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俭 《记者摇篮》2004,(9):37-37
从新闻采访的实践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出.隐性采访可以界分为有意识地隐去采访的真实目的、记者的真实身份、变更自己的记者身份等三种形式。隐性采访的大量应用.对正面报道进行了有利的补充。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分量,使采访最大限度的逼近新闻事实.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记者也能深入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获取独家新闻,从而,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影响力.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2.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把新闻记者及相关工作者采集新闻材料、访问采访对象等的一系列活动称为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新闻记者自身独有的特点可以通过他的采访活动表现出来,新闻采访活动大大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时,为了获得真实的采访材料,需要使用采访技巧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与采访对象有效地沟通交流,以便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到第一线采访。只要有可能,就带领记者下到田间地头,深入工厂矿山,出现在灾区现场。一个新闻工作者到不到现场绝对是不一样的。只有到现场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对人民的疾苦和欢乐感同身受,才能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当好他们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6.
一、情况变化亟待适应按照传统的分工采访范围和联系有关部门的方式,记者的采访空间主要是加强对相关部门和通讯员及友邻新闻单位的联系,加上深入到第一线采访,就有源源不断的线索和新闻来源。而现在,情况正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部门的管理、审批职能正在弱化,计划色彩淡化,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如过去了解某件事去一两个部门可以完成,现在要几个部门才能弄清楚;有些数字和生产进度主管部门不统计了,谁也难说得清。又如,过去采访工业企业的事找主管市长和找经委就可以明白,现在涉及经委、乡镇企业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有…  相似文献   

7.
做报纸的人都知道,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总编辑的,总编辑这活绝不好干。那么作为老牌的报业强国,英国报纸的总编辑又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是如何做好这一关系报纸生死存亡的关键岗位的各项工作的呢?笔者在英国期间,曾采访过多家英国知名报纸的主编(英国报纸总编辑一般只叫主编),对他们的背景、管理、职责等情况算是有个大概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李竞 《青年记者》2000,(3):43-43
电视观众对新闻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记者在新闻采写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是否深入,不仅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好坏,而且还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目前,县级台记者在采访上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两多”,即跑会多、跑机关多。这两多导致记者新闻采访“五少”;即:深入采访少,掌握第一手资料少,了解新鲜事物少,摸到新动向少,发现新问题少。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精品力作少,而不痛不痒、无棱无角的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微博的特点出发,对微博环境下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闻记者在新形势下所应关注的新思路。这种新思路要求新闻记者应在端正微博效应下的采访工作的态度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微博在采访过程中的作用,并切实做到运用微博为采访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打点行装闯峡谷 2000年3月初的一天,我和摄影记者王建立同时被一个紧急电话匆匆召到报社总编辑王继兴的办公室,一进屋王总就言简意赅地对我们说,经报社研究决定,派你们两人组成特派记者组,随河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开进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进行科考采访。这次采访工作时间长,条件艰苦,你们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有什么需要和要求,提出来,报社会倾全力支持你们。我们平静地接受了王总布置的任务,其实内心却是一阵激动。因为在一个多星期前,当报社要派记者随我省地质科考队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采访的消息传…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面临新的境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文献采访工作要积极应对,不断改进采访策略,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文献采访工作的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晓燕 《视听》2018,(11):122-123
电视新闻专题片具有新闻性强、纪实性强、讲究艺术性等特点,推出以来颇受好评。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专题片提出了更高的采访要求,需掌握多方面技巧:深入新闻调查,制定逻辑清晰的采访提纲;挖掘采访细节,充实采访内容;针对采访对象,灵活调整采访方法;合理设计采访问题,找准提问时机;善于随机应变,把握采访主题;积极总结经验,摸索采访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新媒体大环境下,电视记者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但同时机遇也越来越多。在采访工作中,记者要掌握先进的采访技巧,深入挖掘采访内容中的高价值信息。本文先分析了新媒体给电视记者采访带来的影响,然后根据要求提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14.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是记者采访的结果。可以说采访是记者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过程,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新闻报道得好不好,反映得深入不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是否深入。笔者现就电视新闻采访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采访是一项细致而艰苦的劳动,熟悉一般的采访方法固然必要,但若想把新闻写好,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必有做到深入采访,即思想的深入和作风的深入。有人认为深入采访仅仅适用于通讯、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的写作,新闻的采访可以简单些、粗略些,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一般说来,新闻的篇幅比通讯短,报道的速度比通讯快,但就新闻所反映的思想认识而论,却一点也不应该比通讯逊色。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以深入采访为基础的。深入采访的主要要求是:  相似文献   

17.
今年五一刚过,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即带领黑龙江分社李春雷、总社总编室孙勇和我们一起深入"土改第一村"——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采访调研。6月2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记"土改第一村"黑龙江省尚志市元  相似文献   

18.
祖国的边陲西藏,是个富于传奇色彩的地方。不久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西藏信息中心总编辑张小平。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月15日,深圳商报记者随深圳报业集团"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采访团,在集团总编辑带领下深入到深圳市南山区采访,深刻感受到了南山区弘扬深圳"十大观念"和大运精神,再造一个新南山的决心。3月16日,《深圳商报》就此刊发了通讯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也开始重视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和体现,但是许多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对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和体现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误区。鉴于此,针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进一步缓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