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警惕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装有闹铃的封闭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由于狗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所以它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逃避这种电击。多次这样实验之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给以狗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结果却发现,在铃声响起后,狗不但不  相似文献   

2.
镜头一: 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可走廊上还有一群“小不点”置铃声于不顾,正兴致勃勃地玩着他们的游戏。直到任课老师要求他们进教室,他们才不情不愿地往教室里“挪”。  相似文献   

3.
杨立行 《家长》2012,(7):32-34
认识“强化定律” 俄国动物学家巴甫洛夫曾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因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是非条件刺激,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多次之后,铃声就成了进食的信号。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也就是条件刺激)。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这种反射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4.
在昆明龙泉育才双语学校里,下课的铃声刚响,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就从教室里来到操场。他们见到一位中年妇女,便呼唤着“阿妈——阿妈!”一个个跑上前来,扑到她的怀里。“阿妈”弯下腰亲切地搂着孩子们,亲吻他们的额头,抚摸他们的脸颊,轻声地叫着一个个孩子的名字。然而,这位被众多  相似文献   

5.
孙云晓 《小读者》2013,(5):79-80
生活中,有些孩子看起来“很乖”,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警惕了,因为您的孩子很可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发现,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6.
很多任课老师都说我们班是典型的“两面派”,老师在和老师不在是天壤之别;但据本人不完全统计,每天的早自修下课后我们班马上会演变为“三面派”:下课铃声响之前是“乖乖兔”(装模作样,服服帖帖),下课铃声响时是“大灰狼”(争先恐后,到处乱窜),而下课铃声响完之后迅速转变为“疯子”。  相似文献   

7.
大象和电话     
有一天,大象在森林里走,忽然听到铃声响,铃声一阵接着一阵。大象向铃声走去,发现一个树墩(dūn)上搁着一架电话机。它用鼻子取下听筒:“喂,我是大象!” “这里是电话局。如果你想跟谁通话,只要拨一个0,我们就为你接通你要找的人通话。”  相似文献   

8.
毕业考试     
到月底又要考试了,大伙儿都傻了眼,用“天长地久有尽时,考试绵绵无绝期”的诗句来形容同学们的生活真是恰如其分。平日里门可罗雀的图书馆顿时人声鼎沸。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令老师们都甚为感叹。毕业考试如期而来。初涉考场,气氛与场外迥然不同,一些同学匆匆翻几页书,重复那早已熟练的公式;一些同学神态自若,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慷慨自信。此时,场内的各种“鲸吞蚕食”声混为一曲不谐和的交响乐。答卷铃声响了,大家手持笔,整装待发。考场上,只有寥寥的“沙沙”声,有的人紧皱眉头,冥思苦想;有的人马不停蹄,从容应对。收卷铃声一响,考…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在没有电击时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0.
那是5月10日的晚上,我在客厅里辅导上幼儿园的儿子做珠心算,茶几上的电话忽然“叮铃铃”响了起来。6岁的儿子最喜欢接电话了,尽管从来没有人给他打过电话,可每次电话铃声一响,他总是跑着跳着抢先去接。这一次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名曲为铃     
名曲为铃靳炳泽解彩霞东风吹来满眼春。时逢改革盛世,万象更新,对一些人们早已“习惯成自然”的事物,哪怕是“小事一桩”,也不妨动动脑筋,来个改革。比如,人们早已习惯了上下课的铃声,铃声一响,上课,师生步入教室;铃声又响,下课,师生走出教室。这是再简单不过...  相似文献   

12.
开饭的铃声响了,小朋友的脸上挂着笑容,目光中充满了期待,急切盼望着快点吃饭。因为今天的午餐有他们亲手在田园里种的白菜,有他们在自然角上种的蒜苗。  相似文献   

13.
“学来的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首先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塞利格曼(Seligman)在一个实验中,先让狗形成对声音与电击之间的条件反射,即声音一响就给以电击。这样,狗一听到声音就逃避(跳过箱子的栅栏)。此后,把狗放到一个不能逃避的箱子里,声音一响,同样给以电击。开始几次,狗还象以前那样企图逃避,乱窜乱跳。但是,经过几次无法逃避的电击后,狗干脆躺下来哀鸣,接受电击。根据这种现象,塞利格曼认为,当动物(甚至是人)已经知道不能控制它所处的环  相似文献   

14.
校园幽默     
铃声就是命令“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不幸的是同学A 迟到了,珍惜时间的老师B发火道:“你怎么迟到呢?你知不知道铃声就是命令?下不为例,上位去!”“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响完后,老师B  相似文献   

15.
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这是用狗作的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这时狗因关在笼子里,所以逃避不了被电击的痛苦。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这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后来  相似文献   

16.
假如有一天我拥有一片广阔的土地,我会在那儿建一所高质量、先进文明的学校,名字就叫“快乐学校”。学校里最有名气的是“课间休息室”。当下课铃声响了之后,同学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33页的课后小实验是“真空不能传声”,装置如下图所示。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是:按照图甲,把小铃铛拴在线上,线的上端穿出橡皮塞。按照图乙,把橡皮塞塞到烧瓶里,然后摇动烧瓶,记住小铃铛通过空气传出的铃声有多么响。  相似文献   

18.
组织教学当以激发思维为目的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教研室项廷坤上课铃声一响,喧哗沸腾的校园立即沉寂下来,各年级学生纷纷跑回自己的教室,等着老师来上课。然而,从思维的“惯性”来看,他们虽然人已经回到教室,可他们的思维却还在刚才的“跳皮筋”、“捉迷藏”等游戏上...  相似文献   

19.
电脑迷之死     
<正> 凌晨三点,“丁零零……”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在警署里响个不停。哈克探长拎起电话:“……死尸?哪里?”原来,位于市郊接合部的一幢孤零零的公寓里发生了一起死亡事件,哈克探长接报后迅速赶到  相似文献   

20.
下课铃响了     
孙楠 《课外生活》2011,(11):36-36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校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我们坐在教室里,个个蠢蠢欲动,可老师却没有一点儿下课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