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从最近的两条新闻说起。一条是《一窝蚂蚁值多少钱》(光明日报1993 年4月9日),说的是北京大华衬衫厂9年前向日本出口一批衬衫,抵东京后发现盒子中蚂蚁成群,日方要求索赔。在此关键时刻,浙江农大的昆虫学家唐觉以一份权威的鉴定报告,证明这种蚂蚁出自日本,中国根本没有,结果打赢了这场百万元的“蚂蚁官司”。  相似文献   

2.
说起新华社西藏分社原社长、北京分社副社长、现任中国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鸿书教授,恐怕你还不一定了解.但是,只要你随便翻一翻各种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籍,就会发现,凡谈到“新闻敏感”这一问题时,大多会举这个例子: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只有236字的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消息,新华社这条消息发在党中央正式为该事件平反前的16天.一下子震动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而这条消息的发现者和执笔人就是此文的主人公——周鸿书教授  相似文献   

3.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4.
1993年,经济不景气的阴影仍然笼晕着被称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原副总裁金丸信受贿一事亦不断升格。日本的新闻传媒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此时,虽然又爆出了一条令人震动的新闻:1993年2月3日,日本著名的三大报纸《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与《每日新闻》在头版载文报道,被称为亚洲第一广播电视中心的”NHK”特集节目组摄制并播放的“喜马拉雅山上的一个禁止的王国”的现场报道有人为创怍的虚假现象。一时,日本的新闻界为之哗然,众多的视听者更是把目光投向了“NHK”。  相似文献   

5.
刘占坤,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创下这样一个奇绩:凭着一幅新闻摄影《9·23北京不眠之夜》,几乎荣获1993年所有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头等奖,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空前的。他还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摄影记者十杰”、“体育摄影十杰”的称号。面前的刘占坤很年轻,很豪爽,言谈中充满着自信,但没有很多成名者那股“睥睨”一切的劲头。不过,若和他接触久了,你又可以分明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譬如,他总是留着一头很有特色的“长发”。于是,当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捕捉新闻的时候,长发就成了他的“通行证”。守门人往往不用和他打照面,一看长发就明白了:“中青报的摄记刘占坤又来了,进去拍吧!”他  相似文献   

6.
萧乾小说创作只有五六年时间(1993——1938),文学翻译在他自己说业始终只是兼及的“副业”,新闻记者才是他一生主要的职业.在70岁上,他说:“我想起过去半辈子搞新闻工作,绝不悔恨,假如让我重新再活一遍,我还会选择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界纷纷走出报社与企业联办新闻,从《北京日报》的“燕京短新闻比赛”到《中国青年报》的“宝龙杯经济新闻有奖征义”,从《光明日报》的“飞龙杯报告文学征文”到《人民日报》的“风华杂文征文”,等等,在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我们《汉中日报》也在探索,与企业联办了“公主杯新闻摄影大赛”,“秦洋杯美术大奖赛”,“在改革大潮中征文”,还办了一些经济报道专栏和专版。报纸与企业联办新闻,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新事。对此,评说不一,这条“道”能不能走得通?如何走得好?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8.
光明日报2月3日的《语言文字》专刊上,有语言学家吕叔湘同志的一篇短文,谈了他对两条新闻的意见。其中的一条是《全国最大的文化馆在京动工》。新闻说到了文化馆的面积,室内和室外的设置和布局,出资兴建文化馆的单位;却只告诉人文化馆座落在北京市东城区,而不说明具体地点。另一条是《〈伊凡雷帝传〉翻译出版》,新闻有书的内容的简要介绍,却没有书的著者和译者。吕叔湘同志在这篇短文中说:“常常看见有的新闻报道,内容很详细,可是最关键的事项,读者最想知道的事项,偏偏一字不提。真是无可奈何!”这确是目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10,(6):74-74
叶辉(1954年4月-),<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 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26年,现为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所获荣誉: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2005年入选中宣部、中组部"四个一批人才".  相似文献   

