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2.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之句,由于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录“义绝”一词,这给我们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的注释都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种译法是就字面上翻译,笔者认为不太准确。其实,“义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离婚方式。中国古代离婚主要有三种方式:“出妻”“义绝”及“协离”。“义绝”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白虎通·嫁娶》:“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有“道芷阳间行”一句,目前一些注本的解释,我觉得是欠妥贴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和《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对“道芷阳问行”的注释是:“[道]取道”。又师范课本“练习”三和中学课本“思考练习”五说:“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问行’就是‘从小道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古代散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道芷阳间行”句的注释,也大体如此,如:  相似文献   

4.
文言句式     
公11练点 1. 2. 3. 4. 5.新活题 1.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词类活用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且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C.几自疑身外即战场D.守州城者皆赢老之卒 答:B讲析:A项“……者也”表示判断,C项“即  相似文献   

5.
<正>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昌炳兰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正_在我省部分大专院校中文系全日制学生和函授生中广为使用.然而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汉代”和“魏晋南北朝”作品的注释和简析存在一些问题,特择出一二与诸同行试加探讨.一(一)160页“须臾,梁(目旬)籍曰:‘可行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166页(注释)[24]瞬(xu(?) n):以目示意即使眼色.《辞海》1980年版(下同1666页“(目旬)”为:x(?)n,即以目示意.《汉书·项籍传》:“梁(项梁)目(目旬)籍曰:‘可矣’!籍遂击斩守.”颜师古注:“(目旬),动目也,音舜,动目而使之也.”“瞬”读为xu(?)n通“眩”,释为“目摇”.故可知“瞬”注意“xu(?)n”为误,应读为sh(?)n.(二)16O页“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166页(注释)[28]慑(zhe折)伏:是说吓得拜伏在地,表示服从.慑:惧怕,惊惧.  相似文献   

6.
一、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谋”该如何解释?教材注释为“谋划,商量”。此注释有待商榷。按,《说文》:“虑难曰谋。从言,某声。”朱骏声注:“《尔雅·释言》:‘谋,心也。’《广雅·释诂四》:‘谋,议也。”’可见,“谋划,商量”是其本义。“谋”的意义显然与“心”有关,所以又引申为“谋求,图谋”。《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商君书·画策》:“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三句中的“谋”都应作此解。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这句话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页)。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中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其中“橹”课文注释为“盾牌”,很多同学不理解,明明是“船桨”,怎么变成“盾牌”了? 其实,这是由于“橹”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按《辞源》解释,“橹”有四种义项,“①兵器。即大盾。《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  相似文献   

9.
《学记》的内涵极为丰富,人们已经较深入地探讨了其中的教育学思想、教学论思想、心理学思想,除此之外,《学记》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管理思想。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识。 《学记》的教学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培养“圣人”的教学管理目标 战国后期,不同于春秋时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人们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因此,“圣人”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的。怎样才能培养出“圣人”呢?当时的儒家认为:先要从“士”做起,中途经过为“仕”,即“君子”,最后至“圣人”。“士”、“仕”和“圣人”的标准是“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荀子·修身》)即《学记》  相似文献   

10.
广义俗语与狭义俗语俗语在先秦典籍里就引用不少,只是那时还没有“俗语”这个名称,多叫作“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等等。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上有一首毛泽东同志的《水调歌头·游泳》,词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引自《论语·子罕》,完整的句子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寓意深远,历来  相似文献   

12.
客有见此题目者,大惊曰:“夫怪力乱神,子所不语,盖小说之不登大雅之堂尚矣,今子为此说,不将为侮圣人之言乎?”应之曰:余之以小说解经者,仅举《易经》之《明夷》,《周官》之“稍食”、《礼记》之《杂记》为言。而所言者,皆旷古以来,解经之士之所不能言或不敢言者。今余为之擘肌见理,使之涣然冰释,岂非汉人之所谓礼失而求野者乎?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与儒家同为九流十家之一,而所著录,则“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是则小说家者流,且侈然以六艺之附庸,而蔚为大国矣。况所谓圣人者,六朝人演为《冲波传》,宋元人般为杂剧,是亦小说戏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写到:“苏东坡曾把这种放达称之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牵着猎狗,左手托着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  相似文献   

14.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15.
繞朝事见《左传》文公十三年。传日:“繞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繞朝时为秦国大夫。据孔《疏》:“正义曰:‘服虔云:绕朝以策书赠士会。’”杜注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士会当时即行,繞朝来不及书策为辞,并且事既密,也不宜以简牍赠人.此推断可能从《韩非子·说难》而来。《说难》云:“故繞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说难》虽记载了《左传》、《史记》二书之未载——“繞朝为戮于秦也”。但只记“繞朝之言当矣”.未具繞朝以策书赠人,故杜氏所疑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6.
读书刊误     
查阅文史工具书及某些论著,见其中所引文句,或有舛谬、错误、脱漏及颠倒处。今择数则,试加校正。 一、引文舛谬例: 杨树达《词诠》第353页引《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第126页:“‘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相似文献   

17.
析“有间”     
《吕氏春秋·去私》:“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注释为:“居有间(jiàn):过了一些时候。间,间隔,指一段时间。”《战国策·楚策四》:“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注释为:“有间(jiàn):过了一段时间。间,间隔。”其它一些教科书及辅导材料也多如此注释。看来,这一注解很有影响,确有辨析之必要。古籍中,“有间”可分为两个大的义类。第一个义类的核心义是缝隙、间隔。如:(1)《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有间,空隙义…  相似文献   

18.
一“混沌”者,天地形成前之元气状态也。《周易乾凿度》:“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字亦作“浑沌”。《文选·七启》:“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李善注引宋均曰:“言元气之初如此也,浑沌未分也。”李周翰注:“浑沌为一气也。”《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音转为“浑沦”。《列子·天瑞》:“太初者,  相似文献   

19.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8-48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高中课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古汉语申,“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集韵·昔韵》:‘亦,又也。”如《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  相似文献   

20.
统编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公输》一课,有这么一句:“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课本注为:“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楠,同‘楠’。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文,同‘纹’。”课本关于“楩楠豫章”的解说值得商椎。《潜夫论。浮侈》:“必欲江南(?)梓,豫章楩楠……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汪继培笺:“《新书·资质篇》:‘楩楠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