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门豹》一文在叙述了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扔进漳河之后,写道: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这一句话,对连贯全篇内容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2.
细节虽小 作用独特黄春梅,刘昕《西门豹》一文在叙述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扔进漳河之后,写道“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这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作用独特。一、点染气氛。“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他只是默默地站着,像在等待着什么,一句话也没有说。这...  相似文献   

3.
[课例] 《西门豹》教学片断: 师:西门豹惩罚了巫婆、官绅,老百姓明白了什么?用书上的话回答。(引读)老百姓明白了…… 生: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师:老百姓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说说理由。 生:我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并没有真的河伯。因为巫婆和官绅被投进漳河就再  相似文献   

4.
画外音:由于巫婆和官绅作怪,说每年必须送一个年轻的女孩子给河伯(漳河的神)做媳妇,他们从中牟取暴利,所以有女孩儿人家纷纷跑到外地去了,但有一些人家却留了下来。这样,今年又得有一个女孩子做牺牲品了。时间:公元前495年农历二月初五地点:魏国的邺漳河边上人物:西门豹、巫婆、官绅和官绅头子、卫士、老百姓幕启(在一片锣鼓声中,巫婆和官绅们踏着彩纸走上了自己的位置)官绅头子(大喝一声):“停住!”(锣鼓声立刻消失)巫婆(阴阳怪气地):“带上新娘来……”(这时,巫婆的话被一声“邺令大人到!”喝住)官绅甲:“咦,张邺令不是一个星期以前死了吗…  相似文献   

5.
时间:战国时代。地点:漳河边。 人物:西门豹、卫士甲、乙等。老大爷,乡绅甲、乙等。巫婆,女徒甲、乙等。新娘,男、女群众若干人。布景:一片荒芜的田野,滔滔漳河水从田边流过。 幕前唱:漳河流水浪滔滔,田野禾苗半枯焦,农民心里如汤煮,往后日子怎么熬? (幕启,西门豹上场,身后跟卫士同上。) 西门豹:(举目远望,心情焦急)唉——(唱)魏王派我到邺县,满目荒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学习《西门豹》这篇课文时,不仅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而且被西门豹巧治巫婆、官绅的妙计深深折服。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西门豹方法的巧妙之处,上课时,我和学生之间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对话。课堂实录如下:师:同学们都认真地朗读了课文,甚至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电影“放”出来,这就叫会读书。那么,你们就来谈一谈,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怎么样?生1:我认为西门豹这个人很有计谋,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胸有成竹。他并没有派威武的士兵把巫婆和官绅们一网打尽,而是用带有幽默、讽刺的话说:“这样看来,河伯还真灵啊!河伯娶媳妇请…  相似文献   

7.
《西门豹》是一篇颇具戏剧性的历史性题材课。课讲了战国时期,西门豹管理邺地时,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头子,兴修水利的故事,歌颂了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造福的业绩。其中西门豹为老百姓破除迷信的部分集中表现了西门豹的聪明机智,称得上“一石四鸟,巧妙绝伦”。通过送新娘时简短的几句话,西门豹同时达到了四个目的:救下了新娘;处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警戒了其他官绅;教育了老百姓。对于这样的章,学生充满了兴趣,喜欢西门豹这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8.
教学《西门豹》一课,临近尾声,一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绅活抓上来,而是假装相信迷信,再惩治他们?”  相似文献   

9.
《面门豹》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之一上海/练苏芬(本片断是在第一教时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在预习《阅读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哪件事?生: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惩办巫婆、官绅,为民除害的事。师:在惩办巫婆、官绅前,西门豹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公元前422年时任魏国邺令。当时,我国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群雄并起,列国争霸,社会一直处在大动荡大分化之中。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相似文献   

11.
(西门豹)一课中西门豹向老大爷提了4个问题,其中一个是:“那么漳河发过大水吗?” 在新教材(1995年人教版(语文}第七册)中,老大爷是这样回答的:“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相似文献   

