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建构是语文课程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特定目的和功能。借鉴当代知识论、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合理观点,对语文课程内容中语言知识问题进行阐述和梳理,可以为构建体现语文课程学科自身特点的语言知识内容结构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框架和观念支撑。  相似文献   

2.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和作文中词不达意、词汇贫乏、语言浅显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在语言积累题中,学生的答案相去甚远,使一线语文老师哭笑不得。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刻不容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语言实践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许梅 《广西教育》2014,(33):52-5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是要在"语言文字"下功夫。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研读文本语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帮助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那么如何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呢?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启动"语言"这艘承载思想的"船",注重语言训练,尤其要专注文本语言的特殊形式,达到磨炼语言敏感性、加强语用能力的目标。一、精选"例子",力求语言训练的长度,增加积累怎样选择语言训练点,这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最难把握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赵联振 《中国教师》2014,(18):22-2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习得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加大,在教学中利用语言习得来提高小学生  相似文献   

9.
我国语文课程的语言知识内容是在20世纪50年代汉语和文学分科、加强语文"双基"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审理百年语文课程中的语言知识状况可以发现,语言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动荡不定,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通过掌握语言知识的层次性、基础性、实践性特征,基于现象—概念—规则的语言发展思路、立足于培养人文内涵、语言知识教学应着重于体验、领悟、实践等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将书本的语言内化,进而有效地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经历语言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内化迁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与作者对话、编者对话,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本的表达形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语感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租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租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吕叔湘先生指出: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诵读优美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语言内容。”语文是门学习语言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培养、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要引导、培养、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能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媒介输出思维和汲取思维的双向能力。本文针对小学生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思辨性、创新性,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文能力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现行语文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与吸收被复杂的师生间情感和知识的交流代替,严格意义的教材已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语文教学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孕育着无限创造可能的活动中,文本语言的恰当运用尤为重要。如何克服语文课程内容表达中文本语言与学生经验之间的矛盾,使语文课程能唤起学生独特的审美与情感体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薛彩玉 《教师》2010,(33):72-72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都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可见,重视语言的积累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多渠道积累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吕叔湘先生亦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何为语感?语感是语言感知力、语言领悟力、语言感应力、语言悬揣力、语言触发力的合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陈李英 《考试周刊》2014,(34):45-45
文章从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出发,优化语文实践活动策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语言训练,通过对话交流、内化文本语言、利用教材资源,深化对文本内涵的个性解读,实现读写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锤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积累是平时一点一滴地吸纳、沉淀、贮存才形成的。语文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启示、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且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的意识。一、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但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即过分强调内涵理解和人文感悟,而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我们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语文的学科性特点,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