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先生不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大力提倡女子也要接受正规的新式学校教育,并且亲身投入实践中去,与志同道合之士创办了不少女子学校。先生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艰难探索,着实为后来者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世间有多少女子,就有多少不同的"她"。胡晴舫笔下的"她"都是在异乡偶然瞥见的脸孔。可是却寥寥的几笔写出了她们的过去和未来。印度是一个传统和现代剧烈冲撞的矛盾体,对待婚姻和选美的观念最能体现出这一点。本文集合了作者对这两个"她"的观察,故事艳丽而忧伤。  相似文献   

3.
刘锴 《云南档案》2013,(4):21-21
<正>也许是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古语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女子多半"主内",与织机为邻,与女红为伴。不过,却也有"不爱红装爱诗书"的才女,以至于在中国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九位杰出的女诗(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班婕妤:西汉女辞赋家,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传世作品有  相似文献   

4.
南子 《全国新书目》2010,(15):46-48
身上散发着沙枣花香的香妃,远嫁和亲的细君、王昭君,一曲胡茄动中原的蔡文姬,神秘的西王母……这些美丽动人、光华四射的西域女子,她们的爱情和人生在风沙漫天的西域历史中逐渐显出耀眼的轮廓。这是一部有关女性的西域传奇,作者深入到被遮蔽的西域历史中去,捡拾她们散侠的故事和传奇。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省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位于嘉兴城南的南湖,万顷碧波,湖畔一片芦苇掩映着楼台事阁。1921年7月31日,一只装饰华美的大船在幽静的湖面上荡漾。船上,十几位西装革履的外地"游客"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边饮茶,边交谈,显得悠闲自得。船头,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女子警觉地环视四方。这不是一群普通的游客。这里正在举行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天是最后一次会议。坐在船头放哨的窈窕女子,便是本文要介绍的主人公:党的一大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的夫  相似文献   

6.
生活有大美     
《品味四讲》蒋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心"旁一个"亡",忙就是心灵死亡。蒋勋于衣食住行平淡处,道出生活的无尽闲适。《品味四讲》是蒋勋在"美的沉思"节目中谈论生活美学的广播稿,原题是"生活有大美",是一部介绍生活美学的书。对于生活中具体的美,我们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我们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指代中国历史上的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四大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容貌之美描摹得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随着女子体育的兴起,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由传统"病态美"转变为"健康美",而正是这一转变促进了女子体育意识的形成。本文重点分析了在女子体育发展下所形成的女性意识,旨在为女子体育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1949年的一天,一个名叫殷积寿的农家孩子,在祁连山下酒泉县的戈壁滩上一个“碉堡式”的房子里降生了。迎接他第一声啼哭的是大漠戈壁毫无生机的沉闷和贫穷,是漫天飞旋的风沙、白雪和伴着风雪浅吟低唱的阵阵驼铃声。殷积寿8岁学画──大漠荒沙是他的画纸;白雪、黄云、黑沙是他心中的色彩;一截枯枝、一段草棍,随手拾起便是画笔。童年的殷积寿还在戈壁上踽踽学步、咿呀学语时,便从风雪驼峰间、飘忽驴影里、万马奔腾中而不是从书本上,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瑰丽风光,而风雪驼、戈壁驴和狂奔野马更成为他独领风骚,最…  相似文献   

9.
近代女子教育是在一种充满拼搏感的氛围里发展起来的,在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已深入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因此实行女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中国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也是对旧制度与旧文化的致命冲击.在新旧制度的碰撞中,中国的女子教育经历了从"该不该教育"到"如何教育"的演进,率先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女性对自己的权利与人生义务有所认识,她们开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现实与理想的纠葛之中,勇敢地向着新的时代和新的人生模式迈进.最先觉醒的近代知识女性对封建传统深恶痛绝又缺乏反抗的力量和知识,于是走进学堂,用知识充实自己就成了近代知识女性的一条光明畅达之路.  相似文献   

