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高大的背影》一课时,有学生问:“课文中大娘称呼踏平板三轮的叔叔,为什么有时称‘您’,有时称‘你’?”我一面表扬这位学生认真的读书态度,一面出示一组问题,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1.课文“您”“你”称呼的变化共有几次?分别在课文上用笔做上记号。 2.大娘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您”,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你”?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引入课文、板书标题,知诗人、解诗题后,我先让学生自学这首诗,并思考:“诗人在什么季节游览山林?你从哪句诗中看出?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趁学生自学、同桌交流之际,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原诗。正待我走下讲台,准备参与学生的讨论时,我发现了一只高高举起的手,一定是她在自学交流中遇到了困难。我径直来到她身边,俯下身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她指着黑板小声说:“老师,你把‘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机’的‘生’。”我回头一看,果真如此。我走到黑板前正想把这个…  相似文献   

3.
这是笔者听的两堂网络阅读课的教学片段:案例一:网络阅读《愚公移山》。上课之前,教师用电子公告板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文章先写太行、王屋两山的幅员面积、高度和朝向同下文有什么关系?”“写愚公移山的决心有哪些情节?”“从智叟同愚公的对话中怎样判断‘智’与‘愚’?”“  相似文献   

4.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23-23
什么是线索?1990年版高一册语文知识短文《叙事写人的方法》中说:“要使复杂的记叙文有条理,需要把题材按一定的‘序’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通常称为线索。”按照短文的说法,好像线索就是写作的顺序。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在1942年1月1日《国文杂志》上撰文指出: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每一个学习国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不去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作文教学不去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写作,请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称什么‘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7.
记得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自由提问。一学生站起来说:“课文最后一句说‘老师,我一定照你的样子去做!’为什么不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分别吗?”这个问题备课时我确实没有考虑到,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区别。我没有否定这个问题,也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顺口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这里为什么不说照你的意思办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沉思片刻,有人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就是照您的话去做,照您的样子去做就是学习你的做法,把您当作榜样。”“照着话去做的效果好,还是…  相似文献   

8.
陈占德:温老师好!很高兴有机会能聆听到您就语文教育与教学热点问题的实践探讨和灼见。您对当下语文阅读教学有什么看法?对学生阅读有什么指导意见?温德峰:好的。陌生的人第一次见我,交谈中,总会经意与不经意地问:"温老师,您毕业于哪个大学?"或者问:"您大学毕业后,在哪所重点中学教书的?"  相似文献   

9.
一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现在出了四本,分别是《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自己最看重的是《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书中我提出了‘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多改’重于‘多写’‘讲评’重于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因此,从一年级起,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儿童朗读的兴趣。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1.
马津 《天津教育》2020,(7):44-45
名著阅读是否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这在中学教学中是一个引发热论的问题。以钱理群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学者主张设置名著导读课程,提出阅读指导的长远目标就是“培养精神充分发展的人”。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指出:“我喜欢‘导读’这个新说法,如何处理好‘导’和‘读’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师导读不是教师‘代读’,‘代读’容易,‘导读’难,但是‘读’者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13.
"‘写作本位’比‘阅读本位’更能达成教学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统一。"虽然我并不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实现"指向写作"的完全转身,但是潘新和教授的主张的确给徘徊于浅层阅读分析之中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一"指向写作",促进阅读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轮椅上的霍金》是一个励志故事。课后有一个问题:"默读课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并没有难度,教学却无法深入推进。其实这样的例子太普遍了,很多阅读课也都是找到中心后让学生寻找印证内容,语文课始终在言语内容上徘徊。"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从言语内容走向言语形式,从言语形式的角度思考文章"怎么写"的  相似文献   

14.
在《最大的书》(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9课)一课中,当川川去看见一位地质勘探队员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就问:叔叔,您在看什么?我在看‘书’呢!这里的书字为什么要加个引号呢?  相似文献   

15.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16.
“赵老师,您怎么从来不叫你班学生的大名啊?”小李老师问。“就是啊,听您班学生说,平时您不是叫他们‘毛毛’,就是叫‘豆豆’,甚至还有叫‘乖乖’和‘宝贝蛋的’?”小张接着说,“上次在您班上完《幸福在哪里》一课后,问学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时,竟然有很多学生说是你叫他们‘乖乖’的时候!”“一说起称呼您班学生兴奋得两眼噌噌朝外直冒光!”  相似文献   

17.
我这个人呀,什么都好,就是太粗心。写字的时候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画。爸爸妈妈都为我着急,我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暑假的一天,爸爸对我说:"今年暑假,我任命你为‘监狱长’!"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监狱长"?真不知道爸爸耍什么花招,只见爸爸把一个硬皮本和一只圆珠笔递给我,说:"硬皮本是你的‘监狱’,笔是你的‘枪’,  相似文献   

18.
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生的写作状况却不容乐观。张志公先生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因此,有效改善学生的写作现状,是教师实施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你们尝试过用耳朵来阅读吗?没有吧,告诉你,耳朵阅读是另一种读书方式。莫言先生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多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自信,也是倚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读了莫言先生的话,你们明白了吗?原来,阅读不仅包括视觉的,还可以是听觉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这样的形式。那么,究竟怎样…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自己所爱的一切,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往往不甚爱惜。我们应该如何去追求所爱,珍惜所有,如何正确处理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呢?请以“‘有我所爱’与‘爱我所有’”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