爆发已近四个月,经多方调解无效,战争危险迫在眉睫。这时,卡扎菲颇为自信地露面了。他在伊拉克、埃及、沙特、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间紧张斡旋之后放风说,“调解将取得突破性进展”。11月26日,埃及记者和常驻开罗的外国记者得到通知:卡扎菲将于次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重要讲话”,欢迎前往采访,一天往返,膳食、交通均由利比亚提供。  相似文献   

9.
我不知道,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华盛顿是不是拥有常驻外国记者人数最多的。但是,华盛顿的常驻外国记者的队伍是很庞大的——500多人。因此,至少可以说:华盛顿是世界上拥有外国记者最多的城市之一。不过,在美国,它还只居第二位。纽约的常驻外国记者超过了600人。洛杉矶约200人,占第三位。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记者常驻美国首都?其原因不难理解。作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架波音727专机,把120余名阿拉伯和外国记者,从开罗带到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这些“无冕之王”不是去采访重大的突发事件,也不是去参加盛大节日庆祝活动,更不是去观光游览,而是应邀去出席一次记者招待会。 1990年8月19日中午,埃及新闻局受利比亚当局委托打来电话,通知新华社开罗分社派一名文字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于次日中午乘专机去的黎波里,参加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上校举行的记者招待会。通知说,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利方即派专机送回。接受这  相似文献   

11.
采访卡扎菲的﹃飞行集会﹄李建忠今年5月1日,应利比亚方面的邀请,我们三位新华社记者同各国驻埃及新闻工作者七八十人,一道乘专机从开罗出发,前往乍得首都恩贾梅纳,采访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那里举行的“飞行集会”。自1988年洛克比美机空难以来,联合国对利比...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2008,(11):25-2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17日签署第537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条例》共23条,同1990年公布的条例相比有了重大变化。比如,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陪同,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日,中国政府颁布<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取消了1990年公布的<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中对于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在华采访活动的限制(指外国记者在中国大陆采访,应当向有关外事部门申请,并得到同意),规定外国记者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即可在华采访.  相似文献   

14.
战云笼罩的国家1992年6月23日,我离京前往战火甫熄的伊拉克。第一站到达埃及首都开罗。我在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接受了短暂的培训后,飞抵约旦首都安曼,并于1992年8月8日,搭乘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信使车,跨入伊拉克国门,踏上了这片战火频燃的热土。身穿沙漠迷彩服、头戴贝雷帽的伊军士兵们,平端着冲锋枪,如临大敌般地仔细检查着过境者的每一件行李。在伊拉克的任何地方,没有官员的陪同严禁拍照。新闻部管理外国记者的一位官员对我说:“穆萨(我的阿文名字),你要时刻记住:这里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之  相似文献   

15.
1月14日,新华社正式通知我们和摄影记者王继雨三人赴沙特阿拉伯采访。正当我们等待沙特方面的入境签证和加紧行前准备工作时,海湾战争于17日爆发了。在沙特签证一时拿不到的情况下,总社决定派我们先到中东其他国家采访,一旦签证下来,再分头前往。于是,郭晓勇去叙利亚,朱界飞去以色列,王继雨去土耳其,然后我们两个又在开罗会合。 2月24日,我们从沙特驻埃及使馆拿到等了一个多月的签证,第二天一早就飞往沙特首都利雅得。这时,海湾地面战斗已经打响。整个中东地区都笼罩着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2008,(11):6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公布 据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签署第537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条例》规定,外国记者在中国境内采访,  相似文献   

17.
8月2日凌晨,伊拉克10万大军以闪电般的速度袭击科威特,一场空前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在海湾地区随之爆发。作为新华社驻中东记者,我有幸直接参加了这次危机的新闻报道工作,同时也有机缘从近距离对美国同行的工作进行观察和研究。全力以赴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新闻界全力以赴投入报道,驻开罗的美国各新闻单位当然也是忙得不可开交。过去,美国之音每天对中东广播13个小时,从8月15日起改为昼夜24小时广播。一个多月中,美联社每日播发的新闻中有关海湾危机的内容至少占1/3,最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笔者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了科威特和埃及,同科、埃两国的新闻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科威特和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乃至整个中东、北非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两国的新闻事业也较为发达,埃及的中东通讯社和科威特通讯社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通讯社之一,埃及的金字塔报是最大的报社,科威特电视塔的高度列世界第五。它们每天都  相似文献   

19.
今年10月中下旬,应埃及国家 新闻总署的邀请,我随上海新闻采访团一行,访问了埃及这个美丽的国家。在访问期间,有机会与埃及的同行交流,了解了一些传媒的运作情况。总的感觉是,埃及的报纸版面比较传统,言论比较活跃,办公条件比较简陋,而制作条件相当先进。 像世界上许多城市一样,埃及首都开罗的街头常常可见到大大小小的报摊,花上相当于2元人民币的钱就可买上一份报纸。宾馆的客房里每天免费送上一份报纸。埃及的报纸大都有二三十版,主要是用阿拉伯文。英文和法文印刷。埃及全国每天报纸的发行总量达到300万份,其中金字塔…  相似文献   

20.
难民事务记者 2015年初,英国《卫报》驻开罗记者帕特里克·金斯利为了报道,需要经常前往埃及之外的地方.为了查清走私分子贩卖人口的网络结构,他自然要前往欧洲.而随着调查越来越深入,他掌握的有关难民话题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也就越来越多,埃及这个地方的新闻对他来说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