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胡仔首次将苏轼、黄庭坚与李白、杜甫并列,确立了宋诗与唐诗平分秋色的文学地位;否定了“苏黄争名”说;分析了黄庭坚的创新精神、某些句法和诗体本自杜甫、对仗句的工整和题画诗的传神、咏花诗的得失:对黄庭坚悉毁“不复淫欲饮酒食肉”的禁戒,从人性的本能角度表示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11,(8):52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继承和恢复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听说后,专往请黄庭坚挥毫书写杜甫诗歌,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为"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后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尽管由于新旧党争的关系,不见周邦彦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何交游,但这股雄劲的文艺思潮必然会对周邦彦词的创作产生影响。这可以从周邦彦与苏轼文人圈及江西派人士之间的关系;从后世大量论词杂著里对他创作的相关评价,并与黄庭坚相关的诗论词论相比较;从黄庭坚、周邦彦在创作和风格上与杜甫的渊源等几方面看出。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艺诗法的技巧层面。在实际创作中,韩诗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渊源,是黄庭坚进一步学杜的艺术中介。黄之学韩堪称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以文为诗"是韩、黄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关的中心线索。中国古典诗歌"变唐入宋"的大转关始于杜甫、韩愈而成于苏轼、黄庭坚。  相似文献   

6.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活跃在诗坛上的一个名声很大的文学流派。最早以“派”指称该集团的人是南宋初期的吕本中,到了元代,方回又将该派人物努力学之的杜甫列为此派的鼻祖,因有了所谓“一祖三宗”(杜甫以及创派人黄庭坚、重要领导人物陈师道、陈与义的说法),其时以黄庭坚更负盛名。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诗宗杜甫似已成定论,但黄庭坚在师法杜诗的同时,对陶渊明亦有一种承传关系。通过山谷对陶诗的爱好与仰慕、山谷与渊明诗歌理论及诗歌本身之比较、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登快阁     
<正>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拜于苏轼门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通过学习杜甫,建构了自己的诗法理论,其要点是夺脱换骨。黄庭坚创此诗法理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黄庭坚的诗法理论被他的门徒奉为金科玉律,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的理论。历代都有诗话对它进行宣传、发扬,但随着江西诗派的发展,其诗法理论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后人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并给予批评和修正。  相似文献   

10.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11.
柏可 《老年教育》2010,(4):48-48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恢复和继承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闻之,专门请黄庭坚挥毫落墨,由他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目“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诗经》、《离骚》乃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杜甫与黄庭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3.
王燕 《现代语文》2008,(9):120-12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学家。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绘画方面,擅长画竹,是宋代文人画的主将。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是一位极富个性与追求的作家,生前与苏轼齐名,死后被推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其诗歌,历来研究颇多。但论多注重从本出发,探讨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然若论黄诗艺术魅力,就不能忽视黄庭坚对杜甫自觉的学习及对其为为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登大雅之堂”,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常用的一个成语。北宋后期,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初诗坛承晚唐遗风,盛行杨亿、刘筠等人内容贫乏、浮艳柔靡的“西昆体”。黄庭坚力图继承欧阳修、苏轼等人反西昆诗风的诗歌革新工作,大力提倡学习杜甫。黄庭坚因修《神宗实录》诋斥王安石新法,於宋哲宗绍圣  相似文献   

16.
宋代黄庭坚在诗歌方面虽与苏轼齐名,但风格尚瘦硬,实际效仿为杜甫。诗词之中浮艳之气浓厚,其中的禅趣给人以隽永之美。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8,(1):44-47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存在"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穷而后工""达而后工"的争论,孙奕于《履斋示儿编》中避开了这些争论,提出了"老而诗工"的文学观念,这是学界较为新颖的立论,欧阳修、黄庭坚、杜甫、韩愈等诗人的经历皆是此观念的例证。"老而诗工"和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文学观念在一定范围内重合,但其又超越了欧阳修关于诗人"不得志"的限定,范围更广,立论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既坚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保持倔强兀傲的个性精神,又具备老庄哲学的旷达、逍遥,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在诗歌用典的艺术层面上,他得益于杜甫诗歌的锤炼、韩愈诗歌的奇崛创意,尤其从佛家的诸多机锋中汲取养料,形成了丰富的用典技巧.但是,究其本质而言,黄诗的用典代表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学习杜甫,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继承在于句法,创新在于风格。比较明代复古诗人学习格调的理论与实践,黄的学习是得当的,也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宋代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秦观和佛印四人情趣相投,经常一起结伴游玩。一次,他们来到一座寺院,看见墙壁上题着杜甫的诗《曲江对雨》,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的最后一字看不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