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贯中在历代的传说基础上,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中国文化向来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关羽代表了一种道德精神,代表了忠义,忠义是关羽成为儒家崇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在历代的传说基础上,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中国文化向来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人们尊崇偶像也总是道德超过了宗教、美学等含义.关羽代表了一种道德精神,代表了忠义,自然也就成了最受大众欢迎的偶像.  相似文献   

3.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关羽的胡子装在锦囊之中,他的旧衣罩在新衣之外,他的"忠""义"都是装在套子里。关羽的美髯表现了他的自恋。关羽是一个中国式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相似文献   

4.
细看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代君主有不少是只能与臣民同享乐,却无法共患难。然而在三国时期,刘备作为君主,既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结成"鱼水之谊",又能放下身段与关羽、张飞结成异性兄弟,这种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组合关系,与其人物意象的生成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平话>中有以下描写:汉帝外孙刘渊把晋怀帝抓获,处死在刘禅庙前,并以此祭祖.不久,晋国灭亡,刘渊即汉帝之位,全书至此告终.这与<三国志演义>的结局有所不同. 刘渊是五胡十六国之汉的建国者,在北齐·魏收的<魏书·匈奴刘聪传>中有所记载(刘聪为刘渊的儿子).唐·房玄龄等的<晋书>中有传.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平话>的结尾是根据<晋书>编写的.<晋书>有两、三种建安坊刻的宋元刊本存世.但是,<三国志平话>的"编者"不仅仅是依据<晋书>,还依据以<晋书>等改编的<资治通鉴>乃至<通鉴记事本末>编写了<三国志平话>的结尾部分. <三国志平话>的"编者"还从<晋书·刘元海(刘渊)载记>中把龙神的因素加到关羽的形象中.起初,关羽和刘渊的形象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在<晋书>的刘渊形象中,以发现玉玺这一情节为关键,早已被注入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关羽形象.归根结底,刘渊的须及爱读<春秋左氏传>的因素从关羽形象中袭出,而关羽的龙神因素则从刘渊形象中获得.  相似文献   

6.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叙写了一些特殊的关羽故事,在忠、义、勇、智之外,塑造了关羽形象的另一面头脑简单、无情无义、自私、无礼、残忍、势利、心胸狭窄。这一另类关羽形象的塑造,致使民间叙事中关羽的整体形象出现分裂和矛盾,凸显了民间叙事和文人叙事在关羽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其差异的出现与创作主体、接受对象及关戏演出的文化功能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小说大典,它的故事情节千变万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书中诸多人物已成典范,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已行成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其中以关羽人物形象为著。历史上关羽是一位"忠义"、"勇猛"却又骄傲自负的将领,罗贯中抓住这一人物特征,运用艺术的构造和渲染,通过虚构故事情节,突出关羽的"忠义"品质和"才华过人",达到一种渲染的效果。结合《三国志》著作,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忠义观,并深入探索此等观念形成原因,将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奉献文学。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要认识的世界是无限的。知识的海洋浩瀚苍茫,阅读,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世界的窗。走近这扇窗,奇妙精彩的画面便会涌向眼前。阿拉丁神灯,带给我们无限的神奇和遐想。牛郎织女,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世间的美丑与冷暖。还有关羽的英勇,海伦的坚强,海的女儿的善良。走近这扇窗,我们就能穿越时间隧道去体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域,汉、蒙、回、满各族人民多年来繁衍生息,以及历代毗邻省区大量的移民,在这块广阔的沃土上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征和民俗文化。内  相似文献   

10.
"人气"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学人都曾发展和丰富该理论,刘勰亦然,其努力主要体现在《文心雕龙》中。本文仅择其"体性"篇,阐释其中"人气"的分类、形成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Fibonacci数列一直为历代数学家所重视,近期成为初等数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相领项之比构成的数列极限为黄金比这一性质,本文给出一种高等数学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五岳等祭祀用乐是属于吉礼的用乐,因此承载着历代皇帝祭祀用乐的泰山祭祀用乐,则是礼乐的重要一部分。鼓吹乐的形式自秦汉确立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鲜明的特色贯穿于中国传统的历史脉络。对历代泰山祭祀用乐的辨析,即泰山祭祀用乐是地方官府鼓吹用乐、民间祭祀用乐及俗乐的一个大融合。揭示泰山祭祀用乐与鼓吹乐、以及民间祭祀用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从汉代到唐代,历代统治者都用明确的人才标准来规范文学之士。在历代的"求贤令"、"求贤诏"等政治文献中,这种标准历历可见。相对于唐代以前诸朝而言,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是一种综合了儒学、文辞、智略、品德诸因素的文化实体,它既肯定并要求文学的独特性,又强调并鼓励文学的政治性;它既没有回复到汉代的文章与学术合一的文学概念上,也没有走向片面地追求词采和声律的境地,是比较健康的。  相似文献   

14.
童奚 《阅读》2011,(6):F0003-F0003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谁赢得农民就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  相似文献   

16.
王宝琪 《阅读》2013,(3):19-19
董林杏仙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从不收礼,但有一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患者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患者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了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杏子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相似文献   

17.
年号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直至清朝结束。在年号使用的漫长历史中,由于历代统治者经常改元,因而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年号。在众多年号中,带"天"字的年号使用最多,这与"天"字自身的含义和历代统治者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统治者借此向全天下昭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化。而历代"天"字年号的使用又存在一些特点:历史分裂时期的使用频率高于统一时期,胡汉政权对峙时期胡族使用频率高于汉族,前期政权、胡族政权"天"年号的使用要少于后期"天"年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杏花村文学相关文学作品的作者虽然均为历代文士政客,但大多数是生活于民俗境界中的地方文人和地方官员,因此其文学特性表现出更多的民俗性。杏花村文学遗产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历代文学作品中杏花村文学意象的传承,二是历代文人对地理杏花村所在地的吟咏成果及相关民间传说。地理杏花村文学遗产集中在贵池杏花村一地,清代初年至民国初年,先后有两部村志记录了贵池杏花村丰富的文学史料。杏花村文学作品主题集中,来源复杂,作者众多。作品既有传统的诗文,也有流传于杏花村周边的民间传说。这些文学遗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文献、认识、传播、美学、民俗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发展在古代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关于“小说”的观念也随着创作实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目录学与文学研究存在一种密切的关系,从历代官私目录对小说的著录部次异同情况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反映着传统小说观念不断演进的轨迹。本文试图以此为立论基点,将古代目录与小说观念两相比照,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伏羲居三皇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以其伟大的创世之功受到人们的尊崇,历代文人颈扬之辞更是绵廷不绝.这些赞扬之辞既有对伏羲功德的肯定.也有针对社会问题对上古淳朴世风的怀念和理想化描述.从中可充分体味到伏羲在历代文人心目中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