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民日报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今日谈”、“广播漫谈”新闻短论征文评奖于6月底揭晓,12篇作品获奖。这次活动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对推动新闻短论进一步繁荣会有不小的影响。“今日谈”、“广播漫谈”这类新闻短论,我们叫它专栏小评论。它发表在一定的栏目里,有自己的“字号”,如“今日谈”,篇幅又很短,一般只三五百字,是一种短小的专栏评论,常常简称小评论。  相似文献   

2.
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新闻与民意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芙蓉  王珏 《新闻传播》2009,(8):108-108
去年轰动一时的“贵州瓮安事件”后出现了“俯卧撑”这样一词.即死者的某男同学在死者临死前曾陪伴死者,并在其周围做“俯卧撑”。在贵州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死者李树芬死因时首次提出该词,新闻披露后,舆论一片哗然。而今年2月份著名的云南“躲猫猫”事件,是由《云南信息报》首先将其披露出来,而后公众对这带有戏谑口吻的解释普遍表示不信服,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编辑部: 新闻战线1990年第五期《读者论坛》罗造庭同志写的《“最近”的妙用》一文,批评我社在处理《广东惠州市举办“苏东坡在惠州”书画展览》消息一事,我们认为,说原稿因写“春节期间展出”而被退回是实,说改动两字就“起死回生”却不尽然。我们处理这篇稿件的经过是这样的:春节过后,我们收到中共惠州市委宣传办公室发来这篇稿件,因见原稿写明书画展是在“春节期  相似文献   

4.
当今报坛,时评性的短论颇为盛行。早晚各报,大多在头版辟有专栏,或日发一篇,或间日登场,剖析时务,议论世象,伸张正义,匡正时弊,涤浊扬清,坦道直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读者是很欢迎的。本书(即《世相百态》)作者凌河(司马心)同志的文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本书则是他继杂文集《世风别裁》之后又一本时评性的短论集。多数论家评论凌河这类文章,是归入杂文一类的。这完全可以,杂文的范围本来就比较广泛。但我是吃新闻饭的,在新闻言新闻,从新闻工作的角度看,认为把这类文章“定性”为“时评性短论”,似更为确切。因为这类文章几乎每篇都立足于新闻,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又载之报章,播入民间,具有明显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不久以前,本刊活叶版上曾对新华社在8月20日发的“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见8月21日新华社新闻稿)引起一些争论,这一次争论对我们到底该怎样识别资产阶级新闻是有益处的。这里,把这一篇引起争论的稿件和争论的过程与内容,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 新闻的内容“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是新华社的编辑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一些材料摘编成的一篇消息。这条消息的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执笔撰写的新闻评论《“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这篇评论在去年12月间播发时,就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听众来信称道它是“有胆有识之论,振聋发聩之评”。这篇评论的成功,除了“机遇”因素之外,作者的写作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抓“难点”,二是善于选取“类型”。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5,(6)
行政“三陪”也堪忧赵德铭这是一篇通讯员写的读报札记,先后获得陕西省好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三等奖,并为中宣部新闻局办的《新闻舆论动态》摘要转载。可见,佳作美文不仅文化名人、报坛大手笔能写出来,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来...  相似文献   

8.
在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所发的“豫西我军解放南阳”和“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篇新闻,是典范性的新闻作品,值得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细心研究。我们要通过这样的研究工作,找到改进新闻写作的正确道路,并且要在新闻写作中,继承和发展这两篇新闻的优秀风格,作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一项任务,使我们所写的新闻完全符合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标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四年级的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了这两篇作品,对作品做了分析研究。现在把这两篇作品和学生们在1959年11月27日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发表在这里,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张芬之,是靠艰苦的自学走上新闻之路的。二十多年来,他顽强奋斗,笔耕不止,先后发表了数百篇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并多次在全国好新闻评比中获奖。这位淮北平原的农民的儿子,是怎样自学成才的?这位“半路出家”的“新闻官”有着怎样的经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拾萃集》一书,对此有详细的描述。该书约28万字,分引荐篇、散文篇、短论  相似文献   

10.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11.
在1997年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我们采写的《21位农业专家造福只乐乡里》,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我们感到:这篇作品之所以获奖,不仅由于采访细致,选材精心,而且还由于突出了“快”这一新闻的主要特征,即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是“易碎品”,都懂得新闻要注重时效性的道理,这是因为,一篇新闻作品要及时迅速地把发现的新闻事实报道出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布出去,是新闻保持鲜活度的重要特征。如果慢了,鲜活新闻的“露珠”就会被蒸发掉。报道中慢“半拍”,新闻就成了“旧闻”,其价值就会“贬值”。只有注重新闻时…  相似文献   

12.
所谓舆论监督,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体,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实施新闻批评,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有新闻篇以泄奸谋,纵有一切诡弊,难逃太阳之照矣。”①这一观点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这个观点是洪仁在谈论“禁朋党之弊”时提出的,所以一般研究者认为这不过是洪仁对付朋党势力的一个建议,②想通过报纸将朋党的各种谋划昭示于天下,使其阴谋无法得逞,以达到加强太平天国集权统一的目的。这样说固然不错,洪仁也的确有这样的目的,但若综观全文,将这一观点和《资政新篇》的写作背景、写作宗旨联…  相似文献   

13.
浙江的《台州日报》6月21日2版刊登了目击新闻《令人气愤的“二道贩子”》和评论《要严肃处理“菜霸”》,群众争相阅读,反响强烈。有的说:“这是一篇切中时弊的好报道,它道出了我们三门县城2万名消费者的共同呼声。”有的说:“这篇报道不但为群众说了话,同时也给我们这些菜市场的管理人员壮了胆。”有的说;“我们衷心希望党报今后多登一些这样的报道。”群众为什么如此关心“菜篮子”新闻呢?因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菜篮子”。“菜篮子”最能反映千家万户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15.
去年11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北京车站爆炸事件经公安机关查明是一起反革命破坏案件》的新闻,以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决打击犯罪分子》。这两稿播发前,一位同志作了重要修改。这里,摘要介绍一下修改情况,并谈一点读后感。一、新闻原稿第三段开头,只是说“这一爆炸事件,使九人死亡”,并未写死者的名字和有关情况。修改稿按照这位同志的意见,列举了死者的名字、职业和所在单位。这是对这条新闻最重要的修改。写上死者的名字,是表示党和政府对死者的同情,同时也可以加强新闻效果。这条新闻由于写上了死者的名字,确实增加了份量,加强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广播新闻则强调要播发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告诉听众尽可能多的信息。如果是这样做了,那么广大听众一定会感到新鲜、活泼、好听,进而爱听常听。但平时常听人议论某篇报道是在“吹牛”,某篇稿件尽是“官话”。为什么会有这样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呢?这不能不检查一下我们的新闻编辑工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某甲与某乙发生某观点的争执时,最有效的论据是“某某报上是这样说的”。我们也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如个体经营)犹豫不决时,便在党报上剪下有利自己的新闻,视为“护身符”。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篇涉及人们热门话题的报道使大家竞相传告,连称说得在理。  相似文献   

19.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