10.
李希光的“新新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 《新闻传播》2005,(4):20-22
日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使新闻学教育呈现出深深的危机。可以说,新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教授倡导的“新新闻教育”,探索着一条新的新闻学教学之路,他的具有实践精神、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新新闻教育理念很值得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近日,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李大钊年谱编写组在搜集整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方面的资料时,从北京《晨报》上发现一九二二年二月十四日第三版上刊登的一条新闻,其中报道了“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徐宝璜、胡适、李大钊均到会讲演”。消息只有二百五十个字,三位教授的演说词依次附在后面,占去了近半个版的篇幅。徐宝璜的演说很简短,五百多字,  相似文献   

12.
《北京档案》有许多好看的栏目,但我最垂青的还是“点击新闻”。据统计,2003年《北京档案》有11个每期都登场的固定栏目,但最见功力的精品栏目当属这个初出茅庐就一炮打响、一路走红的“点击新闻”。说起“点击新闻”,笔者以为至少有六大特色:一是可读性强。“点击新闻”带给读  相似文献   

13.
经常阅读《光明日报》的读者,多数会注意到这个名字:樊云芳。这位四十一岁的女记者,近年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从1981年到1984年,她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入选全国好新闻,有的新闻作品还被作为范文,选进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写作课教材。今年,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几个头条,又有了新的高度,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在上海、在北京、在武汉、福建……我都听到过一些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樊云芳的报道,广州的一位同志给我写信说:“樊云芳的报道,已形成了她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讲有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想了解她是怎样学习和写作的。这里,我把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女记者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4.
你知道日本学校新闻的情况吗?也许有所了解。我真是孤陋寡闻。当有人介绍说,高须正郎教授多年致力于“学校新闻”的栽培工作,并且卓有成效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在此以前,我对日本的“学校新闻”竟然一无所知。于是,怀着极大的兴趣,走访了原日本新闻协会新闻研究所所长高须教授。高须正郎教授今年六十一岁。教授除担任专修大学公众宣传课以外,还给其他大学讲  相似文献   

15.
平民新闻与新闻的平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这几年.“说”新闻的节目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一档新闻节目只要冠以“说”字,带有“说”腔,便被称为平民新闻或者新闻的平民化。其实“说”新闻并不等于平民新闻, 因为“说”只是对平民语言的模仿或借鉴,语言又与思维方式习惯紧密相连,只有平民语言面貌而没有平民意识和平民立场的新闻不是平民新闻。另外,平民新闻也不等于新闻的平民化。平民新闻与新闻的平民化虽然都具有平民属性,但出发点不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互相逆动的过程。 一  相似文献   

16.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有资产阶级新闻学著作,记者职业团体都强调这一点。所有资产阶级新闻媒介都宣布自己的新闻是真实的。他们说,只有坚持新闻真实性,新闻媒介才能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斯博士1908年制订了最早的《记者守则》,其中第四条规定,“记者只应写他所深信为真实的东西。” 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著的《当代新闻学》说,“报道的事件要毫无疑点,并有直接见证。” 日本新闻协会于1946年成立后不久制定的《新闻伦理纲领》规定,“报道新闻的基本守则,是对于  相似文献   

18.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9.
案头摆着上海《文汇报》唐海同志于1982年4月1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的是复制一条36年前《文汇报》“加急专电”的事。 36年前登出的一条新闻,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北京到上海复制呢?原因是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的同志,向我谈起这条新闻时,感慨地说,徐铸成同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文汇  相似文献   

20.
刘心武为标题挑毛病1993年10月8日,上海某报出现这样一条标题:《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首添汉语教授》。一般读者看不出这条标题有什么错,而作家刘心武却挑出了毛病。他在一篇,“随笔”中指出,“汉语教授”的说法不确。理由是:一、消息中没有说出这位“汉语教授”是谁;二、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学院院士评定,严格地说,院士不好称为“评委”。该机构的院士是终身制,死一位方可补一位;而现在18位院士无一在1993年逝世,怎可能“增添”出一位来?三、退一万步,就算今年添了一位“汉语教授”吧,那也绝非“首添”,因为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早在8年前就被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92年他还担任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执行主席,也就是说,瑞典学院院士中早就“首添”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