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无主题说认为只是讲说故事,艺术上十分成功,思想性则说不上什么.泛主题说则认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任何一种解释或者观点都可视为<长恨歌>的主题,基本上不承认有一个客观存在并相对"固化"的主题或主要思想倾向.双重、多重主题说与无主题、泛主题说,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基于爱情、讽谕、感伤等诸说难以调和而可能都有所不足而提出的解释,只是无主题及泛主题说更为消极.  相似文献   

2.
"一篇长恨有风情"之"风情"的意义关系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的确定,"爱情说"认为是"男女之情","婉讽说"认为是"风诗之性情",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与"正声"对举,从白居易诗中用"风情"一词的情况来解读"风情"一词的涵义,并以此认定<长恨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主题众说纷纭,迄今仍无定论,目前以爱情说接受者较多、影响较大.对爱情说的提出、演进、主要依据及其局限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辨证,有助于推进<长恨歌>主题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涵秋的<雪莲日记>是我国第一部日记体长篇文言小说,真实地记述了"武昌变乱"后满族女子雪莲的家庭变故,星莲、雪莲姐妹逃出南京城后沿途辗转的见闻感受,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思考,它应是一部"社会"小说.就当时的小说创作水平来说,<雪莲日记>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有它独特创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长恨歌>以其主旨的不确定性和诗歌艺术的精湛千古流传.作者认为这首诗是一篇歌咏爱情的佳作,并从人物形象、抒情艺术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它.  相似文献   

6.
关于<长恨歌>成功的原因,后人一般有两种认识:一是由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适合传唱,易于打动人心,即"其事本易传"说;二是其语言通俗流畅,所以广泛流传,不仅受到文人学士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即"语言通俗"说.笔者则认为<长恨歌>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本文从诗歌结构入手,分析了作者白居易从当事人双方的角度出发所精心构筑的这出完美的爱情悲剧,探索该诗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红字>是美国杰出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它叙述了发生在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一个爱情悲剧.本文从霍桑在<红字>中所塑造的男性形象来看他对传统男权社会中所标榜的"男子汉"的否定.霍桑运用了象征、对比、反衬及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刻画流露出他那复杂而充满矛盾性的思想中女性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讽刺说、爱情说、二重主题说。本文从诗作者的创作动机、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市民意识对李、杨故事演变的影响、作品内容等角度阐述了《长恨歌》的主题,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长恨歌>生动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爱情故事.在诗歌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故事赋予其中,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颇为丰富,京房"六十律"与汉<易>"卦气说"象数模式的密切关联性,正是从<后汉书·律志>相关记载中得以显示的.本文对<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作出具体的分析评说,并论述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主题具有多义性,其蓄含的思想永不止于讽喻、爱情之说。李杨爱情是诗的核心意蕴,其辐射出圈圈层意,“饥皇讽政”是一圈层蕴。其余还有“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皇家逸文说,“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感伤说。而讽喻兼爱情说则更趋近于白居易的思想和意图,从审美角度上讲更趋于真实性、完美性。 《长恨歌》内容较复杂,对其主题评说虽众说纷纭,百花齐放,但“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力求从作者生活背景及思想真实意图上去体会这千古绝唱。 从白居易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上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爱情说”与“讽谕说”。作者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本身、传播方面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归于“爱情说”,而不是“讽谕说”。  相似文献   

13.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容、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文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先民们婚姻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在<诗经>中得到了生动而细致的表现.本文对<诗经>表现婚姻爱情的手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其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和固定的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16.
唐末罗隐的杂文小品专集<谗书>不仅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还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分别从作品主题、手法、表达方式等层面对其讽刺艺术进行了分析和透视.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女士的长篇小说新作<彼岸>,讲述了老少三代女性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她们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和心灵的挣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文章从小说高超的叙事手法、对现代技巧和中国传统意境的融合、以及"归于彼岸"的宁静与超脱等方面,分析了<彼岸>的艺术特点以及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8.
在王安忆多变的文学创作中,始终有一个恒定的方面,这就是对女性的关注.从最初的<雨,沙沙沙>到"三恋"再到<长恨歌>,表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贯通着不变的女性意识.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人物为主角,以超性别的姿态、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此文从三个方面切入<长恨歌>,探讨了王安忆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言说方式,对女性生命本体、生命意义进行的深刻追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之所以风靡文坛,得益于作者王安忆对艺术语言恰当娴熟的运用.艺术语言使文章新奇、别致、独创,从而避免了叙事的平淡、呆板,揭示出了人物性格和社会的本质,使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侧重于写"情",他从爱情悲剧的角度出发,表达的是一种"爱情"主题;陈鸿用史学家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历史现象,表达的是一种"政治主题"。《长恨歌》对杨贵妃形象做了美化处理,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坚贞;《长恨歌传》则将她视为害国害民的"尤物"。《长恨歌传》拓宽了李杨题材,把美人专宠与奸佞专权联系起来,把爱情题材上升为重大政治题材,借此表达了忧国忧时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