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大力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满堂灌、过度机械记忆、大量的廉价表扬、拖课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于身边教学实际中。本文尝试借鉴心理学原理,研究心理学经典效应,并从"超限效应"中获得启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度",走出"超限效应",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益。  相似文献   

2.
"心理效应"指的是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将"首因效应"、"门槛效应"和"超限效应"等心理效应与英语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自己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知识要点,学生在下面却心不在焉,有的发呆,有的在桌子上乱写乱画,有的窃窃私语;下课铃一响,他们的心就飞出窗外了,自己再强调什么根本就是耳边风。其实,这不能怪学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教师的反复强调和拖课就是一种"超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4.
应用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非常多,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选择其中的"超限效应",具体谈谈此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充满个性的学生,因此为提高班级管理"效益",真正"管"到学生心里去,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三个心理效应。一、把握好度——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导师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活上引导、学习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生导师应掌握必备的心理学知识,从深层次理解生导师工作的价值,进而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生导师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上,特别是利用一些心理效应,提高生导师工作的实效性:巧用"皮革马利翁效应",让学生沐浴赏识之光;避免"破窗效应",让班级氛围和谐;避免超限效应,对学生的教育适可而止。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心理超限效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处于一定的阈值范围内的。适时、适度的刺激 ,能够激活人的心理活动状态 ,使人的学习、工作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刺激一旦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 ,就会引起心理感应上的零效应或负效应 ,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超限效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 ,人的学习活动是刺激———反应的过程 ,因此 ,心理超限效应也广泛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二、教育教学中心理超限的表现1 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拖堂”。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讲课时不突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8.
正"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里、班级里自然有许多约束和规范学生言行的规矩。老师经常苦口婆心、三令五申,不断重复这些规矩,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会"耳朵出茧"、产生"免疫力",对老师的话也置若罔闻,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引发心理学上所说的"超限效应"。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的独立思维仍较欠缺,从众心理较为突显,在教学中引入"羊群效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文章在分析"羊群效应"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小学体育教学为例,探讨了"羊群效应"视域下的教学优化策略,以期能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利用积极的羊群效应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超限效应现象相当普遍。这种现象往往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不但削弱了教育活动应有的作用 ,还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 ,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 ,使教学活动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复习备考中,心理超限效应的危害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它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其心理疲劳;第二,它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或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第三,它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和上进心。这些当然也直接影响到复习备考的质量。一、几种心理超限效应对复习备考的影响1.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最典型的是“加班加点”和“拖堂”。所谓“加班加点”,就是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所谓“拖…  相似文献   

12.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良好的班级管理直接影响着班风、学风,但如何有效地管理班级一直困扰着许多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学中的"期望定律""鲶鱼效应""超限效应",结合具体实例,研究心理学定律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郭琪 《甘肃教育》2014,(4):56-56
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好政治教学工作,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心理效应,用"心"打造高效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一、利用"圆桌效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国外,一些人热衷于在中国餐馆进行会餐,因为在圆桌旁就餐容易形成"融洽的气氛",使就餐者产生"亲切的关系"。人们把对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圆桌效应"。在政治教学中,利用"圆桌效应",并非让学生围着圆桌就座,而是要营造和谐的  相似文献   

14.
"椰壳效应"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椰壳效应"启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勤于动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寻找到教学中的"椰壳",选择适当时机做成"碗",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成为乐学者。  相似文献   

15.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独生子女处于家庭中的核心地位,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家长对其前途充满较高的期望.家长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学习、适应生活的能力.通常有以下几种心理超限效应的表现:过度关心、过度期望、过度压力、过度批评、过度表扬.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体育教学引入"羊群效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此,教师要改进教法,通过培养学生骨干、精选教学方法、优化课堂训练等途径,创建"羊群效应"的教学环境,深度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羊群效应"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教学,要善用"鲶鱼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鲜活的课堂"鲶鱼",让电子专业课教学变得有趣,让课堂有更多争论,有更多知识的碰撞!另外,电子专业课在运用"鲶鱼效应"时,应注意"鲶鱼"型学生和"沙丁鱼"型学生的转变,更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心理效应,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首因效应"和"名字效应"使学生对老师和化学学习产生美好印象,拉近师生距离,为提高学习的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利用"鲶鱼效应",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举一隅"而学生能"以三隅反",这是阅读教学中的理想效应。但实际教学中经常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处",什么都教,实则什么都没教会,课文的教学价值未能彰显,更谈不上"反三"。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出发,从文本表达增值点、阅读能力生长点、情韵魅力共鸣点,精选体现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的"一隅",用足用好,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陆愈华 《职教通讯》2011,(14):49-51
职业学校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能"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项目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课本为中心"为"以项目为中心",变"以课堂为中心"为"以应用实际经验的实训基地或生产工场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