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中不足     
每期《新闻记者》杂志一到我总是先看目 录,然后再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在贵刊第八期中,我首选新辟专栏《中南海采访漫忆》阅读。不料,读完《“一致通过”的突破》一文后,发觉文中有处差错:文章倒数第五段尾句“……会场里响声热烈掌声。”应是响“起”热烈掌声。 这种差错出现在《新闻记者》杂志上,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到吃惊。也许是“抢”稿、“拉”稿的忙乱所致。这只能说是美中不足吧。但,我还是期望在“抢稿”后的歉意之外尽可能不再有别的歉意了。美中不足@火存福  相似文献   

2.
新年第一期《新闻记者》刊登慈溪报孙明华的来信《不要“给读者颜色看”》,来信指出了该刊去年第11期中有篇题为《给读者颜色看》的文章,明显差错有十余处,一篇近1200字的文章有这么多差错,其差错率之高是惊人的。该刊为这篇来信加了编者按,按语指出:来信是一份出色的勘误表,对编辑部震动很大,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表示要寻找薄弱环节,制订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来信指出这些差错的还有其他几位同志,这说明读者对《新闻记者》杂志的爱  相似文献   

3.
今年《新闻记者》第二期栏目多 多,内容丰富。尤其阅读了《法国:期刊读者率最高的国家》一文,大开眼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中有些法语词语书写不规范,诸如“事件”、“法国税人”等法语词语,有的翻译似乎也不太贴切,凡此种种,让读者阅后多少感到不是味儿。 我想《新闻记者》是发行全国乃至国外的刊物,出现差错会有损于贵刊的形象。对于涉及外语的文章,作为作者、编辑、校对还是把关紧点为好;倘若对此遇到不明之处,应该多多翻翻身边的各种工具书,这样或许更有益于办好杂志。涉及外语须谨慎@吴景阳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我经常阅读《中国记者》,我认为这本刊物不失为新闻工作者的好帮手。但最近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后,对其中出现的一些差错不得不直言。如“顾问快语”一栏中刊登的几篇“再论编校质量”的文章,内容很好,但“纠正‘无错不成报’的现象”误印成了“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差错”误印成“差钷”。窃以为,一个国家通讯社主办的业务刊物出现差错理不应该。在这样的文章中出现差错就更  相似文献   

5.
读刊随想     
新的一年不知不觉已过去两个月了,我订阅《新闻记者》亦不知不觉两年多了。每回捧读新出版的《新闻记者》,我常常生发感慨。我们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省市相比,新闻传媒观念相对滞后些,信息也相对闭塞一些,由此我把《新闻记者》作为自己开拓眼界,并向朋友介绍传媒走向和发展趋势的窗口。童兵、刘建明、陈力丹、李希光、曹鹏等学者的文章,观点新、有说服力,常常成为读者开展实际工作的良师益友。顺便提个建议,希望杂志校对细心一点,尽量少出文字差错。如今年第1期刊登的《记者形象之叹》一文,“这人受个尊重的职业……”应为“这个…  相似文献   

6.
《新闻知识》为了消灭差错,在第六期集中发表了《多方配合消灭差错》,编者《敬谢读者》、《聘请业余评刊员》的决定和加编者按刊出了一位读者的《建议与希望》。读罢这四篇文字和刊物,可以说,刊物消灭差错口号响亮,决心很大,措施有力,效果明显。一个文字差错较多的刊物,自己提出‘消灭差错’的响亮口号,这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我体会:下这样的决心,既来之于编  相似文献   

7.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看了《新闻记者》1987年第一期潘敏写的《稿酬也应按质论“价”》一文,觉得似曾相识,经查,果然是抄袭之作。该文曾以《短篇与稿酬》为题刊登在1985年第3期《新闻知识》上。抄袭者不顾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把别人的“建议”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变成了自己的“建议”,真是太不象话了。希望编辑同志对这种抄袭行为予以揭露,以帮助和教育作者,维护新闻刊物的声誉。  相似文献   

9.
编辑部: 我一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近两年又成了贵刊的作者、评刊员。在同类刊物中贵刊堪称上乘的,我从中受益非浅。但作为评刊员的我不愿一味地唱赞歌,因为指出刊物存在的问题亦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其作用不一定亚于唱几句赞歌。贵刊的差错虽然越来越少,但细心的读者依然能发现几乎每期都有错情,仅以今年第5期为例,我发现的差错就有十几处之多,归纳起来有这样三类: 一、格式不对。第8页《我困惑:何以把……》一文,读者是以来信形式出现的,称谓“《新闻知识》编辑部”就应抬头顶格。信尾有署名“马蛟龙”,大题目下边就不应再署作者的姓名“马蛟龙”了。  相似文献   

10.
提几点建议     
去年10月份,我部组织报道员进行了一次“你最喜爱的新闻刊物”评选活动,《新闻记者》被评为报道员最喜爱的新闻刊物之一。正因为如此,在1989年报刊涨价,政工费紧张的情况下,我部还是为每个报道员订了一份《新闻记者》。我和报道员们都喜欢贵刊,所以才提几点建议: 一,发行要及时。在我订的十多种新闻刊物中,《新闻记者》每期都是最后一个收到。  相似文献   

