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家和谐观     
刘亮 《华夏文化》2006,(2):11-14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和”,或曰“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正是一种以正确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的和谐理念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既是"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儒家和谐理念包括"和而不同"和谐价值取向;"仁者爱人"的和谐处事态度;"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和以"修身"为道德准则的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儒家文化的和谐理念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谐理念意蕴丰厚,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方面,包含了如何实现和谐的原则和方法路径.其"正心修身"、"仁者爱人'、"贵和尚中"等和谐理念,对于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4.
高黎 《华夏文化》2010,(3):55-56
<正> 和谐一词较早出现于汉代郑玄给《诗经》作的笺注。《后汉书》和《晋书》中也出现过。在《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国语·郑语》、《论语·子路》、《中庸》等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的重视。《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反映出和谐思想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最终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它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  相似文献   

5.
花开两朵     
云桐 《世界文化》2014,(8):14-16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自然文学流派开始传入中国。一些中国作家受自然文学的理念及创作实践的感染与带动,走上了描写自然、赞美自然、表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创作之路,开出了中国自然文学的一枝艳丽的花朵。而另一些作家,面对中国长期以来征服自然,实际上是摧残自然的冷峻现实,生态意识开始觉醒。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为自然辩护,批判各种破坏生态的暴行,捍卫自然的美丽与尊严。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向纵深发展,各国在贸易、环境、安全等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不断加强,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和谐共处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时,特别强调了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加强对话和加深理解的迫切性,提出要以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的倡议。在构建和谐世界中,语言、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和谐世界离不开语言和谐与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和谐包含了社会成员关系的和谐,而和谐与否势必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有关,与人们对变化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有关。在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巨变给农民带来的冲击最大,因而他们的心理感受最剧烈。本文对成都郊区农民分化的心理承受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田探 《华夏文化》2006,(1):32-33
陈鼓应曾经提出一个疑问:“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很值得怀疑的。”这一疑问揭示出了老子“自然”思想中目的与方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老子“自然”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自由与和谐的矛盾。这一矛盾深植于他的“道”论之中。虽然老子有他自己的解决办法,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9.
杨二奎 《寻根》2010,(2):24-28
<正>说到宗法思想,当今很多人往往以轻蔑或否定的态度对待之。其实,封建宗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既有使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一面,也有影响社会进步的一面;既有使社会和谐、家族团结、凝聚人心的一面,也有自私、狭隘、排外和禁锢人们思想的一面。但无论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宗法文明、宗法文化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推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关心和支持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创意举办“百万外来务工人员进剧场”文艺活动。活动以鲫陕乐、文明、和谐一为主题,目的在于以艺术的形式为依托,营造和谐健康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氛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解黎晴 《寻根》2014,(5):68-76
在三湘西北部的桃源县民间,流传着独具湖湘特色的传统舞蹈,它们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社会生活与精神气质的艺术浓缩,以其惟妙惟肖的表演艺术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桃源,地处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在山野间常见憨态可掬的乌龟玩耍嬉戏。农夫在耕作歇息的时候,追逐爬行迁徙的乌龟进行调理戏弄,以此自娱消遣,放松心情,缓解劳作的辛苦。桃源民俗道具舞——捉龟,就生动地表现了人与动物怡然自乐的悠闲场景,表达了生活在世外桃源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祈愿。  相似文献   

12.
平等观念是人类群体千百年所追索的一大基本价值目标。受土地环境和农耕生活方式影响,中华民族始终以平等为生存之本,由此形成经济上的均平要求、政治上的权威意识、化上的和谐观念,使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停滞或循环的“怪圈”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原则与精义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家庭和谐的实现有赖于家庭美德建设,而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必须吸收传统家庭道德的精华,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无庸置疑的浅显道理。然而,在人们一方面称赞诸如孝道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批判其局限性的研究模式中,  相似文献   

14.
论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现代价值吴来苏一个合理社会,人们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社会和谐与社会道德、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关系等方面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构成...  相似文献   

15.
张勇 《华夏文化》2004,(4):31-33
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时代相近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及教育活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和东方的教育传统。本文通过代表两人思想的重要著作《理想国》和《论语》以管窥东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今天全面和谐的教育要求相共鸣。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巩固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优质、高速度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为其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精神支柱、知识力量。其中,作为精神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肩负重责、并因此获得发展自身的绝佳契机。即,化建设必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大作为,同时在其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和谐及其进步。作为其基础,我们应当大力发掘和谐化遗产,扬弃传统和谐精神,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传统的资源、化的根据,也为实现社会主义化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和谐奠基。  相似文献   

17.
在具有五千年明史和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里,和平、统一历来是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大主题,而和谐则是达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桥梁。和谐是一种化。和谐是社会明进步的标志。和谐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保证。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化渗透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在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不但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更是国民所需,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18.
影响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姻家庭和谐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恋问题日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恋观和家庭模式悄然生变。在独生子女的婚姻已成为中国家庭主体的现代社会,研究影响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姻家庭和谐的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庄子"道"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首先,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思想,通过"齐物"来取消事物之间的对立,破除以"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庄子提出了"天地一气"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这是一种自然气化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同归于"气"的一种和谐状态。总之,庄子通过"齐物"与"天地一气"来达到"道通为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一、"齐物":破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社会危机逐渐暴露出来。"庆历新政"的领导者范仲淹(989-1052)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出隐伏在"太平"表象后面的深刻危机,以"穷则变,变则通"为思想武器,急切呼吁改革,对"旧思想"和"旧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引领和推动起政治和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变革之风,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北宋中期改革与变法运动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