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亡”这一看似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很容易进入孩子的生活领域,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在日常教育体系中,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教育却很少涉及。事实上,不敢触碰死亡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我们可以选择用文学教育的方式温和地对学生进行死亡文学的启蒙教育,用文学的方式引领学生认识死亡,试着去了解生命的本来面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让他们在文学的阅读中感受生死之痛,同时也体会到爱、勇气和希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2.
厉育纲 《家庭教育》2013,(11):34-35
生命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生命的死亡,曾经是儿童教育的禁忌话题。如何让孩子坦然接受生命中的生、老、病、死,拥有豁达的胸襟,懂得生命的深意,考验的是教育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死亡,庄子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方向来解读死亡。庄子在对死亡本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体认、关于死后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待死亡的人生态度等方面,都给予我们一个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全新视域,让我们看到了死对于生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庄子在死亡问题上是具有对生的超越性的,表现在用死后归于永恒的道来解构有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融合进无限的道中,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坦然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4.
死亡,长期以来是个禁忌的话题,这无形中给死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何挖掘死亡的积极意义来观照学生的生命,是死亡教育的职责。文中从以下方面来阐释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的涵义、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教育的意义,以及实施死亡教育的途径。死亡教育从死亡的角度来关照生命,以死亡为切入点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彰显出生命应有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灾难、死亡、生命——灾难片的审美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好莱坞的灾难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体现了人类存在的永恒话题———灾难、死亡和生命,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本文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灾难片满足观众的生命需要:它让观众享受视听大餐,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紧张的心理压力;它让观众反思生存境遇,深入思考灾难、死亡和生命的话题,追问生命的意义;它让观众体会被救和救世,得到被救的欣慰,激起英雄意识,产生崇高美感。  相似文献   

6.
生命     
生命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高深的话题,但当我学过《生命·生命》后,当我了解了杏林子坚强的人生后,我就时常在想: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有时很简单。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的丛飞虽身患绝症,却为了救助儿童奔走、  相似文献   

7.
活着的意义     
周旋 《新读写》2008,(2):58-58
面对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作者以理性的笔调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对于“天堂”、“地狱”以及“重生”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在思想上的成长。文末提出,“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无限的未完成”,由自己的心路历程,完成了对死亡这一伤感命题的参透。  相似文献   

8.
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意义     
从古至今,多少名人在探索生命最高价值的崎岖道路上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从司马迁的生死观到蒙田的《热爱生命》再到陆幼青的《死亡日记》,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孩子必经的一堂人生课。目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尤其是清明节前后,关于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更是颇受关注。的确,清明节是对孩子开启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不过,生命教育不仅包括死亡教育,还包括生存教育、成长发展教育。而且,除了清明节之外,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是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关于死亡的话题,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个体尤其是未成年人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和态度,容易采取极端的言行。在当前,要重视生命教育,开展死亡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课程目标的确定死亡教育意图指导个体透过思考人生的终点——死亡来反观整个人生历程,树立敬畏、尊重、珍惜、热爱生命的态度,维护生死尊严、丰富生死智慧、强化生命追求。初中阶段的死亡教育  相似文献   

12.
钱雨 《幼儿教育》2022,(4):10-11
大人们对死亡总是讳莫如深,不愿意和孩子提起,觉得这个话题与孩子无关,说了孩子也不懂,还会吓坏他们.其实,当我们用一种教育的眼光看待死亡时,死亡话题完全可以变成富含儿童哲学意蕴的对话,孩子会很有兴趣地表达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观点很可能令你惊讶、赞叹.  相似文献   

13.
石英 《文教资料》2008,(2):22-23
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其解释生命与死亡是有难度的.在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这一话题却以看似平常的方式进行了处理,这种寻常体现在冷静的叙事态度,平静的情感指向和诗意的生命意义探索上,而这种看似寻常的方式却是契合了幼儿心理接受的方式,是一种寻常中的奇崛.  相似文献   

14.
一、确定话题演讲者在平时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话题的时候,对报纸、电视多次报道的社会弱势者的非正常死亡事件(长沙一流浪者在立交桥下睡了15天最后冻死)很有感触,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个冬天特别冷,我被寒冷击中,尤其是看到流浪者冻死的消息后,我差点落泪了,生命来之不易,失去却这样无声也无息。”于是,确定了“这个冬天有点冷”这一话题。二、素材收集  相似文献   

15.
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必要的危机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对于花骨朵般稚嫩的 孩童,这个话题过于沉重,却难以回避。 且看一组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第一杀 手”,每年因意外伤害丧生的孩子有四五十万,占这个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31.3%,是发达国家的3倍至11倍!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人生的永恒话题;死亡是艺术的永恒话题.作为生命终点的死亡是悲哀而丑恶的,但作为艺术起点的死亡却可以是美丽而崇高的.如果说火莲花上涅槃的佛祖代表了死亡的美丽,那么十字架上的耶稣则象征了死亡的崇高.死相对于生.生与死构成了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尽管来源于加缨对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推石上山的故事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已成为现代人重视过程而轻视结果的流行观念的精神支撑,但我想它仍然不能撼动终点的地位.因为无权选择起点的人却未必不可以选择生命的终点.死的方式和时机常常可以浓缩整个人生的意义.人不会因为出生的贫富而不朽,却能因为死亡的不同而遗臭万年或流芳百世,甚至死亡常能构成人生绝顶的美,此时,便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言:“美是一种可怕的东西”《长拉玛卓夫兄弟》.西绪弗斯永不停止、循环往复推石上山的过程是可怕的.诚如加缪所言,他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体现了人的不屈服的(?),但如果我们用人  相似文献   

17.
生死     
【相关题目】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生死不离生命的价值轻于鸿毛,重于泰山面对死亡阅读下面材料,以生与死为话题或结合四川震灾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8.
陈尚君 《读写月报》2023,(13):27-32
<正>有生必有死,再伟大的人物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韩愈幼孤,靠兄嫂抚养长大。从家人到朋友,他见到了太多的死亡。他恪尽后死之责,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文字。由于早失怙恃,南北奔走,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他很早就觉得自己早衰。活到虚岁五十七岁,他已经很感到意外,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之从容镇定、守道不移,也都留下了可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9.
死亡书写一直以来都是儿童文学创作中较为敏感的话题。随着当代儿童自杀率的提高,如何让儿童文学蕴含生命教育和死亡哲学的双重内涵,成为儿童文学作者思索的问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顾鹰的童话用爱作为死亡书写的底色,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温情的生命故事,赋予儿童读者成长的勇气。本文结合顾鹰的《狗先生》和其他作品分析顾鹰童话中的“死亡”,主要聚焦《狗先生》的时空观、伦理观、生死观,探索顾鹰作品中死亡书写的疗愈价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生命永恒     
“生命永恒”是老话题,但本文有独特视角——孩子的眼光。死亡,“被埋到泥土里去,那一定很黑,他不害怕吗”;活着,“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可以玩,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可以吃……”。作文在写“死亡,是生命的一种回归”时,用的还是“(中篇童话《青鸟》中的)孩子们”的眼光——“无数的小鸟、小动物在欢快地嬉戏”。始终坚持同一视角,主旨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