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书院的界定直接影响着一地书院数量的考证。池州历史上一切真实存在过的书院,无论其官办或是私办,抑或是个人隐居读书之处,对池州区域文化均产生较大影响,也为池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晚唐之池州,偏安一隅,其多山秀美、相对闭塞的自然地理,书院林立、办学形式多样、士子崇学等良好氛围,均对此地诗风产生深远影响。相对于初盛唐池州诗歌书写的贫瘠,晚唐池州诗歌多吟咏山水,呈现出尚"隐"崇"佛"的风格。这种从传统文学文本中提炼出的城市"底蕴"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尝试,为建立新型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亦有助于当代池州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阳腔因产生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而得名,曾被誉为"徽池雅调"、"时尚天下"而风靡海内外,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被称为京剧的"鼻祖"。本文主要从对池州青阳腔音乐的历史调查、池州青阳腔音乐现状的调查和池州青阳腔音乐的创新发展设想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根据历代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一千多年绵延不绝池州明俗"昭明会"的文化习俗,保存至今昭明太子圣迹地面遗址,以及近几十年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的探索、研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梁太子萧统曾到(游)池州,《昭明文选》的广泛传播是池州地域文化昌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池州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庙建立于梁朝,是我国历史上较早构建昭明太子信仰的地方。它是在梁武帝的皇储制度引发战争危机的情况下,池州地方上为保境安民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池州昭明太子信仰形成于梁朝,发展于唐朝,兴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明清以来与广大城乡庙会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官民互动、祭神演剧的娱乐行为。  相似文献   

7.
池州圩田开发的热潮初起于清末,繁兴于民国,大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截止上世纪80年代,池州沿江、河、湖滩涂湿地已开发殆尽,构筑成蜿蜒壮观的圩田网络,反映了皖江流域圩田开发的最后高潮。其开发的成因既有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的运作和租佃制度的推波助澜,也与政府的大力组织和积极导引有关。  相似文献   

8.
创办于1877年的池州煤矿,是安徽省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近代煤矿,它的创办标志着安徽省的采矿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池州煤矿是在洋务运动时代背景下创办的,但因资金不足、选址不当、质量低劣、经营不善、用人失误、买办打压、土煤竞争、土煤走私等各种因素,导致池州煤矿的经营状况不甚理想,最后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干扰下逐渐衰弱直至倒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地方传统文化出发,结合池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文化的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分析传统文化在池州旅游形象宣传中的应用。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去开发池州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提升池州旅游经济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10.
至目前为止,尚未见学术界对罗隐这位唐才子寓居池州六七年的史实,进行系统而具体地追踪和研究。近年来,笔者在广觅文献和实地调查基础上,对罗隐寓居池州的起止年份、寓居的因缘和机遇、罗隐对池州人和池州山水的深情恋眷,以及他在池州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等等,一一进行钩沉、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颜红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5):101-104
文章首先对池州城市旅游的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然后从总体目标、开发方向、功能分区与项目安排三方面对池州城市旅游的开发提出了初步构想,最后探讨了池州城市旅游开发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池州傩戏面具造型丰富多彩,它的造型、线条和色彩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同时也赋予了浓厚的象征性和装饰性。傩戏道具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和儒家思想,主要体现了写实性和象征性的艺术特色。池州傩戏面具和道具美术学思想在池州傩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池州傩与徽州傩、江西傩、湖北傩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3.
池州方言词汇特点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州市长期以来有江淮官话、赣语、宣州吴语和微语等多种方言交错共存,互相影响,因而各地方言差异明显。但长期的共存必定带来相互的融合,因此池州方言在整体上必然会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池州方言词汇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的特点加以描述并探讨一下其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归隐于池州之后,沈辽先前贬谪于永州的悲剧心态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池州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差异关系甚大。可以说沈辽心态由沉郁转向旷达,池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甚为关键的角色。他以选择隐逸池州为乐,而池州的九华山、秋浦、齐山.以及池州的地域文化带给了他潇洒自得的心态。他又仿效李白、杜牧等人,开凿了池州的左、右二山,不仅为池州的地域文化涂上了浓厚的一笔.而且使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抹去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以池州傩戏为研究对象,从实体符号、行为符号、色彩符号的隐喻特征等方面分析池州傩戏的文化符号,从再现、意蕴表达及象征等方面分析影像传播对池州傩戏文化的呈现与表达,从池州傩戏的原貌呈现、文化内涵的重点展现和池州傩戏文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影像传播如何促进池州傩戏文化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池州傩戏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蕴涵着诸多文化要素的一种古老民间文化。文章着重阐述池州傩戏对研究古代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信仰和皖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化石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水池州     
欣闻故乡池州在迎接中国山水园林城市国家级验收,总想写点什么却又无从下笔。也许正如一首诗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8.
池州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等问题,存在文化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层次低、重开发轻保护、政策支持弱。因此,笔者提出四点基本对策:因地制宜,打造文化品牌;采用先进技术和表现技巧,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文化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和规范作用,建立和完善文化资源开发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9.
池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州是皖南著名的茶乡,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影响。茶文化旅游开发对池州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品位提升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极其重要意义。可采取茶园观光游、茶农生活体验游和佛茶文化游等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池州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发达的水系、湿润的气候和洪涝灾害为血吸虫病在池州地区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而落后的思想观念、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简陋的卫生条件及脆弱的经济基础是建国初期池州地区成为血吸虫病重疫区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