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英、新加坡、韩国等国高校招生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录取的标准之一,应建立综合的录取选拔体系.高校应有高度的自主权,能自行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标准.  相似文献   

2.
自2007年9月北京市高一学生进入课改之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和作用因为没有先例可循,一直是学校和家长们关心的重点。此前,市教委表示,综合素质评价将在高三时作为高考录取依据向高校提供。有关负责人透露,综合素质评价将不会折合成分数计入高考总分,最终向高校提供的是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是多元的,它可为高校录取提供参考,而它最大的功能是为高校的"特招"和"自主招生"提供合理化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教育改革确定了高考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如何科学、客观的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高中学校乃至学生的关注重点.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通过模型构建、数理计算、综合分析等进行例证,探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浅议高考改革新方案的综合素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虽然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录取是"软挂钩",但这一改革毕竟是多年来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高考迈出的"破冰"之旅,因此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推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化,并合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校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择优录取;学校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学校依据考生志愿、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择优录取;学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一贯表现和报考专业的顺序,综合考虑,择优录取;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以上内容均摘自几所高校今年招生章程关于录取原则中的部分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择优录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的确,"择优录取"已经戍了高校录取考生的一个原则之一。那么,什么是"择优录取",高校在执行这一原则时会有怎样的考究,考生志愿如何做才能对自己的志愿有利……这些疑问,请看本期高校招办主任如何说。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陷入了行政部门要求与学校师生应付的困境。走出这一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把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高校招生硬挂钩。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和功能,而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则是次要目的和功能。选拔功能对于中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为使高校招生能够有效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一要改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计分方式;二要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效度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7.
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要求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理论上讲,综合素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并调动心理、社会等资源以解决复杂任务的能力,对其评估需要考察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表现。在政策层面,国家将综合素质划分为若干维度,并要求高中学校组织记录,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根据上海市综合评价改革九所试点高校以及上海纽约大学的录取实践发现,综合评价试点高校通过组织校测、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综合高考与学业考试成绩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一条综合评价招生的路子,并取得一定效果。为深化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提升招生能力,高校需在招生中进一步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提高综合评价录取程序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为综合评价招生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自首次提出到如今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高校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始终不明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规定的明朗、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实施素质教育现实背景的需要,为高校招生办参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可能性。高校招生办参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理应承担起主人翁、设计师和裁判员的三重角色,改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人才评价观,制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方案和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考"硬挂钩"的方式,为高校招生办参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被纳入高考招生体系,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对于中国高考改革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在肯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高校招生录取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问题却引发了学者们的担忧。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改革中面临诸多公平性困境,如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政策欠缺、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价主体对高考的功利性追求等。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的改革与出路需要政府、高校、普通高中学校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应促进评价方式的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一时间,综合素质评价成为"网红",颇受关注。不少省、市、自治区都积极尝试如何在高考录取中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衡量依据。在笔者看来,综合素质评价若要在高考录取中落地开花,需要突破三道难关。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山东省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实践,山东省试点高校综合评价录取形成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录取体系,亟需厘清高校综合评价录取的定位,进一步提升综合评价录取的科学性,实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保障高校综合评价录取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山东省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实践,山东省试点高校综合评价录取形成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录取体系,亟需厘清高校综合评价录取的定位,进一步提升综合评价录取的科学性,实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保障高校综合评价录取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在普通高中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存在一些现实隐患。为此,探讨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努力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分析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录取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与之匹配的新高考方案也已相继出台。从近几年的高校招生状况来看,在我国高校的具体招生录取过程中,综合素质评价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说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制约综合素质评价的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本身不完善制约其正常运行,教育评价范式没有转变制约综合素质评价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使高校招生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得以顺利推进,这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推动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近日,《扬子晚报》以"高考改革要看学生综合素质,调查发现九成学生素质都打A"为题,将目光聚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据了解,在现行的高考录取政策中,学生高考成绩中已包含综合素质评价,但此项综评成绩由中学负责判定,虽然高考报名表上注明"凡得A等第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录,否则,视为无效"这一条,但实际90%  相似文献   

16.
群策群力,有效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我校开展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有些年了,总体感觉,这些评价,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因为每名学生都受到全班其他同学的独立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比较客观的。所以,综合素质评价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不过,这些评价之后的等级,高校一方在录取时,是不是考虑到呢?或者说,高校一方录取时,如何能  相似文献   

17.
声音     
《中学生阅读》2009,(4):2-3
高考分数将不再是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作为录取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招生实行“弹性挂钩”,并在一定分数范围内成为高校录取和退档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实现"硬挂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现实可行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实现"硬挂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硬挂钩",其前提条件需要高校建立提前公示制度,采用综合素质评价加高考成绩的混合录取方法,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重视信息化平台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明确要求。本文对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进行了多方面思考,提出了现阶段在高校招生中进行综合评价的内容与评价办法,并提出如何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统一招生以及高职招生中推进"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北京高考方案提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根据评价功能和作用的不同,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后者在学生高三毕业时给出,具有鉴定功能,它应用于高校录取,是综合素质评价强大功能中很有限的一种;而前者则伴随学生的三年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