10.
律动的光影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09,(8):I0002-I0002
“大漠风尘日色暮,红旗半卷出辕门。”初看这幅军事摄影图片,笔者不禁想起了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句诗。漫漫风沙中,霭霭暮色里,一支全副武装的雄师劲旅蜿蜒于大漠深处,向着远方挺进。这是一幅画面优美的大漠暮色行军图。绵延起伏的沙漠,与打着背包穿行其问的军人构成了动静结合、互为补充的和谐画面。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2日2日,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一个骑车的外国人旁边经过时突然摔倒,女子称被外国人撞到腿部并受伤。双方发生争执,"急哭外国小伙",经过医院检查,这名女子并未受伤,但外国小伙还是支付了1800元"医药费"。这条新闻一出,立刻引起众多网民的热议,"国人的碰瓷文化已经和国际接轨"、"碰瓷居然碰到了外国友人身上"……各种议论将新闻中的"北京大妈"推到风口浪尖。随后,局势急转直下,北京  相似文献   

12.
说到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甚至不认为古时的女子有教育可言!纵观历代,女子教育虽受百般阻挠,女流涓涓细水却绵延不懈.古时的女子教育以家庭和社会教育为主,大多只是教女孩子执麻治茧、仪表德性,而知书识字是开明仕宦之家的闺秀们才有的福分,教以诗文辞赋、书法音律则少之又少.歌舞姬中多有习得文墨琴艺诸事者,到底也都是为了男子的愉悦.不论有才无才,"三从四德"是她们一生遵循的两千年间女子的言行规章.  相似文献   

13.
正左手李煜,右手容若,携手而行,何其有幸。前些日子,看到两个好友的签名,心有戚戚,一个写的是:"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另一个写的是:"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若非小女子悲凉处的感悟,便是同我一般,喜欢这些美丽而忧伤的文字,以及写下这些寂寞词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第一批女报人的诞生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女性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束缚,屈从于"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丧失了参与社会工作的权利,同时也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牺牲品.直到近代,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文明隔绝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兵团的40年,百万军垦人在大漠荒原上用血汗铸起了一座屯垦戍边的历史丰碑,那么镑刻这碑的便是几代笔耕不辍的兵团报人。当我们打开一张张新出版的报纸,当我们翻阅一本本报纸合订本,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鲜感,回味历史的凝重感.会同时撞击我们的心扉。我们在赞叹兵团人开拓的辉煌时,也体味到了为这支英雄群体讴歌礼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时期,中国北方正月里流行"走桥"习俗。这是一项女性专属的休闲体育,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女子能有如此宽松的一天实属难得。"走桥"运动的兴盛,体现了女子对自由出行的渴望,对运动的喜爱和渴求。  相似文献   

17.
正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都永远地留在了罗布泊。爸爸的马兰花谢了,"我"和这群童年的小伙伴也长大了,成为罗布泊的新一代主人。《罗布泊的孩子》是一部题材新颖、志趣高远的长篇儿童小说。这是大漠深处的英雄赞歌,也是诞生在遥远孔雀河边壮丽的"中国梦"和"中国故事"。小说的主基调是乐观积极的,  相似文献   

18.
身居“第三世界”的地市级电视台,只有努力生产出极具个性的节目(栏目),方能提升自己的识别指数,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在频道大战中挤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凸现个性,方能争取观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大漠朔方的个性,“垆边人似玉,皓腕凝霜雪”是江南女子的韵致,惟其“这一个”,才使人注目,使人向往。地市级电视台身处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的包围圈中,只有靠自己生产出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节目(栏目),才能使观众停下手中遥控器的无边搜索,锁住频道,关注“市台”。凸现个性,方能进入市场。市场,这个无情之手已在伸向地市台的节…  相似文献   

19.
相关链接:陈衡哲(1890—1976),生于江苏常州武进,祖籍湖南衡山。她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中国最早官费留美女生之一,也是中国的第一位女教授,出席国际太平洋学术会议(连续四次)的第一位中国女学者。因其出众的才华,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一定影响。"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才情、有个性而学识又高的女子,婚姻大多很难美  相似文献   

20.
<正>莎士比亚曾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然而,古往今来,无数女性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向世人证明着女人可以撑起半边天,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刻下了女性坚强的名字。民国时期云南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女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刘淑清便是其中一员。刘淑清,祖籍云南盐津,1904年生于四川简阳,毕业于四川成都华西大学,曾任成都启化学校教务长,盐津县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云南女青年会副会长,南屏电影院董事、安宁温泉宾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