12.
朱明银 《四川教育》2001,(10):38-38
21西门豹 [题旨说明] 1.第一题,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感悟分析人物的方法.一是要多读,二要弄清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三要明白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妙在哪里.要弄清"妙处",需把西门豹的方法跟巫婆和官绅害人骗钱的诡计加以对照.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能更有力地揭穿巫婆、官绅的骗人伎俩.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西门豹》教学片段:上课开始.直入正题: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门豹知道了当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他跟老大爷说,下回河泊娶媳妇.他也要去送新娘。这个消息被当地老百姓知道了.便七嘴八舌议论开:“不知这位西门大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噢,这位西门大人同以前的那些官绅没什么区别。”……他们说得对吗?我们一起来学下面的课文。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为邺令,他来到邺后,一不访拜地方三老,二不吃请受贿(huì),三不祷告河伯尊神,而是乔(qiáo)装改扮,暗查私访去了。经过了解,西门豹深知邺郡(jùn)有五大要害,致使邺郡田园荒芜(wú)、民不聊(liáo)生。西门豹为使百姓早脱苦难,大胆改革。他首先废止河伯娶妇;其次责罚奸商,稳定物价;进而严训乡绅(shēn)为百姓平冤(yuān)昭(zhāo)雪;在民心安定之后,引导百姓在漳河之侧筑十二条渠(qú),引漳灌田。这样一来,邺郡振兴待望。可是,西门豹却得罪了地方的三老还有巫师以及奸商。他们视西门豹为眼中钉,肉中刺,相互串通勾结在一…  相似文献   

15.
这篇故事的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它始终是围绕西门豹佯装要给河伯选妇进而惩办了巫婆和官绅的主线进行的。它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故事是从西门豹看到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产生疑问开始的。即引出了情节的开端。这部分是通过西门豹的“四问”完成的。一问原由,了解到河伯娶妇之事;二问  相似文献   

16.
上级部门派西门豹去调查漳河边上的邺。正值盛夏,一辆宝马开到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邺。飞驰的宝马停在了空地上,车门慢慢打开,伸出一只穿着黑色皮靴的脚,接着从车上走下一个身穿黑色长大衣,头戴黑帽,还戴着一副墨镜的人。他是谁?“嘻嘻。”他狡猾地一笑,“在下就是人见人爱、酷帅有型、聪明伶俐、为人谦虚(你那也叫谦虚?)的——西门豹。”一位老大爷旁若无人地从西门豹前走过。西门豹叫道:“喂,你是怎么搞的?至少也送上一枝玫瑰花吧!在城里,我可是很受欢迎的喔!”老大爷瞟了他一眼,傲慢地说:“送花?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西门豹摘掉眼镜…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堂非常的语文课。说它非常,是因为它与常规的语文课完全不同:教师隐退在幕后,讲台上是一群学生在表演课本剧———《西门豹》。表演的学生十分投入,语言、动作和表情都经过了自己的深思熟虑,虽然他们的表演有些稚嫩,却也十分感人。台下的学生沉浸在故事中。眼看着巫婆被西门豹以通报河神的借口扔向河内时,台下的学生不由得拍手叫好,有的学生还焦急地喊:“别放了官绅!”看到官绅们一个个面如土色、磕头求饶时,学生们放声笑了。表演结束,同学们一个个品头论足起来。有的对表演者的感情、神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指出个别地方人物的语…  相似文献   

18.
铺垫     
《新作文》2007,(10)
他打开店门的时候,看见面前站着一个瘦小的男孩。打了个哈欠,男人顶着一头鸟窝般的头发懒洋洋地问:"需要什么?"男孩显得有些害怕,抿嘴沉默了很久才战战兢兢地问:"我……我妈妈的……东西……在这里么?"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第八册《西门豹》一文中,出现了三个“闹”字,教学时抓住这一字眼,可以帮助学生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根本原因加深理解. 一是西门豹向老大爷询问邺地荒凉的主要原因,老大爷告诉他“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二是所谓河伯娶媳妇,不过是巫婆和官绅为了骗取老百姓  相似文献   

20.
第一场 向老人了解情况景 :一案台 ,一椅 ,台上放有竹简。(幕起 :西门豹伏案深思。卫士悄悄端茶放案台上。)西门豹 :唉——— (长叹 )卫士 :大人 ,您有什么烦恼 ?西门豹 :魏王派我来管理邺地 ,却不料这里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不知是什么原因。 (起身踱步 ,猛转身 ,看卫士。)你去找一位百姓来 ,我要问一问这里的情况。(卫士下 ,西门豹坐下看竹简。一会 ,卫士带一老大爷上。)老大爷 :(跪 )大人 ,您有什么吩咐 ?西门豹 :老人家 ,这里为什么这么穷困、荒凉 ?(走近 ,扶起老大爷。)老大爷 :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怒气冲冲 )西门豹 :这怎么讲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