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19):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2.
作家简介许钦文(1897-1984),原名徐绳尧,生于浙江山阴。1917年毕业于杭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师。1920年赴北京工读,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并因乡谊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自称是先生的"私淑弟子"。192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晕》,此后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和杂文,受到鲁迅的扶持与指导。1926年由鲁迅选校、资助出版短篇小说集《故乡》。作品描写的多是浙江的人情世故,颇受好评,鲁迅先生将其列入"乡土作家"之列。1927年离开北京到杭州,抗战爆发辗转福建各地,胜利后复回杭州,前后20余年,一边教书,一边写作。  相似文献   

3.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序》是鲁迅先生于1922年12月3日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作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23年8月21日北京《晨报·文学旬刊》上。在《自序》中,鲁迅先生通过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目的和经过,表达自己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5.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当时的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社里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都要演年规社戏。它与在剧院里上演的供人欣赏品味的文明戏不同,是在绍兴这一江南水乡上演的用来祈福的地方戏、风俗戏,于是乎办戏演戏看戏的过程中就必然蕴含着浓郁的风土人情。课文只是节选,原文开篇还用了较多篇幅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  相似文献   

6.
在呐喊声中探索道路——论《呐喊》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收集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1922年的《社戏》等十四篇小说。从小说反映的内容看,《呐喊》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真实面貌,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现实,是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一面镜子;但从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看,《呐喊》实际上刻划了鲁迅先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民族解放道路的轨迹,是鲁迅先生追求梦想的形象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其中收录了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14篇小说。书名之所以定为《呐喊》,先生在该书的《自序》中具体而详细地解释道:“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以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我们读《狂人日记》,便真切地听到发自先生体内的呐喊;读《阿Q正传》、《故乡》、《药》,仿佛看到先生因农民的麻木、不觉醒而振臂高呼;读《孔乙己》,我们同样体会到先生对那些受封建…  相似文献   

8.
1922年,赵景深先生翻译了契诃夫的小说《樊凯》(通泽《万卡》),他把“银河”(Milky Way)译成了“牛奶路”,遭到了鲁迅先生的嘲笑。鲁迅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相似文献   

9.
(一) 全日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用的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是一篇优美的、战斗的散文诗。此文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选来,作于1925年1月24日,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第十二期上,副题为《野草之九》,署名鲁迅,后收入《野草》。《野草》是鲁迅先生重要的作品之一,共收集了23篇散文诗,创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9月。这段时期,我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很严重:一方面,美、英、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连载,到1922年2月12日载完,每星期或每两星期刊登一次,后被收入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发表至今已有七十余年了。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影响时间之长,无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最。  相似文献   

11.
英雄岂短儿女情──读毛泽东《贺新郎》《蝶恋花》罗浩波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毛泽东诗词选》中,有两首词,恰恰印证了鲁迅先生这一睿智的体悟,那就是毛泽东于1923年写的《贺新郎》和1957年写的《蝶恋...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厦门若干史实考(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九年暑假,我们在厦门继续就鲁迅在厦门的一二史实作了短期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和调查中发现的线索作一简要报告,以就正于老师、同学和各地研究者。 (一)《波艇》月刊的创刊年月《波艇》是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指导厦大学生创办的一种文艺期刊,鲁迅先生的《厦门通信》即发表于该刊第一号。关于《波艇》月刊的创刊年月,一九五八年八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九卷在“波艇”条下有注云:“一九二六年冬出版二期后即因鲁迅和负责撰稿的学生陆续离  相似文献   

13.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1,(10):44-45
1918年4月,鲁迅先生应老同学钱玄同之约,创作了《狂人日记》,发表在当年五月的《新青年》上。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至1922年10月,他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等小说,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鲁迅作于1924年至1926年的一本散文诗集,它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先生这一时期的心境:孤独,悲哀,痛苦,绝望与失望,到最后的希望与向往(《一觉》等)。这一切情绪交织着向鲁迅先生进攻,这该要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才能承受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与痛苦呵!这种情感与思想以及先生处理它们的表现,在《野草》中,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在《秋夜》与《过客》中。《秋夜》是《野草》首篇,作于1924年9月,首次发表于1924年12月的《语丝》。历来的评论家对于《秋夜》中鲁迅孤独、悲哀而痛苦、阴冷的自我形象,总有所忌讳,不敢探谈,怕有…  相似文献   

15.
李■,何许人耶?1981年前出版的《鲁迅全集》做了注释,1981年再版时又重新做了注释(《鲁迅全集》第四集631页)。然而两次注释,虽然一次比一次具体了,却仍旧是述而不详,读者仍旧坠于五里雾中。 30年代上海文坛,一张以乌鸦为记的《涛声周刊》(1933年10月21日发行,第二卷第四期)上登载了一篇《读伪自由书》的读后感短文。作者署名李■。短文的末尾有这么一段: “……那天见鲁迅先生吃饭,咀嚼时牵动着筋肉,连胸肋骨也拉动着,鲁迅先生是老了!我当时不禁一股酸味上心头。记得从前看到父亲的老态时有过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自1922年发表至今,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究其原因,主要人物阿Q形象的鲜活性应是重要因素。作者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鲁迅先生真的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  相似文献   

17.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受结构主义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有关理论的启发,将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视为鲁迅小说整体进行系统考察,得出了民族灵魂不断建构的结论。文章结合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小说作品的实际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认为鲁迅小说民族灵魂的建构是受控于其思想发展水平的,是在鲁迅先生最终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时才得以最终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19课,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32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作者通过记叙鲁迅先生生活中的几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认真严肃,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20.
《叫化活该》是徐志摩创作于1923年的一首爱情诗。本文通过其与《先生!先生!》的对比,从诗歌分析中再现徐志摩1922年末到1924年末与林徽因的感情坎坷。体会徐志摩这首凄惨的爱情挽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