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产业是包含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综合产业,满足旅游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是其核心目的,旅游的实质简单地说就是文化的体验与感悟。随着旅游需求新特征的出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便成为当下发展的大趋势,二者所具有的耦合性与关联性成为两产业融合的内在基础。本文以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探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旅游是文化传播和保护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又是旅游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灵魂。通过产业融合,旅游和文化产业相互渗透和发展,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延伸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但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行业,两者的融合只是“边界”的融合,而非行业的整合,融合的关键在于政府的顶层设计和企业的市场运行,因此,纠正人们对产业融合论的错误认识,并对二者的融合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二者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山市旅游资源禀赋丰厚,文化底蕴深厚,两大产业融合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分析两业融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来推动两大产业快速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文化产业开发与旅游资源建设的有机联系是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繁荣的必然之路。以张家口为例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政府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协调政府管理机制,建立第三方行业协会的管理机制,完善文化与旅游融合过程中的法制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产学研模式,拓展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投融资渠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优化河南省的产业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等相关概念出发,分析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一些产业融合的对策,以期促进中原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研究的大体框架,对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研究、路径研究和模式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研究现状的特点和不足,以期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许多关联性和共通性,二者的融合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视野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郴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推动郴州经济发展,全面提升郴州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郴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其优势条件,但也存在发展瓶颈,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生成,产业融合下的品牌建设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文化旅游品牌内涵的深入剖析,解析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提出张家口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应该在准确定位旅游品牌形象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和开发地方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建立有效的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市场,系统管理文化旅游品牌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使文化旅游的形象和品牌永远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创新业态,能有效推动旅游业创新,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旅游产业融合主要以平行融合和交叉融合为主,但是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河南省旅游业应以旅游产业大融合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大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深度,扩大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的广度,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创新度,积极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旅游强省,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被国家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围绕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较少。以印象丽江雪山篇为研究样本,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实证研究。对深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的融合对于促进洛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洛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融合面不多、融合程度不深、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缺乏创意等问题。因此,应采取增加融合面、加深融合程度、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用创意连接旅游与文化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实现洛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洛阳经济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关系以及两种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类型、模式、路径、发展障碍及策略等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在今后应加强融合模式、路径、趋势的研究并拓展对旅游产业的认识,关注技术革新在融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为视角,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进行研究,概括了产业融合的模式有三种,即延伸型、重组型和渗透型,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结合凤阳县自身的文化与旅游的资源特点,阐述了凤阳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与可行的模式,为推动凤阳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凤阳县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休闲养生旅游与禅宗文化产业高度关联,具有产业融合的天然属性。为探寻休闲养生旅游与禅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宜春市为例,在对"旅游需求、市场竞争、政策支持"三大融合发展动力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重点从"相互依存、共生互融、相互促进"三个层面详尽阐释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并探讨了"大型项目带动、特种品牌引领、文化特色突出"三种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基于此,提出宜春休闲养生旅游与禅宗文化产业有效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完善管理体制,引导产业融合;实施资源共用,拉动产业融合;依托市场共享,推动产业融合;推进功能共融,提升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5.
安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阳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旅游文化产业运行模式也不适应当前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围绕安阳市三"阳"开泰旅游文化开发背景,对当前安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要通过转换政府职能优化旅游产业环境,组建旅游景区优秀旅游企业集团,实行市场化运作,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优质旅游资源市场运行新模式,从而推动安阳市旅游产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安阳市拥有丰富和较大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远不适应,安阳市旅游文化产业运行模式也不适应当前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文章围绕安阳市三“阳”开泰旅游文化和旅游开发背景,对当前安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建议:通过转换政府管理职能优化旅游产业环境,组建旅游景区优秀旅游管理企业集团,实行市场化运作,整合安阳旅游资源,形成优质旅游资源运行新模式,推动安阳市旅游产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和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河南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逐步推进,分阶段进行。应充分发挥河南政府的扶持作用,寻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结合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要发挥科技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作用,培育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扩大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在旅游、信息、电气、物流、商贸、建筑等专业中融入音乐文化元素,能推进其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中国西部地区未来产业发展当中的重点产业.文化基础是支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源泉,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四大文化基础为西部地区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能.发挥文化基础作用的关键是增强文化吸引力.通过创意来增强文化基础的吸引力,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互动发展到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上实现西部地区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0—2018年文旅产业相关数据,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各省(区)两个产业发展水平表现出稳步上升趋势,整体发展水平偏低;黄河流域产业耦合协调等级较低,大多处在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水平,缺乏高耦合等级水平;总体上看,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文化产业。为此,黄河流域各省(区)应立足国家战略,不断补齐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两个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