11.
1989年1月当我收到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时,我莫名其妙,是谁给我寄的刊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县委报道组才知道这是《金华日报》社给每个通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通过1992年四十来块“豆腐干”在《鄂西报》和《鄂西科技报》上刊出,才有缘阅读《新闻前哨》。1993年第一期春季号到手,我就爱不释手,从头至尾,一丝不苟看了一遍又看二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新闻前哨》确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此后,我都很认真地读这本刊物。特别是刊物上的《业务研讨》、《新闻随笔》、《通讯员生活》等栏目对我帮助更大。去年夏季号上刊登的《计划生育要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和《办好  相似文献   

13.
看了《新闻战线》今年第6期殷红同志《碰壁十年图破壁》,好象在哪里见过。啊,想起来了:今年第11期《新闻理论与实践》二版刊登过。内容基本相同的文章,在两家新闻刊物上同时刊登,是作者一稿两投造成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自觉不要一稿两投。读者不喜欢看重复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本刊编辑于11月中旬赴浙江,在金华、丽水、温州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三地新闻界的意见。同仁们畅所欲言,对本刊寄予殷切的希望。《新闻记者》有“海”味金华日报记者陈东说,《新闻记者》内容活泼,有南派风格。我对“新闻人物”、“新闻与法律”等栏目很感兴趣。金华日报前编委金志澄说,刊物有特色,喜欢看。“新闻内幕”、“新闻作品评析”的文章我们都一看到底。“一月漫笔”有思想深度,有文采。温州日报编辑张永津说,“海外新闻”使我们很开眼界,《新闻记者》有“海”味。金华日报通讯员丰昆说,报社为我们订阅的几本新闻刊物,我们看得最快的就是《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5.
职业需要和兴趣使然,《新闻记者》是我案 头常备的杂志之一。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深感在目前报刊如林的格局中,要办出一本有自己独到品位、风格的刊物,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范围和读者对象的刊物,确也不易。可喜《新闻记者》从去年四月改版以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很大拓展。 记得改版之前,《新闻记者》曾发有“致读者”书,有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记者在杂志上唱主角”、“写记者,记者写,雅俗共赏”,这就有别于学院式的纯理论性刊物(这类刊物当然也很需要,这是分工所致,在此毫无贬衰之意)。我赞同这个定位,希望《新闻…  相似文献   

16.
疑义相与析     
1997年12月24日,我收到山西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宣传部武昌山同志的来信。来信说,他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11期上《写完“至少看两遍”》一文,在新闻写作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善意而中肯地指出了文中的两个数字差错,这是武昌山同志对《新闻三昧》和我(作者)的爱护。我被他的爱心行动所感动,于是,把这封信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告诉了《新闻三昧》的主编张淑华同志。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杂志是我案头必备的刊物之一,陪伴我走过了12年的业余新闻写作之路。 我读《新闻记者》杂志有三种读法:一是粗读,就是将所有文章先过目一番;二是细读,主要是读我特别喜爱的采访体会、新闻作品评析和新闻写作知识 等文章,这些文章对我来说针对性强,帮助更大、更实惠;三是集读,就是将我阅读过的《新闻记者》杂志 中有收藏价值、使用价值和指导价值的文章和资料 复印下来,自编成《新闻写作实用指南》剪贴本,以备 查考。有时一些基层单位要我去谈谈业余新闻写作 体会,剪贴本又成为我讲课的“好帮手”。 记得去年我家…  相似文献   

18.
我最欢喜看《新闻记者》杂志中的“新闻人物”专栏。我拿到1990年第9期,黄铭兴《夫妻播音传奇》一文,特别吸引着我,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传奇,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模糊了,被这篇传奇感动了。当时我的面前,好像出现了这对体恤恩爱的老夫妻,一对在广播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了几十年的“无名英雄”。说也真巧,那时杨磊同志正好走进我的办公室。我祝贺他俩的先进事迹公布于杂志上。老杨向我借去这本杂志,说要去给他的老伴看看,让她也分享快乐。一般写真人真事不大采用“传奇”两字,可是这篇人物特写传奇两字,用得好,用得得体。它的特点在于平凡的事迹见传奇。他俩颇有名望,一般的要讲究家庭的舒适和派头,才能体现出名播音员的身份。可是记者亲眼目睹:居室简朴,用木块拚镶的地板已经松动,书柜、凳子,茶几是旧的,更引人注目的是,床头墙上挂的那幅已发了黄的黑白照片,却与房间  相似文献   

19.
一稿多投析     
新闻稿的一稿多投,过去曾引起过争论,现在似乎听其自然了,笔者也无意再去“挑起事端”。我这里要“析”的,是新闻业务文章的一稿多投问题。最近,偶然翻阅1989年头几期的《新闻战线》、《新闻记者》、《新疆新闻界》、《新闻与写作》、《新闻界》等,竟发现数篇同时出现在两个刊物以上的文章,如《地市报应强化开放意识》、《跳出小圈子办报》、《地市报在改革中崛起》等。在为编者们“英雄所见略同”而感到由衷敬佩的同时,不免想多说几句。一篇文章被几家刊物重复刊用,我以为编辑同志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2,(2)
读了好几年的《新闻记者》,总觉得有话要说。《新闻记者》在我们报社俏得很,杂志一到资料室就会被人“抢”走。现在的新闻业务刊物说来不算多,可也不算少,但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情《新闻记者》呢?对此,不同的读者,自然会有不同的理由、不同的答案。然而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